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書育人”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原則之一,也是《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里的重要內容。在現(xiàn)實教學中,重“教”輕“育”或“教”“育”分離現(xiàn)象依然嚴重。因此,需要深入分析“教書育人”的內容和方法,明確“教”與“育”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教育技術、品行三觀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進而通過學科融合、合作學習、實踐拓展、充分關注學生個體以及言教與身教結合等方法來實現(xiàn)“教”與“育”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教書育人 有機統(tǒng)一 言傳身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5-0019-02
我國《教師法》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1]《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也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做到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2]由此可見,“教書育人”是每位教師應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做到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傳授知識?,F(xiàn)實中,許多教師對“教書育人”的認識還存在誤區(qū),不能明確其對教師的要求,無法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重“教”輕“育”或“教”“育”分離的現(xiàn)象依然嚴重。本文從論述“教書育人”中的“教”與“育”的內容、方法出發(fā),指出“教”與“育”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教育技術、品行三觀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進而提出學科融合、合作學習、實踐拓展、充分關注學生個體以及言傳與身教結合等實現(xiàn)“教”與“育”有機統(tǒng)一的方法。
1 “教書育人”的“教”
1.1 “教”什么與怎么“教”
“教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內容包括學科知識、方法技能、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但現(xiàn)實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過于偏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很容易教出一批“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方法技能的掌握和思維方式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發(fā)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逐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傳統(tǒng)的講授法并非不可取,但更應引領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真正將同類方法內化于心、外顯于行。
1.2 “教”對教師的要求
教書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和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將最準確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才能從容面對學生提出的各類難題。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走進課堂前一定要掌握學情,吃透教材,明確教學方法、內容和重難點,在課堂上不僅要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進度的快慢,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出色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和別出心裁的問題引導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小組討論、個人發(fā)言、獎勵激趣等方式,使課堂既充滿吸引力又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識,提升技能。我們不僅要繼承前輩經驗中的精髓,還應善于總結和反思,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更有效的、更符合學情的教育教學方法。
2 “教書育人”的“育”
2.1 “育”什么與怎么“育”
首先應明確“育”的對象是“人”,是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關鍵期的人。中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期,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他們有可能會出現(xiàn)叛逆、固執(zhí)、沖動、自我、迷茫、冷漠等多種心理狀態(tài),加之學業(yè)壓力繁重,為避免學生出現(xiàn)心理障礙或道德缺失,教師應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工作。其次要明確“育”的內容。作為教師,我們應盡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但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前提,因此更應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包括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價值觀等方方面面,體現(xiàn)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小事中。教師可以通過自身言行的表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可以利用閱讀積累來讓學生了解人生百態(tài),樹立正確的三觀;可以在合作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也可以在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中陶冶學生情操。
2.2 “育”對教師的要求
為人師表,首先自身素質要高,品行端、三觀正是最基本的要求。作為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榜樣,教師應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盡量做到每天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是一個非常漫長、曲折的過程,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應有愛心、有耐心,切實做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困難和壓力,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直面難題。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學生人格,把學生放在與自已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現(xiàn)實中,有些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沒有足夠的關愛和耐心,甚至會用過激的言語教訓學生,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此外,教師還應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知識,及時為學生解開心結、排除干擾,避免學生誤入歧途。
3 “教”與“育”的有機統(tǒng)一
3.1 現(xiàn)存問題
3.1.1 重“教”輕“育”
雖然我國已經倡導素質教育多年,但當下的應試教育之風依然盛行,唯知識、唯成績的觀念依然主導著學校教育的方向。迫于升學壓力或者由于教學習慣,許多中學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在課堂上只顧教授本學科知識,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師的職責。這樣的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事實上,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如果教師只關注教書不關注育人,那么教出來的學生即使知識淵博,學貫東西,但也很有可能因為思想品德教育缺失而缺乏做人的基本準則和技能,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偏差,成為有才無德的社會危險品。
3.1.2 “教” “育”分離
許多教師,特別是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師,他們的教學往往僅停留在教授本學科知識的層面,認為教完整本書,自己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一些教師對自己教學職責的認識存在著非常大的誤區(qū)?!敖虝恕弊鳛榻處熉殬I(yè)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顯然是對所有教師的要求,教書和育人緊密相連,脫離教書談育人或者避開育人談教書都是不科學、不完整的教育,偏重或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影響到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每位教師都承擔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重任,不僅要教好書本知識,還應將道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德行。只有所有教師一起努力,確保教書和育人在教學中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3.2 建議對策
3.2.1 學科融合
也就是班主任、德育教師和各科任教師的密切配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要在發(fā)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
力。[3]班主任和德育教師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隊伍,但各學科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樣承擔著育人的重任。因此,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學科相近或相融的一些科目的任課教師可以組成團隊,在共同商討教學問題的同時,對學生在課堂學習或課外實踐中的行為表現(xiàn)、思想動態(tài)進行密切關注并定期與團隊成員溝通交流,將結果匯總于班主任或德育教師手中,以便及時采取糾偏措施,保證學生的知與行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
3.2.2 合作學習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團隊合作能力愈發(fā)重要,團隊成員的思想品德是否過關更是對整體的名譽和效能有著極大的影響。能否與團隊成員和諧相處、互幫互助;能否做到以集體的利益為重,在認真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幫助他人;能否做到與團隊同榮辱、共進退,關鍵時刻不背信棄義、自私自利,這些都是考驗個人德行的重要參照。作為教師,理應在教育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無論是課堂問題的探討還是課后實踐的分工,都應讓學生充分融入團體,體會為集體榮譽而努力的自豪感,明白作為集體成員應遵守的道德準則,為日后融入工作和其他社會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3.2.3 實踐拓展
思想品德教育僅僅依靠課堂教學的自然滲透顯然是不夠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固然重要,但也必須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一味地生拉硬扯、牽強附會,很可能就會將語文課、政治課、歷史課等全都上成了思想品德課,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因此,安排適宜的課外實踐活動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有效地將課內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還能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做好指導引領工作,于實踐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學生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做出全面的、理性的分析,便于進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3.2.4 充分關注學生個體
教育離不開“用心”二字,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思想波動較大,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分外關注學生的各項發(fā)展狀況。特別是作為班主任或德育教師,對班級的每一名學生都要有更深入的關注和了解,包括學生的學習狀況、身體狀況、精神狀態(tài)、思想動態(tài)以及家庭情況等多個方面,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盡力用最短的時間消除負面情緒,糾正不良言行。特別是對班級中性格內向或家庭不和諧的學生,教師還應把握好教育的尺度,用愛心和耐心去感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影響。同時,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也十分要重,只有教師、學生和家長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3.2.5 言傳與身教結合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有深厚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才能從容立于三尺講臺,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修養(yǎng)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具備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出色的教學技能,用深厚的實力贏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的尊重、信賴和認可。課堂上的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言行,有時候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比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更起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承擔起為人師表的責任,教師應時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謹記“育人必先育己”的原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先做到,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教育學生成長成才。
4 結語
“教書育人”的內涵極其廣泛也極其深刻,是教知識、教學問、教技能、教方法,更是傳德行、傳素養(yǎng)、育情操、育人才。教師既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又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今天,教師更應樹立責任意識,本著“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在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不斷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增強育人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全力整合各種資源,協(xié)調各方力量,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fā)揮綜合育人功能,實現(xiàn)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同時,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此外,一名合格的教師還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用自己過硬的教學技能將知識的傳遞與德行的傳承融為一體,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tǒng)一,努力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出德高學廣的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
法[Z].第三條,199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Z].第四條,200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
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第三部分,2014.
作者簡介:單玉嬌(1989-),女,漢族,山東人,教育碩士,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