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進輝
如果盤點過去1年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風口,小程序鐵定入選,微信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玩家,2018年小程序東風越刮越猛,螞蟻金服、百度、今日頭條等重量級玩家相繼發(fā)力,試圖在小程序市場分一杯羹,好不熱鬧。
小程序之所以成為各大超級App的共識,吸引它們爭相入局,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平衡產品易用和臃腫。超級App完成初始用戶積累后,產品易用和臃腫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由于不同用戶性別、年齡、喜好等不一,超級App往往眾口難調,且不得不在產品創(chuàng)新上有所突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小程序的出現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矛盾,不僅能滿足用戶不斷涌現的新需求,還能避免超級App臃腫加劇。
二、拓展自身邊界。小程序的橫空出世,使超級App不用再為過度臃腫而發(fā)愁,便于其拓展自身邊界。一方面,超級App不缺用戶和流量,可以吸引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者到其平臺上開發(fā)小程序,幾乎覆蓋用戶工作、生活的各個場景;另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背景下,超級App用戶增速放緩,于是紛紛把目光瞄向低線市場,發(fā)力渠道下沉,小程序為其提供了一種試錯成本極低的市場探索方式。
三、打造自身生態(tài)圈。這是BAT把小程序放到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原因,未來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競爭,不再是單兵作戰(zhàn),而是上升到生態(tài)圈的高度,借助小程序,BAT可以搭建、完善自身生態(tài)圈,既籠絡大量開發(fā)者,也盡可能俘獲更多用戶。由此可見,它們不滿足于只做超級App,而是希望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的基礎設施,改變手機操作系統(tǒng)主導移動生態(tài)的局面,將流量分發(fā)的權利牢牢拽在自己手中。
在我看來,小程序是互聯(lián)網進入下半場后的產物,且只有BAT等少數玩家才有資格成為移動生態(tài)的搭建者,參與小程序的頂層設計。本文重點說說百度,用“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來形容它與小程序的情緣再適合不過。
百度曾在2013年9月推出輕應用,與如今小程序打出“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旗號類似,只可惜不到1年便折戟。2017年1月,微信率先推出小程序,憑借龐大用戶基數、高頻特性、社交關系鏈等先天優(yōu)勢而迅速走紅,螞蟻金服緊隨其后,于2017年9月開始公測支付寶小程序,1年后正式上線。
反觀百度,是BAT中最晚涉足小程序的,直到2018年4月才上線第一款小程序——優(yōu)信二手車,3個月后正式推出智能小程序。那么問題來了,智能小程序是否會重蹈當年輕應用的覆轍?如果不會,姍姍來遲的百度與騰訊、阿里硬剛勝算幾何?
在回答第一個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智能小程序與輕應用的區(qū)別。從體驗流程來看,二者并無本質區(qū)別,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誕生背景不同。輕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超前的實驗性應用,或者說生不逢時。當時,其與重金收購而來的91無線,共同承載了百度向移動互聯(lián)網轉型的重責大任,但因各種因素發(fā)展受阻。
一方面,輕應用照搬PC網頁應用,又因技術、網絡、流量費用等限制,導致用戶體驗極差;另一方面,雖然當時百度用戶基數較為可觀,但距離成為數一數二的超級App仍有一定差距,難以支撐輕應用爆發(fā)。要知道,微信推出小程序之初日活高達8億,基本實現對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人群全覆蓋,而且用戶粘性更高。
如今,上述兩個阻礙對于百度已不成問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流量分發(fā)機制的完善,用戶可以非常便捷地觸達所需的智能小程序,用戶體驗得到明顯改善。同時,百度花大力氣建設信息流與搜索業(yè)務,促進用戶快速增長,去年11月百度App日活達1.6億,今年春節(jié)在春晚紅包互動的加持下,日活峰值一度突破3億大關。
因此,我認為智能小程序不會重蹈輕應用的覆轍,其正式上線4個月后交出一份靚麗成績單足以說明一切:智能小程序數量達到1萬個,服務深入到政策民生、娛樂、資訊等23個大行業(yè),覆蓋262個細分領域,月活超過1.5億。不過,其爆發(fā)力與阿里、騰訊相比仍偏弱。
數據顯示,支付寶小程序正式上線后,3個月內數量從2萬上升到8萬,用戶數從3億上升到5億,日活從1.2億增長到1.7億,無論是小程序數量還是日活,均強勢碾壓百度。當然,百度與一馬當先的騰訊差距更大,截至2018年11月,微信已吸引超過150萬開發(fā)者加入到小程序的開發(fā),小程序數量超過100萬,覆蓋200多個細分行業(yè),日活達到2億。
不難看出,與阿里、騰訊相比,百度智能小程序對開發(fā)者的吸引力存在明顯不足。據我觀察,其籠絡開發(fā)者主要靠三招:
一、“搜索+信息流”等全域千億流量。搜索流量方面,百度每天響應搜索需求超過60億次;信息流方面,百度信息流日均推薦量達到150億次。不得不說,百度得天獨厚的流量優(yōu)勢是去中心化的微信所不能比擬的,但也別抱以太大期望,尤其是對其搜索流量的轉化。
一方面,年初《搜索引擎已死》一文控訴百度搜索結果被封閉在百家號內,盡管百度方面回應稱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占比不到10%,但仍難以打消外界對其走下坡路的疑慮。要知道,入口多元化是移動時代的鮮明特征,來自電商、社交、資訊平臺等更加直達的搜索,正在瓜分百度市場份額,日漸黯淡已是不爭的事實,未來其搜索壟斷地位動搖也不無可能。
另一方面,36氪曾實測過,對于關鍵詞的精準搜索,百度能做到力推小程序,但對于模糊、概念較大的關鍵詞,百度搜索結果前列依然是廣告性質的推廣,并非小程序。百度如此安排不難理解,其既要為小程序開發(fā)者導流,也要兼顧自身商業(yè)利益,必要時仍需向廣告傾斜。這也就決定了百度為小程序的導流效果難免打折扣,缺乏穩(wěn)定的流量支持容易影響曝光量,這是開發(fā)者所不樂見的局面。
二、AI賦能。百度智能小程序對外宣稱,可以將百度大腦3.0 AI能力開放給開發(fā)者,包括語音、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增強現實和情景感知等類別,其中部分能力甚至封裝好,開發(fā)者直接調用即可。這對開發(fā)者的確是個利好,可以降低開發(fā)成本,輕松實現智能化,但面臨AI技術落地場景有限的尷尬。
其實,除了電商智能商品推薦與AI掛鉤,其他行業(yè)小程序與AI結合的案例并不多,至少目前看不到AI能力普遍應用于小程序的跡象。毫不客氣地講,百度以AI為誘餌來吸引小程序開發(fā)者,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有人可能會心動,但冷靜思考后覺得然并卵。
三、開源。去年11月,百度組建開源聯(lián)盟,包括B站、愛奇藝、快手、墨跡天氣、萬年歷、58同城等多款App加入其中,1個月后啟動全面開源。這意味著,未來智能小程序不僅可以運行在百度系App上,還能運行在上述App上,這對于開發(fā)者的確具有吸引力,不過僅局限于實力中等以上的玩家。不知你發(fā)現了沒,上述App主要出自第二梯隊的互聯(lián)網公司,中小開發(fā)者用戶基數有限,根本無力搭建屬于自己的小程序平臺。
因此,百度智能小程序標榜的“千億流量、智能、開源”三大優(yōu)勢,只是看起來很美好,只有極少數頭部開發(fā)者能享受到紅利,絕大多數開發(fā)者獲利有限,難怪開發(fā)者數量增長緩慢。為了吸引更多開發(fā)者,去年12月百度拿出10億創(chuàng)新基金,并祭出更多流量與廣告分成權益,具有一定成效不假,但短期內難以追趕上支付寶。
除了在拉攏開發(fā)者上占下風,百度智能小程序在俘獲用戶上也偏弱勢,月活1.5億與日活1.7億的支付寶、日活2億的微信差距著實不小。其實,其在拉新上表現突出,但在留存方面不盡如人意,才會導致活躍用戶量難以與阿里、騰訊抗衡。
即速應用曾公布去年11月BAT小程序用戶留存率,結果顯示,百度1天用戶留存率就暴跌至12%,用戶流失率之高讓人大感意外,遠低于支付寶的67.8%、微信的44.55%,7天用戶留存率僅為1.25%,在BAT中墊底。話說,百度智能小程序擅長拉新,但也經不起如此大量流失,如何留住并盤活用戶,成為其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在我看來,百度智能小程序用戶留存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百度App帶有很強的工具屬性。盡管近年來其一直在發(fā)力信息流,希望借助內容屬性來增強用戶粘性,的確取得一定成效,但百度App在用戶心中根深蒂固的工具認知并未改變,即用時來、不用時走,這不利于用戶培養(yǎng)使用百度智能小程序的習慣,反觀微信將美團外賣、滴滴等高頻服務小程序化,加上社交推薦的加持,更容易使用戶快速養(yǎng)成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百度智能小程序覆蓋范圍廣,但主要聚焦電商和游戲兩大領域,這恰恰是微信核心優(yōu)勢所在,后者強大到被稱為“行業(yè)規(guī)則制定者”也不為過。實力弱的后來者與實力強的先行者正面剛,自然討不到多少好處,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明朗化:現階段百度在小程序戰(zhàn)場還不是阿里、騰訊的對手,未來能否殺出重圍,就看其自我造化。
表面上看,目前小程序行業(yè)呈現BAT三國殺的格局,但實際上是“一超兩強”,騰訊強勢領跑、阿里奮起直追、百度方興未艾。第三名百度能否迎頭趕上,今年至關重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