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春
(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zhèn)二戶來林場,遼寧 本溪 117000)
金葉復葉槭(Acernegundo‘Aurea’)是高大落葉喬木,原產(chǎn)于北美洲,屬槭樹科槭樹屬,[1]極具觀賞價值,是街道、小區(qū)、公園的常用綠化樹種。[2]本文從不同嫁接時間、方法及不同砧木年齡3個方面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進行研究。
試驗地設在遼寧省森林經(jīng)營研究所實驗林場苗圃。位于123°42′ E、40°14′ N。年均氣溫6.1 ℃,年均日照率51%。土壤為沙壤土,土層厚度60 cm,pH值5.9~6.5。無霜期135 d。年蒸發(fā)量1 072.5 mm,年降水量926 mm。
2.1 試驗材料
試驗接穗在遼寧省森林經(jīng)營研究所實驗林場苗圃5年生金葉復葉槭上采集。圃地內(nèi)2年生、3年生、4年生糖槭作砧木。
2.2 試驗方法
2.2.1 嫁接時間篩選試驗 8月10日、8月20日、8月30日、9月10日、9月20日共設定5個嫁接時間。每個日期均用“T”形芽接法,砧木年齡2年生。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日期嫁接10株,3次重復。同一嫁接工人嫁接,嫁接后20 d檢查成活情況,秋季生長停止后測量新梢長度、直徑。
2.2.2 嫁接方法篩選試驗 試驗設劈接法、“T”形芽接法和嵌芽接法3種嫁接方法。每種方法均在9月10日嫁接,砧木年齡2年生。每種嫁接方法嫁接10株,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同一嫁接工人嫁接,嫁接后20 d檢查成活情況,秋季生長停止后測量新梢長度、直徑。
2.2.3 砧木年齡篩選試驗 試驗設2年生、3年生、4年生3個年齡砧木嫁接。每種年齡砧木嫁接均采用“T”形芽接法,日期均為9月10日。每種年齡砧木嫁接10株,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同一嫁接工人嫁接,嫁接后20 d檢查成活情況,秋季生長停止后測量新梢長度、直徑。
3.1 不同嫁接時間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效果的影響
表1 不同嫁接時間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成活率及生長的影響
注:表中數(shù)值為“平均值±標準差”;同列不同字母表示0.05水平差異顯著,下表同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嫁接時間存在顯著差異。8月30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為85.9%,8月10日、8月20日嫁接成活率最低,二者無顯著差異。8月10日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大,為76.2 cm和1.5 cm。隨著日期的延后,新梢生長量逐漸降低。9月20日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小,為50.7 cm和0.6 cm。
3.2 不同嫁接方法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效果的影響
表2 不同嫁接方法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成活率及生長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嫁接方法間存在顯著差異。嫁接成活率由高到低為“T”形芽接法>嵌芽接>劈接,“T”形芽接法的嫁成活率最高,為87.2%,高出劈接法的14.0%。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由大到小為劈接法>嵌芽接>“T”形芽接法。劈接法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大,為85.5 cm和1.6 cm。
表3 不同砧木年齡對金葉復葉槭嫁接成活率及生長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2年生砧木嫁接成活率最大,為86.5%。3年生、4年生砧木的成活率分別為73.2%和65.3%。隨著砧木年齡增大,嫁接成活率降低。4年生砧木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大。
4.1 8月30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為85.9%。8月10日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大為76.2 cm和1.5 cm。隨著日期的延后,新梢生長量逐漸降低。8月10日—9月20日的嫁接成活率均在80%以上,考慮成活率和生長量兩個指標,嫁接應在8月下旬進行,越早嫁接生長勢越好。
4.2 不同嫁接方法以“T”形芽接法的嫁成活率最高,為87.2%,劈接法成活率最低,為76.5%。劈接法的新梢年平均生長量和年平均直徑最大,為85.5 cm和1.6 cm?!癟”形芽接法和劈接法各有優(yōu)勢,“T”形芽接法與劈接法比可大大節(jié)省接穗,在生產(chǎn)中,可根據(jù)實際進行選擇。
4.3 2年生砧木嫁接成活率最大,為86.5%,高出4年生砧木的32.5%。砧木年齡越大,親和力越差,嫁接成活率越低。4年生砧木的新梢年平均長度和年平均直徑最大。砧木年齡越大,供給的養(yǎng)分越多,生長勢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