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2018年上海卷)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释凰诵枰?,以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譹訛自擬題目;譺訛不少于800字。
做自己的主人
上海一考生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释凰诵枰?,這種“被需要”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摘引文題材料入題。)
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態(tài),是因為它植根于人性深處對價值感的需求。它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金字塔尖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息息相關。這一需求即使在歷史的宏大敘事里也可以見到。如幾百年前,當自動織機被廣泛使用,工人們因懼怕被取代、不再被需要而焚燒毀壞機器,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盧德運動”。而在今天,人工智能引發(fā)的質疑也與人們對自身價值被取代的擔憂密不可分。(一語中的,可見考生不俗的認識水平。)
但是,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其原因還在于人的社會性??陀^上,國家出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宣揚集體的意義;社會想要有序運轉,也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而主觀上,人們不自覺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斷通過在集體中找尋自己的位置、為集體做出貢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構建安全感與認同感。(用“但是”一轉,層次上深入一層。又分出“客觀”“主觀”兩個小層次,相關論述均言之成理。)
然而,本性與本心常常相互違背。一個人過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異化為“物”之嫌。過分看重他人的評價,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他人的需要牽引,那我們就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正如薩特在《禁閉》中所寫的,幾個人死后靈魂墮入地獄,地獄中沒有烈火,只有一間封閉的密室,人們的一舉一動只能在他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嘆:“要什么刑架,他人就是地獄!”生活中,我們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慮不已,或違背本心,迎合他人的看法,做別人認為對的事情。這種在別人影響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為,不就是薩特所說的“地獄般的痛苦”嗎?(再次轉折?!澳敲此陀邪炎约寒惢癁椤镏印覀兊囊慌e一動都被他人的需要牽引,那我們就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雖寥寥數(shù)語,卻催人警醒。當然,此段若能結合社會生活中一二實例來闡發(fā),那就更具說服力了。)
人應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所在,而不是通過“被需要”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因為,人是自己的目的,不是別人的手段。
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價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時才不會有損我們一絲一毫的價值;而被需要時,我們的價值反而會有所增益。從而,我們可以將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手中,不受他人喜惡的影響,我們的每個舉動都是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表明了解自己價值的重要意義?!皬亩钡倪\用很有講究。)
當思特里克蘭德放棄旁人眼里的美滿生活,來到孤島上追逐夢想時,盡管他的畫無人鑒賞,但他就是自己的王;當桑提亞哥載著月光下泛白的魚返航,能養(yǎng)活人們一個冬天的大馬林魚沒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戰(zhàn)勝了鯊魚,更戰(zhàn)勝了自己。(一句一例,內涵豐富。)
人,應當做自己的主人。(再次強調觀點。)
本文最大的亮點是論證分析深刻而嚴密,其邏輯幾乎無懈可擊。在探究“被需要”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的原因時,該考生先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人性深處對價值感的需求”,又從社會學原理出發(fā)剖析“民族家國”的存在要求人們“在集體中找尋自己的位置、為集體做出貢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考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本性與本心常常相互違背”這一“自我異化”的情形,于是“做自己的主人”的中心論點就順理成章了。
在分析過程中,材料運用靈活多樣。無論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還是中外歷史、文學名著,考生皆信手拈來,其知識積淀與文學功底可見一斑。
這是一篇閱卷專家組評定的滿分作文。依據行文思路,我們可以畫出如下圖式建構:
擺出論題→主客觀原因審視→剖析后果→正面亮出觀點并論證→重申觀點
根據文章內容,可以將這類文章的模式提煉為:
順題入文→原因分析→先破后立→點題收篇
在展開議論時,運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讓我們對事物做出正確的評價,形成正確的決策。相關技法主要包括:
一由結果而“探前因”
在分析原因時,可著眼于客觀、主觀兩個方面,也可著眼于淺層、深層原因進行分析。
示例
前幾天,我們城市普降暴雨,我在瓢潑大雨中分明聽見兩聲短促響亮的喇叭聲,繼而看見一眾親戚的臉擠在狹小的車窗后說了句“高考加油”,車子就飛馳而去。
梁實秋先生曾在《我的人生哲學》中寫道:“我?;孟胫L雨故人來的境界,在風颯颯雨霏霏的時候,心情枯寂百無聊賴,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歡,莫逆于心?!毕胂搿?/p>
然而隨著車輛的普及,人們卻少有這份“風雨故人來”的感動的機會,也正應了清代學者孫星衍那副楹聯(lián)中的“最難風雨故人來”。車輛的普及確實方便了人們的出行,讓人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但如今人們囿于自己制造的牢籠,我們從一個鐵箱中迫不及待地鉆進另一個鐵箱。鐵皮的牢籠,給予我們安全感,讓我們覺得自己身嬌肉貴,經不起一點兒風雨的侵襲。試想,你是否在開門迎客時第一聲聽到的不是久別重逢的寒暄,而是一聲煩躁的抱怨:“哎呀,你們小區(qū)怎么這么不好停車,不能直接開過來,衣服都濕了。”
最難風雨故人來,難的不是出行的方式,而是再難體驗那份有人跋涉而來的感動。車來車往間,留下的是一片尾氣和一聲長鳴;留不住的,卻是人心。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這是古人的智慧。如今,我們卻成為梭羅筆下那個“成為他們的工具的工具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豪車開始進駐各家車庫,我們的心被自己的愛車牢牢拴?。涸谂笥鸭抑凶隹蜁r,時常會想自己的車有沒有被別人剮蹭,有沒有違章停車……這些念頭在我們腦海中盤桓不去,像藤蔓一樣牢牢地纏住了我們的心,讓我們失去了與朋友交談的耐心,失去了與朋友交往的樂趣,最終百事無心,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車來車往,每個人的面孔都在玻璃窗后晦澀難辨,我們甘于將身體獻祭給這鐵皮的巨獸,同時將心也牢牢地困在鐵墻中。于是,人心之間隔著的冰冷而厚重的“厚障壁”無法打破,也無人愿意去打破。
我不愿懷疑親戚們真誠的祝福,只是想找個機會問一問,能否下車走一走,進屋喝杯茶?
———選自2017年高考江蘇卷優(yōu)秀作文《最難風雨故人來》
這篇文章從親戚們的高考祝福入手,富有生活氣息。然后提出理想中的“‘風雨故人來的境界”,并與現(xiàn)實生活對照,強調方便出行的車輛卻成了圍困人們的牢籠,其分析到位(剖析的是客觀原因)。后文中,作者直接揭示“難”的究竟是什么,相關認識(剖析主觀原因)頗具穿透力。接下來,作者強調不能讓車束縛了身體、隔絕了人心,并以表達心愿作結。在這里,作者對“前因”的探察入木三分且切中時弊,很能引發(fā)我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躬自省。
二由原因而“察結果”
進行影響分析時,可以步步推進與深入,可以在文中多次運用影響分析。
示例
“24小時書店”的存在,彰顯著其經營者的大格局觀。在這里,我們可以窺見商業(yè)行為為社會帶來的人文關懷。君子也愛財,道行為之先。書店老板將道的主動外化,便是一種大格局經營。
放眼全局,不為謀小利而計較,以寬容的胸懷接納各類讀者,這是這家書店的大者所在———對夜讀者的關懷換來大眾對品牌的好感,開放式閱讀培養(yǎng)市民對書籍的喜愛。與在意賣不賣書不同,書店老板一步便將棋下到了更為深遠的后方,為未來做好了鋪墊。有這樣的經營方式,還愁不能將書店做大做強?
…………
經營好比耕作,只低頭鋤著這一方土地,哪怕四海無閑田,也免不了餓死的命運。而大格局,直接著眼于社會環(huán)境的改造,營造出社會的書香背景與人文關懷氛圍,大眾最終便會因喜愛而主動購書,書店老板便得以鳴琴垂拱,盡享豫游之樂了。
由此觀之,大格局更是一種高明的無為而治,不以有為而為卻實則為之。企業(yè)經營,不為經營而經營,其實卻仍在經營。這才是我們需要的健康的商業(yè)經營模式。雖以利為最終目的,但將其暫置于社會責任之后。利亦我所欲而不為茍得,這等大眼界、大格局,正是當下大多商業(yè)企業(yè)經營者所欠缺的素質;同時,也是社會所需要的良好商業(yè)風氣和積極力量。
———選自2017年高考山東卷優(yōu)秀作文《得大格局者兼其利》
此文議論深入透徹,直抵讀者心靈。文中深刻的因果論證(尤其是“察結果”)幾乎俯拾皆是,如“對夜讀者的關懷換來大眾對品牌的好感”,如“書店老板一步便將棋下到了更為深遠的后方,為未來做好了鋪墊。有這樣的經營方式,還愁不能將書店做大做強”,如“營造出社會的書香背景與人文關懷氛圍,大眾最終便會因喜愛而主動購書,書店老板便得以鳴琴垂拱,盡享豫游之樂了”,諸如此類的影響分析,可謂順理成章,令人信服。
因果分析有時會與“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配合使用。如魯迅的《拿來主義》,文章論析的思路是:因為閉關主義有害、送去主義有害、送來主義也有害(這是“破”),因此我們要實行“拿來主義”(從正面“立”)。這就是將因果論證融于“先破后立”的結構中。
此外,因果分析還常常與“對策分析”結合使用———先有因果分析,再據“因”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策”由“因”來,自然會顯得順理成章。比如2018年高考江蘇卷滿分作文《詩人何為?》,“寫作,本是一種語言之祭,其中有人性與道德的存在,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一位真正的作家,心中必有對語言的敬畏:審問內心,摒棄虛幻浮華之誘惑;忠于自身,將靈魂立于方寸紙片,一詞一句自成風格”“企盼今日的中國作家,能忍受王安憶口中‘靜默橫亙于心的寂寞,永葆對語言虔誠的敬畏,寫自己的文字,對抗傲慢的時間,接續(xù)文明的薪火”,考生所提“對策”、所發(fā)號召,正與前文“在當下社交網絡流量為王的召喚下,我們一頭扎進淺薄浮躁的混濁泥沼”“現(xiàn)代人的心靈如隨風飄搖的燭,情感虛浮而臃腫”的原因剖析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