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詩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新媒體藝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北京 100191)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薄短m亭集序》王羲之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并不曾以他的文采而聞名,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更加震耳欲聾一些。而細讀其文字,文中描繪了幾位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的雅士,在風景宛如仙境的地方約會,倒一觴美酒,借流水順流而下,友人飲一杯酒,作一首詩,最后匯詩成集,取名為《蘭亭詩集》,此序便是為此詩集而作。這也便是“曲水流觴”一詞的典故。通俗地看,“曲水流觴”又何嘗不是一種古體詩的集體創(chuàng)作呢?然而古代中國文人最重“雅趣”,集體作詩同樣不能缺少情懷,而恰恰這“一觴一詠”的詩意已非任何詩歌可比的了。而斗轉(zhuǎn)星移,千年之后,居然也有像《冬之日》這樣完全沒有功利心的,且具有很濃重東方文人情懷,甚至可以直追古意“曲水流觴”的動畫集體創(chuàng)作。
日本動畫《冬之日》是一部典型的集體動畫創(chuàng)作。與“曲水流觴”更為異曲同工的是動畫《冬之日》同樣借用于日本古代著名的典故“名古屋連句”。原作《冬之日》取自于松尾芭蕉的《芭蕉七部集》里的第一部代表著作。“連句”是日本俳句最為獨特的一種文體,屬于小圈子集體創(chuàng)作文學,曾是日本古代上層社會風雅的社交游戲,眾人每人一句輪流的接歌,要求合轍押韻又要別出心裁、滑稽有趣,重復別人用過的詞語、意思或情趣即所謂“輪回”乃是連句的大忌。日本有“俳圣”之稱的松尾芭蕉極其熱衷于連句,他游走各地聚會連歌,由他參與和指導的連句被稱作“蕉風連歌”,其高超的文學性和藝術(shù)性使得連句獨立成為一種新詩體。此部動畫《冬之日》,便是松尾芭蕉在他于1684年從江戶開始的《骷髏紀行》之旅途中,在名古屋與途中相遇的文化人一起創(chuàng)作完成的經(jīng)典連句作品,“名古屋連句”。此連句是稱之為“歌仙”的連句,由36句組成。而動畫《冬之日》借用連句的思路,全球遍請36位動畫名家集體操刀創(chuàng)作,最后匯集36個風格內(nèi)容各不相同的動畫短片成一個長片動畫。
松尾芭蕉曾說過:“散會之后抄錄和歌的紙就成了廢紙?!边@說明連句的真髓在于當場的愉悅。樂趣在于交鋒而非整篇的完整。一句與一句自成一個轉(zhuǎn)折,每兩句就是一個世界。這可能便是《冬之日》集體動畫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動機。因此在東道主兼總策劃的川本喜八郎導演的組織和邀請下,一位又一位如雷貫耳的頂級獨立動畫導演合衣而坐開始連句,“讓每位詩人都能發(fā)揮出他的才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薄ū鞠舶死伞#▓D1)
按照連句的規(guī)則,第一句“發(fā)句”一般來說由尊貴的來賓發(fā)起,作為座上客的芭蕉被主人野水邀請發(fā)句。而第二句“脅句”通常由主人來吟詠,野水先生當仁不讓來對脅句,因此前兩句來自于芭蕉和野水的交鋒,芭蕉吟:“枯木之身入竹齋”。野水對:“寒風中身如竹齋”。動畫《冬之日》效仿前賢,身為主人的川本喜八郎邀請貴客俄羅斯動畫導演尤里·諾恩斯坦(作品《故事中的故事》被譽為全球最美的動畫短片)拋磚引玉率先制作前兩句“枯木之身入竹齋,寒風中身如竹齋”。川本導演說:“這部《冬之日》動畫的拍攝工作,我覺得讓尤里導演帶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他就是來賓?!保▓D2)
而尤里導演的命題作文果然不負眾望,與芭蕉先生的千年神交讓他拋出了一塊大金磚。尤里的故事從一個途中的旅人開始,此人用聽診器為每一棵樹診斷,確診一棵枯樹枝,一只啄木鳥便立刻飛來啄木尋食。此段落的意向來自于“枯木之身如竹齋”,是令人拍案叫絕的點子。之后旅人途遇旅伴,慷慨解囊,用自己的好草帽與那位一面之緣的朋友交換了他的破草帽。其中兩人從破洞的衣服,和破洞的草帽對視告別的細節(jié),滑稽而富有禪意。讓人想起“人不辭路,虎不辭山”那句話。據(jù)對松尾芭蕉的背景了解,芭蕉在作此篇《冬之日》時,正在他的“骷髏紀行之旅”途中。因此似乎可以推測出,此途遇旅伴正是尤里導演對芭蕉先生的隱喻,而那位主角也許正是尤里導演的自比。二人穿越時空在尤里導演創(chuàng)造的動畫世界中相遇,短暫停留又再次上路,擦肩而過。宛如佛偈一樣的動畫小品。尤里導演東方韻味十足的精彩演繹,不禁讓人感嘆藝術(shù)是最無國界、最通用的語言。(圖3)
> 圖1 名古屋連句現(xiàn)場模擬
> 圖6 亞歷山大·彼得羅夫油畫動畫制作過程
> 圖2 俄羅斯動畫導演尤里·諾恩斯坦因
> 圖3 《冬之日》動畫尤里導演部分
> 圖4 《冬之日》川本喜八郎導演部分
> 圖5 川本喜八郎導演
> 圖7 《冬之日》亞歷山大·彼得羅夫?qū)а莶糠?/p>
川本喜八郎導演作為全片策劃共監(jiān)督兩部影片,第一部就是緊接尤里導演的一句“寒風中身如竹齋,竹笠散落茶梅連累誰”。川本導演身為東道主,借此句向觀眾介紹《冬之日》連句典故的由來。野水、正平、荷夕、杜國、重五幾人等待松尾芭蕉前來連句的情景,可能也是作為總策劃人的川本導演內(nèi)心的映射吧。川本導演那一定是偶動畫,這也是《冬之日》中第一個偶動畫。而如果說第一部動畫還有一些顧全大局的想法,那最后一部動畫就是川本導演作為日本藝術(shù)家對于連俳意境最有說服力的詮釋了。“綢緞過濾志賀之水,廊下滿是紫藤殘影”一位年輕的貴婦用絲綢過濾的熱水沐浴,一位年老的下人在吃力地吹火燒水。二人在滿是紫藤殘影的廊下的片刻對視,之后一切如常。這種“一念之間”的感覺,也許就是俳句最具樂趣的地方。(圖4~5)
“殘月下主水酒屋釀酒,甩落毛發(fā)露水的赤馬。”酒鋪一大早就開始忙碌,把酒裝在馬背上,馬一精神甩掉了的鬃毛上的露水的瞬間。這樣的意向一定發(fā)生在古代吧?而野村辰壽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把那匹紅馬換成了紅色的貨車,司機早晨把啤酒搬上貨車,發(fā)動汽車,雨刮器刮下?lián)躏L玻璃上的露水。同樣的意向一下就帶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稚拙的筆觸和樸素的畫風讓這個動畫非常具有親和力。
“火燒黎明前寒冷,主人甘于貧困的家。”亞歷山大·彼得羅夫是一位曾被奧斯卡加冕過的動畫導演,再次用它濃烈的油畫質(zhì)感來演繹充滿絕望的這兩句。一只烏鴉,仿佛是死神的使者;一間陋室,透露著絕望和不堪一擊的希望;一個左搖右晃的水壺,就像是生命最后的鐘擺;一個小孩,弱小無助卻充滿生機,仿佛在用新鮮的生命力在與死亡殊死搏斗,一種孤獨感埋藏在蠕動的油畫顏料之中。(圖6~7)
“主人甘于貧困的家,田中細柳垂落?!泵渍f也導演的這部短片非常完整,在原木桌面上一本叫《冬之日》的質(zhì)地精良的折頁小本,上面用水彩畫出的動畫,在動畫形式上具有很強的日本美感,追求材質(zhì)本身的美感。動畫非常女性化,是充滿春天氣息和生機的抽象動畫,對于“細柳”與“頭發(fā)”的同構(gòu)想象具有很強的女性導演特征。
“田中細柳垂落,霧里載舟難行走”久里洋二同樣是位天賦稟異的導演,他的有限動畫一貫具有很強的幽默感和設(shè)計感。此次面對作文題目他就像一個記流水賬的小學生,不過卻具有很強的性意識,其實就是對于性的直白描寫。似乎在詮釋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人的所有行為全都來自于人的性意識?!?/p>
“今日我去替妹畫眉,綢緞過濾志賀之水?!鄙酱搴贫а菔怯忠晃辉粖W斯卡加冕過的動畫導演,他對于這段話的巧思來自于對于文藝復興畫家波提切利的名作《維納斯的誕生》。對名畫的再次演繹在藝術(shù)動畫中并不少見,愛沙尼亞動畫導演彼得佩恩的《草地上的午餐》也曾經(jīng)向馬奈的同名名作致敬。一個日本導演把純東方式的連句形式,借用西方文藝復興的經(jīng)典畫作來構(gòu)思,帶給人一種東西文化水乳交融之感。作為《冬之日》尾聲壓軸出場的動畫,像是對先前連句的西方導演深鞠一躬,充滿敬意。
《冬之日》全片的36部動畫中包括:賽璐璐動畫、油畫動畫、二維電腦動畫、三維動畫、偶動畫、材料動畫、沙土動畫等各種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動畫形式,形式之多元是任何動畫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如同“曲水流觴”一樣,動畫《冬之日》是重過程大于重結(jié)果的。今“動畫連句”之于眾動畫同仁之樂,絲毫不會亞于“一觴一詠”和“連句”之于王羲之和松尾芭蕉之輩之樂。而作為結(jié)果的“動畫”,除了它本身的作品性以外,也像《蘭亭集序》之于“蘭亭詩會”、《冬之日》之于“名古屋連句”一樣,具有很深的代表性和象征性?!短m亭集序》若無“曲水流觴”之典故,恐怕也難成為天下第一的行書。因此《冬之日》這樣的集體動畫創(chuàng)作形式,因他能集世界頂級動畫之賢士共演動畫交響曲,并可以在如今商業(yè)占據(jù)主流的時代背景下,依然保持著藝術(shù)成色和獨立光芒,這對于動畫來說真可謂是一件幸事。而此動畫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姿態(tài),也讓人用動畫的形式重溫了東方文人所特有的那種超然淡薄的審美。他們與當下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正是這群站在時代的曲水前流觴吟詠的詩人,延續(xù)了東方文化的情懷,也讓動畫的藝術(shù)性得到了回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