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子晴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人生處處面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擇,時時蘊藏著舍得的智慧。只有看清了什么是“魚”,什么是“熊掌”,我們才能毅然決然地判定該舍什么,得什么。
北海,荒無人煙,鵝毛大雪落在蘇武日日夜夜守護的漢節(jié)上,也落在他眺望故鄉(xiāng)的身影上。對蘇武而言,像衛(wèi)律一樣背叛大漢投降匈奴以得到茍且偷安的機會,又何嘗不可?但個人性命生死,較之維護國家尊嚴(yán),堅守民族氣節(jié),正如“魚”和“熊掌”之別。“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蘇武舍棄了安逸享樂的“魚”,得到了名垂青史的“熊掌”。
然而很多時候人們做不到像蘇武那樣,對什么是“魚”,什么是“熊掌”一直游移不定,對事情真相的觀測猶如霧里看花,甚至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一樣,一生追求金錢,為了錢放棄了親情,舍棄了人生中幾乎一切美好的東西,成為遭世人唾棄的“守財奴”。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為了金錢和財富,不惜丟掉自己的情趣、志向、愛好,甚至自由、健康和良知……當(dāng)我們的認(rèn)知發(fā)生了偏差,便會舍“熊掌”而取“魚”,最終追悔莫及。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rèn)識,舍能舍該舍的,才能得想得應(yīng)得的。(對比強烈,增強論證力度。)
楊絳隱藏了才情,舍棄了事業(yè),成為“最賢的妻”,收獲了舉案齊眉的美滿;南仁東舍棄了國外的高薪厚遇,投身于我國天文事業(yè),成為“天眼之父”,收獲了世界的尊重。敢于舍棄,源自無私,舍棄里有小家小愛,也有大國大愛?。▋?nèi)容豐富,作者能將大量素材用整齊精練的語言進行概括性的描述,在語言上還是很見功底的。)
對于貪婪的人,即使分清了魚和熊掌,也會對“魚”的好處念念不忘,舍不得更放不下。不如學(xué)學(xué)大自然的生物吧,當(dāng)蒼鷹選擇了重生,就得忍受死一般的痛苦啄掉老化的爪子,壁虎會選擇斷尾求生,螃蟹會選擇斷鉗自救……舍,可能很痛苦,可舍是得的前提,舍棄的深處是得到。詩人泰戈爾說:“當(dāng)鳥翼系上了黃金,就再也飛不遠了?!必澙吠谷瞬饺肷顪Y,而舍棄才有生路。可以說,人生越“得”越少,越“舍”越多。(多重對比,使文章充滿思辨色彩。)
適時地舍棄吧,去除一切細(xì)枝末節(jié),把重心移到主干上,給思維做一個減法,還大腦一個清晰明朗的空間來權(quán)衡每一種選擇的利弊所在。懂得舍得,便學(xué)會了選擇,而這舍得的智慧,不僅蘊含在對魚和熊掌的辨別上,更表現(xiàn)在敢舍的勇氣上,做到這兩點,才能“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總結(jié)全文,重申要點,重點突出。)
【評點】
本文立意準(zhǔn)確,論證有力。開篇引入“魚和熊掌”的說法使論題具體可感,說理生動形象。分析“舍得的智慧”時,層次分明。文章首先指出要會“判定該舍什么,得什么”,然后談判定的條件是“對自己有清醒的認(rèn)識”,繼而談愿意舍棄的核心源于“無私的愛”,最后指出“舍是得的前提,舍棄的深處是得到”。本文說理層層深入,同時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使得分析說理深入透徹,體現(xiàn)出作者較強的析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