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芷惠
一陣秋風過后,葉子輕輕地離開樹枝,靜靜地落在地上。你沐浴在斜陽里,感受到了寧靜,心也隨之靜下來,覺得生活突然沒那么急促、混亂了。
上述情景是“靜”的一種,即由外至內(nèi)的靜。但更深刻的靜無關(guān)外界,是一種由內(nèi)生發(fā)的生命狀態(tài)。
“靜”可以是行動與心態(tài)的靜:不浮不躁,不急不惱,以靜制動?!胺菍庫o無以致遠”,只有心態(tài)平和,才能厚積薄發(fā)。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就驚慌,心不靜、力不定,只會四處游蕩到不了目的地。學習也如此,只有靜下心來,腳踏實地,才能取得好成績。
“靜”還可以是一種人生境界。這種靜與一時一地之心態(tài)不同,是長時間的、更高層次的靜———與世無爭,淡泊從容。這種境界類似于禪。在《中國美學十五講》中,朱良志指出,修禪之人首要的便是“靜”。靜下來,方能感受到生命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才能悟出世界之大美。這種靜的境界不是短時間能達到的,而要用整個生命去感知,最后實現(xiàn)天人合一。
個體需要“靜”,國家亦需要“靜”。一個國家,假若做到了“沉烽靜柝”,說明國家安寧,百姓生活平靜幸福。遙想大唐盛世,邊陲安寧,人們生活富足,好不幸福!而同樣是文人騷客輩出的南宋,卻飽受戰(zhàn)亂之苦,嘆的是“醉里挑燈看劍”的辛酸,夢的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悲涼,哪里還有“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閑適恬淡和“會須一飲三百杯”的風流瀟灑?由此可見,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有“靜”才有寧,才有盛。
“靜”讓人得以穩(wěn)中求進,腳踏實地地為了理想信念而努力;“靜”讓人得以細細體察身邊之美好,于細微處感悟人生百味。“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倘若王維不能靜下心來觀察周圍,詩句恐怕不會這般美妙。今天,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與“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多元選擇,我們更要學會靜下心來,在浮躁時長噓一口氣,冷靜想想怎么做,從而以靜制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眰€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佳作點評
越是平常、普遍、基本的概念,越難寫出新意、深度和個性。本文難得之處在于,能把一個稀松平常的概念“靜”寫出生活的況味和審美的哲思來。文章從對生活細微的觀察中獲得一定的洞見:真正的“靜”并非外在環(huán)境之安靜,而是“由內(nèi)生發(fā)的生命狀態(tài)”。文章以此為邏輯起點,從個人之“靜”至國家安寧之“靜”,最后回到網(wǎng)絡(luò)信息時代的“亂象”反思現(xiàn)實問題,可謂見微知著,足見小作者的眼光、境界與情懷。(李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