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建榮
茶既包含著嚴謹?shù)淖匀豢茖W,又蘊藏著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作為中國名茶之首的西湖龍井茶,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積淀共同影響下發(fā)展成型的物產(chǎn)。它別具一格的優(yōu)良品質(zhì),對“天人合一”理念的詮釋以及所涵蓋的歷史文化,在同類物產(chǎn)中卓犖超倫。以西湖龍井茶為代表的中國茶,與人們?nèi)粘I罹o密結(jié)合,不僅產(chǎn)生了對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也在不同歷史時期顯現(xiàn)出其珍貴價值。
西湖龍井茶園地處北緯30°,東瀕西湖,南臨錢江,三面群山環(huán)抱,既可吸納南來的和風細雨,又能擋住西北寒流的侵襲;山谷間的茶園有密林遮蔽、云霧繚繞,加上宜茶的土壤、溫度、日照、雨水等,形成一個有益于龍井茶生長的獨特小氣候環(huán)境。龍井茶茶樹是優(yōu)良品種,早在明清兩代,龍井茶良種不僅為省內(nèi)許多茶區(qū)所選種,還引種到四川等省外茶區(qū)。
西湖產(chǎn)茶至遲在唐代。陸羽《茶經(jīng)·八之書》記:“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蔽骱a(chǎn)茶肇始于天竺、靈隱二寺寺僧傍寺墾植的茶園。
宋代,靈隱、天竺仍然是西湖主要產(chǎn)茶區(qū)。宋《圖經(jīng)》云:“杭州之茶,惟此(指寶云茶)與香林、白云所產(chǎn)入貢,余不與焉?!笨梢?,西湖之茶,在宋代已成為朝廷貢品。
龍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一般都認同宋代名僧辯才為龍井茶祖,辯才晚年從上天竺住持退居到龍井獅子峰下的壽圣院,把白云茶移栽到獅子峰,期間,留下了諸多與趙抃、蘇東坡、秦觀等人品茶吟詩的佳話。他們所品嘗的茶中,極可能有龍井當?shù)厮a(chǎn)的茶,只是當時還沒有“龍井茶”的稱呼。直到元代,“元四家”之一的虞集,與好友鄧文原等游龍井,品嘗了用龍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龍井新茶,留下了《次鄧文原游龍井》詩:“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边@是明確記述品飲龍井茶的最早文字。
龍井茶在明時崛起不是偶然,這首先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罷造龍團”“葉茶上供”對茶葉采制變革的歷史機遇。明代貢茶一改宋元時上貢團餅茶的舊制,從而改變明代朝野飲茶習慣。又由于求索者眾,供不應(yīng)求,龍井四周山民與寺僧都種起了茶樹。到明萬歷年間,“北山西溪,俱充龍井”(高濂《遵生八箋·茶泉類》)。
清代是龍井茶的輝煌期。由于清高宗(乾?。┑暮駩郏埦璨粌H入貢,還成為朝廷對大臣的恩賜品。乾隆六次南巡到杭州,每次都幸臨西湖茶區(qū),除在龍井親自采茶十八棵之外,還幸天竺,覽鄉(xiāng)民采茶制焙之法,留下了“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的詩章。又幸云棲,御制《觀采茶作歌》,有句:“云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
《陸羽茶經(jīng):經(jīng)典本》
作 者:王建榮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簡 介:那些想要讀《茶經(jīng)》卻又讀不懂的茶人,從此不知不覺走近茶藝世界,重新詮釋心中的茶。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咸淳百川學海本為底本,參校包括文淵閣《四庫全書》版《茶經(jīng)》等多個版本,展示宋刻本原汁原味的形貌,讓你看到《茶經(jīng)》本真。備清蹕處?!?/p>
在西湖山水物質(zhì)空間中滋養(yǎng)長成的龍井茶,受到一代代湖畔茶人的傾心培育而愈加顯得鮮活、生動、飽滿。湖光山色間蘊藏著龍井茶的人文歷史,又極大地豐富了西湖文化的內(nèi)涵,即所謂茶景相蘊共生輝。
陸羽是用文字記載西湖產(chǎn)茶的第一人,他所撰的《茶經(jīng)》早為人們耳熟能詳,他還撰寫過《道標傳》《天竺靈隱二寺記》《武林山記》等關(guān)于西湖的著作,是最早記述和研究西湖景觀者之一,也是最早對西湖山水與西湖茶作等量齊觀的人。
陸羽之后,既鐘情西湖山水又嗜好茶的是白居易,他在唐長慶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與蜀僧韜光禪師結(jié)下了一段茶緣,現(xiàn)韜光寺中仍留有烹茗井,相傳是當年兩人烹茶取泉處。
宋代的杭州太守幾乎都是愛茶人。蘇軾則是宋代杭州愛茶太守第一人,那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千年吟唱,不絕于耳;他的“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道盡了飲茶的樂趣和妙用;“蟹眼已過魚眼生”“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則顯現(xiàn)了他煮泉烹茶的精湛技藝。
蔡襄在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時,造茶進貢,習知茶事,著有《茶錄》二篇,是宋代斗茶的經(jīng)典之作。他晚年知守杭州,因病忌茶,但仍“烹而玩之”,茶不離手。
明代,中國茶業(yè)與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變革時期,江浙一帶的綠茶名品不斷脫穎而出,全國茶業(yè)與茶文化的中心由宋時的福建建安一帶轉(zhuǎn)移到了江浙之地。綜觀明代茶書,有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絕大部分茶書是江浙籍人編撰的,其中杭州人不少。明代記述詠贊龍井茶的名篇佳作迭出:徐渭的《謝鐘君惠石埭茶》、陳繼儒的《試茶》、屠隆的《龍井茶歌》、袁宏道的《龍井》、童漢臣的《龍井試茶》、于若灜的《龍井茶》等等,不勝枚舉。
清代的龍井茶品飲文化要特別提及兩位書畫家,一位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金農(nóng)愛茶,創(chuàng)作多幅茶事書畫作品。他在59 歲時寫過一幅《述茶》軸:“采英于山,著經(jīng)于羽;荈烈蔎芳,滌清神宇?!绷碛小队翊ㄗ邮炔琛窌饕环汀队翊ㄏ壬宀鑸D》一幅。那幅煎茶圖雖題稱玉川先生,其實從圖中傍泉煮水、用紫砂壺沏泡來看,更似畫家自己品飲家鄉(xiāng)茶的寫真。
另一位是杭人丁敬,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亦嗜茶,作有《論茶絕句六首》,手卷書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在卷末后記中說:“壬午六月九日訪揚州項均、羅兩峰二君于艮山門外之睦庵,啜茶回,錄此請正之。杭郡六十八叟丁敬記?!?/p>
近現(xiàn)代龍井茶品飲文化的載體越來越多。梁實秋“曾屢侍先君游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嘗當?shù)氐凝埦?,“茶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足矣?!庇暨_夫在九溪十八澗的口上,“一面喝著清茶,一面只貪味著這陰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寂靜?!蓖粼麟y忘1947年春天花一塊大洋喝的那一杯龍井茶,“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馬一浮先生每年清明要到龍井去嘗明前茶,喝的不是乾隆御指的“十八棵”,而是翁家山祖上的“碑陰十八株”,這是野生的老茶樹,保持著天然野生風味。陳學昭、王旭烽兩位小說家,各以龍井茶鄉(xiāng)和杭州茶商世家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春茶》和《茶人三部曲》。
龍井茶的甘香,浸透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記憶之中,里面有茶人的閑趣、情誼、鄉(xiāng)思,還有禪悟。
有人說,杭州是“一市居民半茶客”,這并不為過。
從杭州的茶館業(yè)來看,早在宋代就有相當規(guī)模,尤以清河坊的蔣檢閱茶肆最為聞名,“奇茶異湯,隨索隨應(yīng),點月色大泡燈,光輝滿屋,過者莫不駐足而觀?!鼻宕贾莶桊^還引進了“說大書”這種曲藝形式。
如今,杭州人仍然保持著“孵茶館”的生活習性。全市一千多家各類茶館,有被譽為生活藝術(shù)精品天地的都市茶藝館,有吟味在西湖山水間的風景區(qū)茶室,有茶山深處的農(nóng)家茶居,有與藝文雅事相融的主題茶園,也有老年人悠閑自在其間的社區(qū)茶室……他們把茶館當做家庭的“第二客廳”,平日聚朋會友在茶館,春節(jié)全家團圓也到茶館。上班族把茶館當做辦公室的延伸,商務(wù)洽談,開會活動也搬到了茶館。
杭州人喜好品飲清淡甘香的龍井茶,而龍井茶這種清純平和的特性又滲透到了杭州人的品性里,映照了杭州人淡泊處世,追求清和的人生態(tài)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所謂“茶禪一味”,正在于“茶悟”與“禪悟”的相融相合。
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結(jié)茶緣。西湖山水、龍井綠茶與歷代湖畔愛茶人,這三大組合,在中國任何一地都難再復制。龍井茶依傍錢塘江,受惠于西湖山水,才有其非凡的品質(zhì),錢塘江以南地域也產(chǎn)龍井茶,但是“橘逾淮而北為枳”,那就不是“西湖龍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