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主義散文”是近年來中國文學界值得關注的一個現(xiàn)象?!霸趫鲋髁x散文”由周聞道、周倫佑等人于2008年3月正式發(fā)起,發(fā)起者稱之為“中國當代第一個自覺的散文寫作流派”,并鄭重其事地發(fā)布《散文:在場主義宣言》。該宣言明確提出以“在場性”和“散文性”作為建立一個全新文類體系的兩大指標,其中宣稱:“‘在場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在場主義散文就是無遮蔽的散文,就是敞亮的散文,就是本真的散文?!雹僦档米⒁獾氖牵撔缘淖詈筮€頗具儀式感地署上了全體共18位“在場主義同仁”的姓名,分別為:周聞道、馬敘、風吹闌葉、樸素、李云、米奇諾娃、楊沐、宋奔、張生全、張利文、沈榮均、周強、鄭小瓊、趙瑜、唐朝暉、黃海、傅菲、周倫佑。這些同仁中,有知名作家,更多的是不知名的作者,是共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讓他們走到一起,構成某種話語同盟關系。而出版于2008年的《從天空打開缺口》一書,被命名為“在場主義散文”的“開端卷”,收錄了《散文:在場主義宣言》、各位同仁的散文作品以及周倫佑的長篇論文《散文觀念:推倒或重建》等文。2010年,一年一度的“在場主義散文獎”設立,迄今為止已舉辦了6屆評獎活動,推出了一批數(shù)量頗為可觀的獲獎作品。通過獲獎作品的結集出版、評論以及媒體報道等相關活動,“在場主義散文獎”為張揚“在場主義散文”寫作理念和彰顯話語影響力,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
散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文類,和小說、詩歌、戲劇等文類相提并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西方文學史的敘述體系中,散文往往很難獲得小說、詩歌、戲劇等文類地位。1930年代中期,趙家璧主編的旨在盤點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十年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績的十卷本《中國新文學大系》①,其中第六卷和第七卷為散文作品集,分別由周作人和郁達夫編選。在該大系收錄的各種文類作品中,散文作品所占的比重僅次于小說作品(共三卷)。由此不難看出散文寫作在當日的分量之重。不過,縱觀五四以降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龐雜版圖,與小說、詩歌、戲劇等文類相比,散文盡管從一開始就得到魯迅、周作人、胡適、林語堂、許地山、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冰心、梁實秋等文學大家的垂青,卻在后來的歷史行程中總是處于某種邊緣化的位置,終究難免“妾身不明”的窘迫感和失落感,尤其是隨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和演進,當其他文類都不斷地在各種流派、運動中推出各自的代表性作家和優(yōu)秀文本,現(xiàn)代漢語散文所遭遇的這種窘迫感和失落感就愈發(fā)突出,進而郁結成一種關于文類自身處境的深層焦慮。近年出現(xiàn)的“在場主義散文”的流派倡議及其相關活動,自然可以看作是這種文類焦慮在二十一世紀的最新表現(xiàn)。
“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最主要的訴求,就是強調(diào)散文作為一個文類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他們不無悲壯地宣告道:“我們還散文以自由,散文因我們而正名。通過我們,中國白話散文將第一次真正站起來,成為與詩歌、小說、戲劇平行的,平等的,文脈譜系清楚的,本質(zhì)特性鮮明的寫作文體。”②現(xiàn)代漢語散文的文類獨立性的尋求與確立、歷史譜系的梳理與建構、文類內(nèi)部特征的概括與凸顯等議題,在這里被系統(tǒng)地提出來,成為“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紓解文類焦慮的邏輯起點。從這個邏輯起點出發(fā),“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的當務之急是要勘測、厘清散文的文類邊界,并且以優(yōu)秀的文本在這個邊界內(nèi)建立堅實的話語據(jù)點。
對于上述議題的思考,周作人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有所涉及。他曾以“新散文”一詞來命名五四時期的白話散文,梳理了其復雜的歷史淵源:“我相信新散文的發(fā)達成功有兩重的因緣,一是外援,一是內(nèi)應。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學哲學與文學上的新思想之影響,內(nèi)應即是歷史的言志派文藝運動之復興。假如沒有歷史的基礎這成功不會這樣容易,但假如沒有外來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沒有新生命,不會站得住?!雹鄄煌诤m、陳獨秀等人極力割裂中國古典文學和新文學之間的關聯(lián)的論述方式,周作人認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的動力來源既有橫向的西方因素,也有縱向的古典元素,正是二者的化合推動了現(xiàn)代漢語散文寫作的發(fā)展。周氏這里所謂的“新散文”,可以看作是與一般讀者更為熟悉的“新詩”對舉的一個命名,與此前他提出的“美文”一詞也遙相呼應,都在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尋求作為一個獨立文類的合法性。這個命名一方面反映了周作人對于散文這一文類在新文學整體結構中所占據(jù)位置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對散文文類的現(xiàn)代內(nèi)涵的某種獨到理解。顯然,由于受到歷史語境的局限,周作人在當時還無法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尋求文類獨立性的相關議題提供一個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看,“在場主義散文”的倡導,可以說是對周作人未竟事業(yè)的一種對接。只不過由于歷史語境的變遷和文類實踐的日益豐富多元的變化,這種對接具有一種超越性。
作為關鍵詞的“在場”和“介入”,都是借鑒西方現(xiàn)代哲學理論的概念,被“在場主義散文”寫作者奉為一種重要的話語策略:“在場主義主張‘面向事物本身,強調(diào)經(jīng)驗的直接性、無遮蔽性和敞開性。認為散文寫作‘在場的唯一路徑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現(xiàn)”,具體而言,“介入當下現(xiàn)實,就是消除散文寫作與現(xiàn)實的隔膜,去除那些自稱為真理的謊言對當下現(xiàn)實‘真實與‘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筆直接進入事物的內(nèi)部,與世界的原初經(jīng)驗接觸,并通過本真語言呈現(xiàn)出來?!雹倬蜕⑽膭?chuàng)作理念而言,這些觀點無疑是一個頗值得注意的新提法,問題在于這種理念是不是散文文類所獨有的,或者說散文寫作在貫徹這種理念時具有自身獨特的文類優(yōu)勢,這些問題本應細加辨析,可惜的是宣言作者在這里卻語焉不詳。
與“在場性”“介入”相呼應,“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還特意強調(diào)了“散文性”這一概念:“散文的唯一性或散文的純粹性,是散文之所以是散文,并以此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類型的本質(zhì)性特征。” ②這里所謂的“本質(zhì)性特征”,在“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看來,具體包括“非主題性”“非完整性”“非結構性”“非體制性”四個方面,它們的意涵分別指向“隨意性”“散漫性”“發(fā)散性”“自由表達意向”。彰顯散文文類獨立性的訴求在這里得到鮮明的表達,不過其有效性卻值得商榷,首先,這四個特征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顯得混亂,缺乏必要的自洽性;其次,這些特征并非完全是散文文類特有的,因此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毋庸置疑,“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對于現(xiàn)代漢語散文的文類焦慮的認識是較為深刻和全面的,但他們?yōu)榇颂岢龅睦砟钤O計顯得倉促、空疏,缺乏現(xiàn)實針對性。事實上,要真正消除這種文類的焦慮感,創(chuàng)作出一批藝術風格豐富多樣、藝術水準高的散文作品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二
在文本策略上,“在場主義散文”并不僅僅依靠同仁的寫作來生產(chǎn)文本,而是試圖通過“在場主義散文獎”的評選這一平臺來不斷尋求更多優(yōu)秀散文文本的支持。經(jīng)過數(shù)年的運作之后,王鼎鈞、齊邦媛、龍應臺、張承志、閻連科、賈平凹、高爾泰、邵燕祥、舒婷、阿來、畢飛宇、劉醒龍、筱敏、章詒和、劉亮程、鮑爾吉·原野、馮秋子、周曉楓等一大批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都被納入“在場主義散文”的敘述大框架之內(nèi)。此舉的積極效應,是極大地擴大了“在場主義散文”的影響力,其消極方面的影響則是遮蔽、壓抑了真正踐行“在場主義散文”理念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當后面幾屆的評獎把各類文章都往“在場主義散文”這個框子里裝時,“在場主義散文”當初一直強調(diào)的流派理念顯然就被大大地淡化了。譬如,關于金雁獲獎作品《倒轉(zhuǎn)“紅輪”》的不同看法,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一種反應。
南帆在談及“在場主義散文獎”獲獎作品《倒轉(zhuǎn)“紅輪”》一書時,曾頗為含蓄地表達了他的某種疑惑:“2013年舉行了在場主義散文評獎,金雁《倒轉(zhuǎn)‘紅輪》一書成為終評的候選作品。我的心目中,這是一本思想史著作,學術質(zhì)量是這本著作贏得各種評價的依據(jù)。因此,《倒轉(zhuǎn)‘紅輪》與諸多散文作品同臺競技是否合適?”基于這種疑惑,他進而提出一個問題:“表述思想的時候,散文與科學論文——當然包括各種學術著作——之間是否存在重大差異?”①南帆此問的潛臺詞,顯然是他對于散文作為一種文類的獨立性和藝術性的特別關注。換言之,南帆并不反對散文表述思想,他關心的是散文如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表述思想,即如何劃定它的文類邊界以及怎樣堅守它的文學性。曾擔任“在場主義散文獎”評委的丁帆對《倒轉(zhuǎn)“紅輪”》做了這樣的評價:“雖然它的散文性可能弱了點,但它的歷史價值、更高層次的文學價值,完全可以彌補所短。況且,那種春秋史筆的文字本身,就是充滿著文學性的,人們在其中得到的閱讀快感,遠遠大于精致的技術性美文,足以讓我們進行靈魂的拷問!它對我們無視歷史的文學價值觀念進行了徹底的顛覆?!雹陲@然,丁帆激賞的是《倒轉(zhuǎn)“紅輪”》的思想價值和當下啟示意義,而非它的文學價值。從內(nèi)在邏輯看,他的這個觀點與上述南帆的觀點并無太大分歧,只是二者處于不同的觀察角度,而得出不同的觀點。
對作品的“介入”力度和思想價值的重視,也充分體現(xiàn)在高爾泰的《尋找家園》、資中筠的《不盡之思》、章詒和的《伶人往事》、林賢治的《曠代的憂傷》等作品的獲獎上。評委會為《伶人往事》撰寫的授獎詞這樣寫道:“作品文字詩意辭達,在尖銳憤懣中,又不失優(yōu)柔善意,展現(xiàn)了作者強大的歷史洞察力、語言表現(xiàn)力和積極介入姿態(tài)。這是一部關于現(xiàn)代京劇史、社會人文史,以及思想政治史的切膚記憶,是在場批判的范例?!雹墼谶@里,評委會用了兩個“在場主義散文”的關鍵詞“在場”和“介入”來評價章詒和的作品,可見對該作品的高度肯定。而高爾泰的獲獎答謝詞則以一位美學家的口吻,闡述了他關于“在場主義”的思考:“‘在場而成為‘主義,是一種開放的美學,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拓展思維空間和精神維度的導航。這個‘在場之‘場,不僅是力學的、語義的,也是行動的。它把寫作視為參與,視為從時代的重心吸取能源?!雹苓@些富有見地的觀點,顯然值得“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細加咀嚼和吸收。
此外,臺灣作家王鼎鈞的《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臺的《目送》等作品的獲獎,帶有某種“追認”的意味,因為這些作品的寫作甚至出版,都在“在場主義散文”出現(xiàn)之前。這種“追認”,無疑有力地拓展了“在場主義散文”的文本視野和話語空間,體現(xiàn)了對于現(xiàn)代漢語散文寫作的整體性觀照。這種整體性,我們可以在王鼎鈞的獲獎答謝詞里讀到一種生動的描述:“我看到‘在場兩個字很受震撼,我們都是見過大場面的人,當時是不幸在場,后來是幸而在場,文學把我們由不幸轉(zhuǎn)為大幸。我們本是天南地北,兩世為人,‘在場這個新鮮的名稱,把我們的神經(jīng)血管連接起來,彼此好像聽見對方的呼吸?!雹偻醵︹x在這里對“在場”一詞所作的巧妙回應,既道出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滋養(yǎng),也揭示了兩岸文學發(fā)展的內(nèi)在語言血脈的關聯(lián)。盡管兩岸分治多年,文學發(fā)展的路徑也有分歧,但殊途同歸,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大大消除了以往各種人為的區(qū)隔,當下漢語文學的一體化趨勢也日益突出。“在場主義散文”的這一策略可謂順勢而為,取得了可觀的效果。
當代實力作家頻頻獲獎,自然也為“在場主義散文”提供了不少優(yōu)秀文本。譬如,閻連科的散文集《北京,最后的紀念——我和711號園》曾獲得第四屆在場主義散文獎的提名獎,他在獲獎答謝詞里這樣寫道:“《北京,最后的紀念——我和711號園》,寫了失去的花草、樹木、昆蟲、動物、鳥雀、白云和水流,還寫了作家‘在場時,面對現(xiàn)實和權力的軟弱與逃避,及軟弱與逃避中的無奈和無處之逃遁?!雹谶@里不僅是作者關于自身散文寫作的反思,也是對當下漢語散文寫作問題的洞察,為“在場主義散文”的寫作實踐和理論思考提供了豐富的啟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名作家的獲獎作品乏善可陳,對于“在場主義散文”而言,可能造成某種負面效應。比如,筆者注意到,第六屆“在場主義散文獎”單篇獎的獲獎作品包括賈平凹的《〈老生〉后記》。事實上,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敘述作者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老生》的心路歷程,可以說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副產(chǎn)品”,自然無法體現(xiàn)賈平凹散文寫作的真實水準,也很難說呼應了“在場主義散文”的寫作理念,因此,把獎項頒給該文的做法,難免讓人產(chǎn)生某種“傍名人”的觀感。這種做法顯然需要引起必要的反思。
三
“在場主義散文”之所以自稱為一個流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倡導者們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關于散文文類特征的理論主張。作為“在場主義散文”御用理論家的周倫佑發(fā)表了洋洋數(shù)萬言長篇論文《散文觀念:推倒或重建》,而《散文:在場主義宣言》的主體內(nèi)容基本來自周倫佑的這篇論文,這些文字正顯示了“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的理論野心。
周倫佑的《散文觀念:推倒或重建》一文包括“散文的幼稚病”“中國散文知識譜系考察”“推倒‘先秦散文說”“推倒‘廣義散文說”“散文性——發(fā)現(xiàn)與說出”“散文精神的自由向度”“審美現(xiàn)代性與當代散文的文體變構”共7個章節(jié),作者先對散文的幼稚病、既有的中國散文知識譜系、“先秦散文”和“廣義散文”概念等進行了徹底的清算,進而從“散文性”“散文精神的自由向度”“審美現(xiàn)代性”等角度切入,試圖重建散文文類的話語邊界和精神場域。作者在該文的結尾部分得出這樣的結論:“‘散文性概念的提出,對散文這一獨有文體本質(zhì)特性的最終確認;以及以此為尺度,對中國散文歷史所進行的價值清理:推倒‘先秦散文說,推倒‘古文即等于‘古代散文說,推倒‘廣義散文說;一個全新的散文觀念系統(tǒng)的建立——這一切,不盡將徹底改寫中國散文史,也將徹底改寫中國三千年文學史和文化史!”①這種不無夸飾色彩的論述語言雖多有值得商榷的邏輯漏洞,但其中體現(xiàn)的重申散文文類獨立性的開闊視野和理論抱負,值得我們讀者報以敬意。
當然也有不少論者對周倫佑的這篇文章持不同意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散文研究學者陳劍暉,他專門撰寫了《巴比倫塔與散文的推倒重建——駁周倫佑的〈散文觀念:推倒或重建〉》一文,逐條駁斥周文的主要論點,最后得出的是一個否定性的結論:“他們的立足點并不是為了提振推動當代散文,而是為了在散文界搞一場‘地震。他們的論證看起來很‘學術,卻沒有學術的真誠和學理性;他們野心勃勃地想‘推倒后‘重建,但事實上他們沒有推倒要推倒的,也沒有建立所要建立的?!雹谠谠撐闹?,作者以一種學院立場來展開對周倫佑文章的批判,自然頗有斬獲。對此,周倫佑的反應顯得頗為激烈,他以《在混亂中重建散文價值尺度》③一文反駁陳劍暉的文章。而杜光霞的《散文的“身份焦慮”及文體界限》一文,則對陳、周二人的文章各打五十大板,認為應該警惕學術之外的意氣之爭,“回到散文的問題,回到這一爭議真正涉及的思考那里去展開我們自己的思索,尋找我們自己的方向”。④就整體而言,這場爭論話語盡管不乏尖銳的措辭和犀利的觀點,但基本上還控制在學理范圍之內(nèi)。因此,這樣的爭論話語的效應主要還是正面的。
與上述爭論相呼應,一些學者對“在場主義散文”提供了某種正面的理論支持。這種支持既豐富了“在場主義散文”的理論話語,也為“在場主義散文”的寫作提供了某種參照。著名理論家孫紹振也曾擔任“在場主義散文獎”的評委,對“在場主義散文”是充滿期待的,他甚至把“在場主義散文”的出現(xiàn),稱為“二十一世紀開端散文發(fā)展中的一個重大事件”,“二十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散文在經(jīng)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探索、沉寂、對撞生成和嬗變的結果”。在他看來,“在場主義散文”在“流派覺醒”、“散文性確立”和“呈現(xiàn)式表達”三個方面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話語空間的擴張開辟了新路徑,因而“較為全面地體現(xiàn)了審美、審‘丑和審智的融合”⑤。孫氏在這里的論述一方面對接了他近年關于現(xiàn)代漢語散文相關問題的學術思考,另一方面又把“在場主義散文”置于現(xiàn)代漢語散文百年發(fā)展史的最前端,既體現(xiàn)了一種宏闊的歷史視野,也深刻揭示了散文文類的內(nèi)部問題。這樣的論述無疑豐富了“在場主義散文”的理論內(nèi)涵。
同樣擔任“在場主義散文獎”評委的學者范培松曾結合他對歷屆獲獎作品的觀察,從一個專業(yè)研究者的角度向“在場主義散文”的倡導者們發(fā)出了這樣的警告:“雖然在場主義散文有明確的理論主張,但是實際的評獎結果對其理論是體現(xiàn)得不夠鮮明;沒有理論的自覺和‘在場主義的標尺限制,當年有影響有特色的散文作品都在其列,在場主義散文的印記不鮮明,和其他散文難以區(qū)別開來,在場主義散文評獎就可能漸漸蛻變成了一般意義的散文評獎……在我看來,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流派的形成必須有三個條件和因素:一是要有鮮明的理論主張,二是要有領銜的作家,三是要有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以這三個條件來衡量,在場主義散文的流派形成還有很艱巨的工作要做?!雹龠@樣的警告是切中肯綮的,應該引起“在場主義散文”倡導者們的重視。
總之,經(jīng)過十余年的努力,“在場主義散文”從寫作實踐和理論探索兩個方面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尋求文類獨立性和自覺性提供了值得關注的成果和不小的動力,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問題,譬如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具有鮮明流派特征的代表性文本付諸闕如、培養(yǎng)年輕作者的力度不夠等。我們期待著這些問題能夠在“在場主義散文”的未來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得到解決。大而言之,現(xiàn)代漢語散文作為一個獨立文類的發(fā)展,還有不少外部問題和內(nèi)部問題需要梳理和審視,甚至可能還需要幾代作者為之付出巨大的心力,自然遠非單憑“在場主義散文”一方力量能夠完成。不過,“在場主義散文”的話語實踐,已然為現(xiàn)代漢語散文未來尋求更大的文類發(fā)展空間和更多的藝術可能性,提供了一個可貴的樣本。
作者簡介:
伍明春,福建上杭人,福建師范大學協(xié)和學院教授、文化產(chǎn)業(yè)系主任,文學院碩士生導師。已出版詩集二部,專著三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著有《隱秘的水仙》《早期新詩的合法性研究》《現(xiàn)代漢詩沉思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