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中國人的“靈魂得救”是因人而異的。對一連串無窮無盡的世俗生活感到滿意的人,根本不需要“得救”,做事只要不出情理,就不會鑄下不得超生的大錯。
有些人見到現(xiàn)實生活的苦難,希望能夠創(chuàng)造較合意的環(huán)境,大都采用佛教的修行方式,沉默,孤獨,不動。受此影響的中國人可以約略分成兩派。較安靜的信徒——告老的官、老太太、寡婦、不得夫心的妻子——將他們自己關(guān)閉在小屋里,抄寫他們并不想懂的經(jīng)文。與世隔絕,沒有機(jī)會作惡,這樣就造成了消極性的善,來生可以修到較好的環(huán)境,多享一點世俗的快樂。完全與世隔絕,常常辦不到,只得大大地妥協(xié)。譬如說吃素,那不但減去了殺生的罪過,而且如果推行到不吃煙火食的極端,還有積極的價值——長年專吃生果,總有天渾身生白毛,化為仙猿,跳躍而去。然而中國持齋的人這樣地留戀著肉,他們發(fā)明了“素雞”“素火腿”,更好的發(fā)明是吃“花素”的制度,吃素只限初一、十五或是菩薩的生辰之類。虔誠的中國人出世入世,一只腳跨出跨進(jìn),認(rèn)為地下的書記官一定會忠實地記錄下來每一寸每一分的退休。
(子 悅摘自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流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