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茂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精書畫,尤其鑒賞。
當年,宋徽宗知道米芾書法不錯,一次召他進宮書一大屏,還指定用御案上的端硯。米芾接過文房四寶,一揮而就,刷字淋漓盡致,博得滿堂喝彩。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求宋徽宗說,這硯您已經(jīng)賜給臣用過,現(xiàn)在不能夠再進御還給皇上了……宋徽宗聽后哈哈大笑,就將此珍貴的硯臺賜給他。米芾捧著硯臺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余墨染了衣服,也不理睬了。宋徽宗嘆說,癲名不虛傳啊。從此,“米癲”之名傳遍朝野上下。
一次,米芾無意從民間得到一方珍奇的端硯,此硯據(jù)說是唐朝李后主的遺物。此硯很奇妙,大小山峰七十二座,層巒疊嶂,明暗相間,硯池中有天然水波紋,池中碧水蕩漾,別有一番情趣。硯堂中金光閃閃,似白云飄逸,又似山川巍峨壯麗,真是千姿百態(tài),惟妙惟肖,是大自然的精妙杰作。米芾對此硯愛不釋手,一刻也不離身,夜里陪著睡,白天捧著看。
時值小暑,午后酷熱,米芾酒后在亭里納涼,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回到書房,發(fā)現(xiàn)硯臺不見了。他大急,命家人四處尋找,毫無結(jié)果。他三天三夜沒睡覺,顆粒不食,日夜嘆息,寫了好多懷念硯臺的詩詞。
他兒子米友仁見父親日漸消瘦,擔心他的身體,悄悄派人出外查找?guī)滋?,也沒結(jié)果。米友仁勸說父親,凡物皆有緣分,丟失了說明緣分未到。
米芾聽后,更悲傷,說,如此奇硯竟與我無緣,說明我還不夠誠心,我一定要尋回它。
米友仁無法說服父親,只能懸賞重金尋回硯臺。他細心發(fā)現(xiàn)府里少了一名仆人,找來管家尋問。管家說,那仆人旺財已失蹤好多天了,就是老爺丟失硯臺當天不見的。米友仁告知父親應是旺財盜走硯臺。米芾大喜,說,一定要找到他,問明是誰薦他進府的。經(jīng)過層層盤問,終于找到了旺財?shù)睦霞?。米芾立即派人前往找旺財?/p>
旺財被抓回來了。米芾親自審問。旺財顫抖地答,那天我在亭子里發(fā)現(xiàn)一方硯臺,知道老爺平時喜歡硯臺,一定是貴重的,剛好我母親生病欠了一筆債,就偷偷拿走想去換錢。
米芾欣喜地問,你賣到什么地方了?我去贖回來。
旺財搖搖頭說,我那天走得太匆忙,回到家才發(fā)現(xiàn)懷里的硯臺不見了,我返回去一路再找也沒尋到。
米芾知道旺財不敢說假話,只能感嘆,緣分未到啊!管家想將旺財送官府治罪,米芾哈哈大笑,是我與硯臺緣分未到,他只是一時貪念,念他一片孝心,不要難為他,繼續(xù)留在府中吧。
旺財不斷磕頭,說,感謝老爺大恩大德,來世一定報答你。
米芾時時掛念硯臺,經(jīng)常跟文友聊起它,說到最后都會搖搖頭說,我與它緣分未到哪。
不覺到了次年小暑,這天依然酷熱,米芾攜友仁出去游玩,路過一家寺廟。兩人進入寺廟,見大殿兩側(cè)對聯(lián)書體古樸大方,一問才知是主持所書。主持知道米芾父子來臨,緊忙出來相迎,熱情接待他們。主持請求米芾給寺廟題字。米芾一口答應說,取來筆墨,刷刷就完成一幅作品。
主持贊嘆說,世人皆知米大人除了書畫厲害,鑒賞也是一流,能否鑒賞一方硯臺?
米芾一聽硯臺,喜出望外說,趕緊拿來。
主持笑說,前段時間,一個香客給我看一方硯臺,說是路上撿到,知道我喜歡舞弄筆墨,特送給我。
米芾一看,大吃一驚,這方硯臺正是他丟失的,忍不住感嘆,我尋尋覓覓,沒想到你竟藏在深山古寺中……
主持問明緣由后說,米大人與此硯臺有緣分,我就物歸原主吧。
米芾也不推辭說,感謝大師成全,我給你寫十幅字吧,算是回贈。
米芾失而復得奇硯,對它更加珍惜,親自刻了硯銘。他日夜研究家中藏硯,寫了一本《硯史》,記載了硯材26種,對其石質(zhì)、顏色、發(fā)墨等功能闡述精細、翔實,對后世硯臺鑒賞很有價值,這是后話。
如果不是那場火災,這個奇硯的故事就該結(jié)束了。一晚,米芾大醉歸來,在書房睡著了。不小心蠟燭倒了,書籍燒起來了。米芾大醉熟睡,眼看火勢很大,難以撲滅。旺財大吼一聲,我進去救老爺,自己裹著濕棉被縱身沖進火海。旺財用棉被包好熟睡的米芾,再次沖出書房。米芾安然無恙,旺財卻臉部燙傷毀了容。
米芾醒后,知道旺財救了自己,重賞旺財,還給他成家,一輩子厚待他。
一段硯臺引發(fā)的美談,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選自《嘉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