《小石潭記》中,柳宗元運用了多角度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描摹的小石潭的景物各具特色,特點鮮明,讓讀者如臨其境。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繪聲之悅耳
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作者以身上佩戴的珮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來比喻聽到的潭水聲,寫出了水聲的清脆悅耳、清亮誘人。
2.繪色之迷人
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中的“青”與“翠”都有“綠”意,交錯使用,既避免了重復,又表現(xiàn)了樹木的青蔥翠綠、枝條的參差不齊,它們隨風擺動,讓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石潭的四周。寥寥數語,寫出了色彩的迷人。
3.繪形之多姿
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句中“全石”即整塊石頭,“坻”為水中的高地,“嶼”是水中的小島,“嵁”是不平的巖石。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小石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但石的形狀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態(tài)。
4.繪影之巧妙
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兩句話描繪了一幅極美的畫面。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太陽光照射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和魚影,但透過魚的影子,卻能讓我們對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里,魚影與潭水相映成輝。作者巧妙地借魚影再現(xiàn)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魚影越發(fā)鮮活。
5.繪景之含情
如“似與游者相樂”,句中人、魚并寫,情味無窮,真切地描繪了游魚自由閑適的神韻,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從游魚聯(lián)想到作者的歡快心情。而現(xiàn)實往往是殘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繪了一種悄愴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弊谛∈渡希闹墉h(huán)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凄涼。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幽靜了,不免激起了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情景交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以景寫情,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被貶后的苦悶心情。
此外,從點面結合角度,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從遠近交錯角度,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從動靜結合角度,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從虛實相生角度,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生。
延伸練習
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問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觀察月色的角度有什么變化?
(本版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