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鋒
“大人誰能干出這事來?”這話既是某年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小品《捐助》中的一句臺詞,也是如今我們看樂清男孩失聯案之后的感悟。
進行地毯式搜索、幫忙尋找失聯男孩的浙江熱心網友可以休息了。溫州樂清警方通過官方微博通報了“家人懸賞50萬尋失聯男孩”一案的進展:男孩母親策劃虛假警情,目前已被刑拘。如果說有100種測試男人真心的方式,可能都沒有人能想到用藏起自家孩子這種“奇葩方式”,但在這起案件中,男孩母親陳某偏偏就不這么認為,她“成功”地用孩子試出了男孩父親的真心,50萬的懸賞應該能說明問題。但同時這位為人母者也試出了自己法律常識的欠缺。目前,陳某因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已被樂清市公安局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認為,陳某的行為已嚴重透支了社會誠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已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故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說法,精準地概括了陳某荒唐行徑導致的后果。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案件,固然會發(fā)現很多哭笑不得的槽點,但槽點未必不是痛點——不少家長因為責任意識欠缺,當了父母也還是“巨嬰”,甚至連家庭與社會的邊界都搞不清楚,就開始小脾氣耍起。無需仔細做功課,我們就會發(fā)現,動輒私用公共資源來強勢介入家務事,使得本來捉襟見肘的公共資源被無端浪費,這事真不是“偶發(fā)性”。
就在前不久,一位家住太倉的寶媽因孩子哭鬧想讓民警幫忙哄孩子,連打5次110報警求助,還因對民警的回復不滿而投訴。當地警方看到后回應“請善待報警電話”,她又責問對方:殺人放火才能報警嗎?且不說“娃是自家親”,就說把執(zhí)法部門的工作人員當成了保姆、奶媽,這樣的任性之舉合適嗎?公共服務不是哄娃神器,連這個常識都沒有,還拿什么教育下一代呢?
大家還記得沸沸揚揚的高鐵扒車門嗎?在已到發(fā)車時間的高鐵站,一位帶孩子的女子卻一只手死死抓住高鐵列車車門,工作人員讓她上車或下車,可她卻一直阻礙列車關門,只因她的老公趕車遲到了。大人在公共場所行為嚴重失端,卻不想著孩子就在身旁“耳濡目染”。置公眾利益于不顧的自私行為,不僅放大了父母的丑態(tài),更成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反面教材。教育是一種言傳身教,父母的“巨嬰”式行為是一種社會人格型的“缺陷”,恐怕是會代際給下一代的。
按理來說,為人父母的那一瞬間,一種基于本能的責任意識會油然而生。讓子女成為更好的人,這種強烈的愿景意味著自己要首先成為更好的榜樣,否則何來“現身說法”?但不知道是不是一些人在自身成長過程中就有缺陷,導致一些責任缺失的硬傷,而且這種硬傷會衍生出不可控的情緒錯亂,樂清失聯男孩案就是一起典型案例。防止整個社會為他們的行為買單,就必須要用法律的武器。
(選自中國青年網)
【素材解讀】
法律是有牙齒的,它能咬痛、咬醒那些裝睡不醒的“巨嬰”們。《后會無期》里有句臺詞——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有利弊。但當一些大人連對錯都不分的時候,那真的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法律知識再教育。當然,這種再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
適用話題
言傳身教;榜樣的作用;公共資源的無端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