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祝金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上海諸光路通道是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配套道路建設項目,為國家會展與虹橋區(qū)域提供一條北部快速疏解通道,起到保障會展和促進區(qū)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諸光路通道與S26高架連接,大大緩解延安高架不堪重負的交通壓力。
該隧道工程連接閔行和青浦,中間區(qū)段采用盾構法施工,南北兩側采用明挖法施工。主線與匝道的并行段采用明挖法施工,位于通道南側,松澤高架以北,現狀諸光路的徐靈路與龍聯路之間的范圍,見圖1。
圖1 主線與匝道并行平面圖
在平面上,主線隧道與匝道并行前進;在豎向上,主線幾乎水平前進,而匝道上行并逐漸爬出地面。在這種情況下,主線與匝道之間就會出現高差。相對于中間增設圍護結構、兩次開挖的分坑實施方案,具有工期和造價優(yōu)勢的合坑實施方案,成為了高性價比的圍護設計方案。受限于主線與匝道的豎向高差不斷變化,高低坑是不可回避且設計當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見圖2。
圖2 主線與匝道剖面位置圖
對于圍護斷面,若按照深坑深度進行計算,圍護結構過長,插入比大,造成浪費;而按照淺坑深度進行計算,圍護結構過短,風險增加。
為解決上述兩難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設計計算思路,建議按深坑深度進行計算,同時將深坑以上的土體自重考慮為壓重荷載,作用于基坑坑底,進行圍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計算。
擬建場地為濱海平原地貌類型,自上而下可分為八個大層,11個亞層及1個夾層。其中①層為近代人工堆填,②1~⑤3層為第四紀全新世Q4沉積層,⑥~⑧2層為第四紀上更新世Q3沉積層。
主線隧道的底板落于③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匝道底板落于逐漸由③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到②層粉砂層。
地下水由淺部土層中的潛水及賦存于⑦1、⑦2及⑧2層中的承壓水組成。根據地質報告,設計時地下水潛水水位按上海市年平均水位埋深0.5 m采用。⑦1、⑦2及⑧2層大部分連通,承壓水水位一般低于潛水位,年呈周期性變化,埋深3.0~12.0 m,詳勘期間承壓水位為4.83~5.12 m。
土層參數見表1。
表1 場地土層參數表
根據諸光路通道道路的總體布置,在里程范圍SK2+305.010~+385.271,主線隧道向南水平前進,而匝道上升爬出,逐漸由暗埋變化為敞開,最后接地。該段高低坑縱向長度約80 m,基坑坑內主線與匝道存在有高差。在該范圍內,深坑深度約為11 m,淺坑深度為0~9.5 m,屬于軟土地區(qū)深基坑,采用排樁+內支撐支護形式。依據《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3.1.3條和上海市《基坑工程技術標準》3.0.1~2條,基坑安全等級為二級,環(huán)境保護等級為二級。
圍護結構采用 ?800@950鉆孔灌注樁,坑外設置一圈封閉的三軸攪拌樁?850@600三軸攪拌樁止水帷幕,首道支撐設置為混凝土支撐,其余設置為鋼支撐,立柱樁兼做抗浮樁。在基坑的高差位置處,通過設置重力式擋土墻解決?;訉嵤┕ば驗椋鹤陨隙?,依次隨挖隨撐,直至坑底;待底板澆筑并達到強度后,自下而上,依次澆筑養(yǎng)護結構側墻、頂板,拆除相應鋼支撐或混凝土支撐,直至頂板完成,覆土回填,圍護設計斷面見圖3。
針對上述高低坑斷面,由于基坑深度不同,若兩側均采用同樣的圍護樁長是不合理的;針對淺坑,若采用淺坑深度計算亦是不合理的。
針對上述圍護斷面,可采用如下簡化計算模型,見圖4。對于深坑,仍然按照對應深度計算,而對于淺坑,可按照深坑的深度進行計算,同時考慮深坑以上的土層自重,按厚度折算為壓重荷載,作用于坑底內側。計算斷面仍然按照較深基坑計算內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見圖4。
圖4 圍護斷面簡化計算模型(單位:mm)
壓重荷載的作用寬度與淺層土層同寬,荷載大小由土層的重度和厚度計算所得。
基于上述簡化模型,圍護樁長為22 m,對于深度分別為11 m、11 m并考慮土體自重和9.5 m三種斷面,進行對比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變形和穩(wěn)定性結果對比
結果顯示,基坑深度越淺,穩(wěn)定性系數越高,越容易滿足規(guī)范要求。本基坑斷面的計算結果由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系數控制。對于較淺的深度,穩(wěn)定性系數很容易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坑底不是半無限土體,與實際的開挖工況不符;若按照較深的深度計算,不考慮淺層土體自重的有利影響,樁長不滿足坑底抗隆起的規(guī)范要求,1.77<1.90,需增加圍護樁長,造成浪費;若按照較深的深度計算,并考慮淺層土體自重的有利作用,1.93≥1.90,滿足穩(wěn)定性各項指標的要求,與實際施工的工況相符合,計算合理。
針對上述三種不同的工況,需滿足整體穩(wěn)定性、抗傾覆穩(wěn)定性、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墻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和抗?jié)B流穩(wěn)定性等的穩(wěn)定性指標的規(guī)范要求,計算所需樁長見表3。
表3 樁長結果對比
由表3可知,若考慮淺層土體荷載壓重的有利影響,樁長相對于淺坑,增加了2 m;相對于深坑,減少了2.3 m,該樁長取值更為合理。
本文提出了一種高低坑的設計計算方案。基坑按深坑計算,同時考慮淺坑土體壓重的有利影響,復核圍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高低坑設計方法較為合理。相對于淺坑,不冒險;相對于深坑,不浪費;在粉質黏土層中,若按照該方法進行設計,相較于深坑的計算結果,樁長可減少2.3 m。
該段隧道基坑的土建結構已于2017年12月施工完成,施工實踐進一步證明設計方案安全可行,為今后類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