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久和
高中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摸索進步的過程。上一輪國家改革以2003年的課程標準為始,經歷了十多年,2017年新的課程標準發(fā)布,標志著新一輪的改革嘗試又啟動了。本文將以我工作十多年來參與并實踐的數學教學模式改革進行一個梳理和總結。
分層教學。分層教學一直是我校的特色,我剛參加工作就有幸成為分層教學實踐的一員。學校采取的是分層走班制。以數學為例,我們先讓學生自我評估,然后自主選擇數學分層,層與層之間可流動,教師充分關注各層學生數學學習基礎和能力,有針對性設計教學和布置作業(yè),各層突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比如以能力提高還是以夯實基礎為主,爭取使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在數學學習上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學案導學。2003版課程標準要求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于是突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模式,學案導學風刮遍全國。特別是杜郎口中學的少講多練,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開始我自己設計一些學案,上課帶著學生完成學習,雖然上課更有抓手,但也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以完成學案為唯一目標,幾乎不聽教師的分析講解,錯過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一些能體現(xiàn)數學思維的地方,導致這些學生后期的學習比較死板,后勁不足。然后我也嘗試類似杜朗口的“10+35”模式,感覺效果也不理想,可能是自己不容易抓住要點,不能在10分鐘內講完一節(jié)課的內容,其余3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也是困難重重。先學后教,洋思中學的“兵教兵”想法我也覺得很好,有時學生自己的語言更容易讓同伴理解,溝通更加順暢。但是具體實施時,我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常有“渾水摸魚”現(xiàn)象,趁機聊天,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洋思中學的模式也沒能照搬過來。
翻轉課堂。近幾年,數學課時有所減少,針對上課時間少、課時緊張的問題,校長帶領我們嘗試翻轉課堂,還請了昌樂一中的校長來介紹經驗做法。起初我想用慕課的資源,后來發(fā)現(xiàn)很難直接采用,于是我們各個學科都自己錄制微課,讓學生課下自學。對于數學課,全組每個老師負責一部分,錄好微課上傳供學生學習。同時老師還在網上及時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并準備后面的課,利用較少的課堂時間重點講解學生的疑難點。實際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如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按時完成老師線上布置的任務,學生看微課精力不集中,效果不好。個別學生還以看微課為借口使用電腦或Pad聽歌玩游戲。后來我還嘗試過利用APP給學生布置練習,想借此統(tǒng)計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類統(tǒng)計不太適合解答題,不容易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過程,也不容易使錯誤過程顯現(xiàn)出來。
自主學習。為了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習慣,我給學生培訓如何自學數學、如何檢測自己學習的效果,并通過布置暑假作業(yè)讓學生自學。作為試驗,我在學生自學后進行前測,了解自學效果并確定哪些內容需要教師再次講解,最后再進行后測,統(tǒng)計學生自學和教師講授后的學習效果差異。例如,根據我統(tǒng)計的2014年高一的學生數據,結果表明三角函數基礎知識可以自學,但是三角函數單調性必須由教師講解,這樣在2014年就節(jié)省了不少課堂時間。于是我也對2017年高一的學生采用同樣的方式,結果大失所望,他們的自學效果大不如2014級學生,教師還不得不再講一遍。
新基礎教育。2017年校長給我們介紹了新基礎教育,同時請華東師大新基礎教育的專家給我們介紹和培訓,我大概了解了新基礎教育的出發(fā)點,那就是真正從學生學習出發(fā),降低課堂重心,“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新基礎教育的理念內涵太豐富,短時間我也不能全部領悟,目前我還僅從以下兩方面開始嘗試。首先,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做到“五還”,而我嘗試“還時間”,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體驗。比如,上學期在學習三角函數圖象變換時,我讓學生在機房操作幾何畫板,運用軟件演示體會幾個參數對圖象變換的作用,同時一一回答我預先布置的問題,從而完成這一節(jié)的學習,最后還要書面總結對這次上機學習的感受。通過這次實驗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很喜歡上機學習,并且學習潛力大,可塑性也強。但是這樣的話,課上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意外,為此我在備課時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需要預先設想更多的問題來應付課堂上的種種變數。學生自學的形式要貼合學生的興趣,而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自學教材,那樣學生就可能喪失學習興趣。其次,新基礎教育還要求切實以學生為中心,特別是課堂上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思維,放低重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題,促使學生思考并探究新問題,從而形成新知識。如我講對數的概念時,我查閱有關對數的發(fā)明過程的文獻,然后改編成高一學生能接受的問題串層層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體會發(fā)明對數的方法和意義,同時也介紹一些數學史,讓學生體會要成為推動歷史進程的科學家必然得付出超出常人的艱辛和努力。接下來,我打算提高自己的認識,在“教結構,用結構”上做一點嘗試,爭取能實踐出一套幫助學生學習的結構模式。
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僅是課堂形式的改變和技術手段的運用,更是教育觀念的改變。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設計切實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能引領學生體會學科的思維方式,能夠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也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能達到的,而是要根據學生具體的學情和所授知識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