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距離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過去僅幾個月,大眾視野中又出現(xiàn)了一位路數(shù)很野的“科學怪人”陳小平,他聲稱用瘧原蟲可以治癌——這是一種三十年前在美國遭到強烈倫理譴責的療法。
在操作這個選題的過程中,盡管倫理學者多次對我強調,陳的做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兩個事件依然會引發(fā)我的思考:科學上的“崩壞”為何會頻發(fā)?
仔細梳理兩個事件中的倫理審查,一個很重要的監(jiān)管空白在于: 相較于藥物臨床試驗,國內研究者或學術機構發(fā)起的臨床研究目前缺乏相關法規(guī)的管理,試驗僅需開展臨床研究的醫(yī)療機構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并備案即可放行。獨立審查機構和法規(guī)的缺位,意味著倫理委員會需要起到真正的把關作用,否則不嚴謹、不道德的試驗就會成為“漏網(wǎng)之魚”。
跳出這件事情來看,我們依然要對科學創(chuàng)新和醫(yī)學研究保持信心。事實上,對這類事件的探討恰恰是有利的,因為整個社會能夠就科學倫理的底線與邊界進行協(xié)商,公眾也得以窺探科學界的研究進展。
但這件事情讓我感到沮喪的一點在于,盡管我試圖抽絲剝繭地分析研究本身在科學上存在的問題,但是從讀者們的反饋來看,這些最要害的內容卻最容易被忽視,因為公眾依然不愿意放棄希望——“雖然可能性小,但他能給絕境中的人帶來希望”。
然而正如一位專家告訴我的那樣,醫(yī)學進步不是靠營銷希望??恐爸斡薄巴砥诎┌Y”這樣的字眼,點燃“無路可走”的絕癥患者心中的希望,并因此踴躍地投身試驗,不僅無法掩蓋其科學性上的諸多漏洞,并且也是有違倫理的。面對倫理問題,我們還是要慎之又慎。
06/2019 總第888期
@20192019:按照因城施策和求真務實的原則,把落實《外商投資法》與地方政府優(yōu)惠政策相結合,最終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外資管理體系,這是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yè)達到雙贏的關鍵。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美國推出AI國家戰(zhàn)略 開啟“人造衛(wèi)星”時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曾經,代表一國國力的是“太空競賽”,如今這一指標已經悄然變成了“AI競賽”,連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都能感受到發(fā)展的急迫性。希望中美兩國能在合作和良性競爭中共同推動科技進步。(@達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