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高慶和
眾所周知,精子與卵子相互結合的過程叫受精。男性一次射出的精子數(shù)以“億”計,但每次受精的只有1個精子,那些沒遇上卵子的精子都去哪兒了?
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大部分精子在前往與卵子“約會”的路上就已經(jīng)“死”了。男性每次射出的幾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大約1萬條)能到達輸卵管,即卵子所在地;能見到卵子“本尊”的更少(約100個),多數(shù)都成了“炮灰”。
精子“死亡”的生命方式五花八門:
1. 酸死。精液的pH值為7.2~7.8,為堿性,陰道的pH值約為4,對精子而言實在“太酸”了。盡管進入陰道后,精液迅速變成膠凍狀,能暫時免受酸性陰道液的殺傷,但射精是一次性的,陰道酸性卻持續(xù)存在,所以大部分精子根本“熬”不住,紛紛“陣亡”了。
2. 累死。小小的“蝌蚪”身長只有60微米,而它們需要跋涉的路途有20厘米長(20萬微米),一次“遠征”要耗費2個多小時,身體素質(zhì)不夠好的統(tǒng)統(tǒng)都倒在了路上。
3. 黏死。精子進入陰道后,需穿過子宮頸才能進入子宮,再上行到輸卵管壺腹。這個過程中,精子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子宮頸,因為在大部分時間里,子宮頸布滿了黏稠的液體,阻止精子通過。只有恰逢排卵期時,子宮頸黏液才能呈堿性,變得稀薄、量多、彈性大,有利于精子活動和順利通過。但子宮頸對精子的這種“開放”作用只保持2~3天,即使在這個時期,射出的數(shù)億精子中,能沖破這里與卵子結合的也只有百個左右。
4. 無能而死。精子沿女性生殖道上行時會經(jīng)歷一種稱為“獲能”的成熟過程。生殖道的液體會讓精子獲能,使它們的尾部鞭打、游動更為有力,這樣才能穿透卵子的透明帶,沒有獲得這種能力的精子就被擋在了“門外”。另外,跑得最快的那個精子與卵子融合后,就會觸發(fā)卵子周圍透明帶變化,形成一道“防護墻”,防止其他精子再進入。于是,那百十來個“精兵”只能在外頭苦等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