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清水河學校 王 濤 徐 旭
當今世界,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信息化技術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國家對“互聯(lián)網+教育”越來越重視,各級各類學校先后建起了先進的微機室、錄播教室和智慧教室。何克抗教授說:“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推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彪S著網絡技術和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將信息技術這種全新的教學媒介廣泛地運用于作文教學中,必將引發(fā)作文教學的深刻變革,我們的作文教學將換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我們知道,學生學語文,最害怕的就是寫作文,其根本癥結就在于“肚里沒貨”。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學生們平時學習任務重,加之雙休日又被送進了各種輔導班上課,很少去體驗外面的世界,于是每次到寫作文的時候,或抓耳撓腮,或胡編亂造,或無病呻吟。雖然教師常提醒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才能把作文寫具體,但實際收效甚微,每次寫作文時,細節(jié)部分幾乎是一筆帶過,最后就無話可寫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智能手機、數碼相機、電腦網絡已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些現(xiàn)代工具記錄或搜集身邊信息,它們就會為我們的作文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VCR、錄播系統(tǒng)的作用,把原本不可視的思維呈現(xiàn)出來,讓其清晰可見,喚醒學生觀察的缺失之處,豐富學生的作文細節(jié)。
例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四,要求記一次精彩的拔河比賽。然而,學生在拔河比賽時,往往關注的是誰輸誰贏,對于拔河比賽的細節(jié)卻很少關注,也無心關注。習作時,教師給他們播放了一段拔河比賽的VCR,放慢鏡頭,讓他們看看自己的表現(xiàn)、同學的表現(xiàn)以及場上觀眾的表現(xiàn)。通過鏡頭的不斷分解、聚焦、定格,給學生重現(xiàn)當時比賽的場景,給學生提供了多次觀察、不斷反思生活細節(jié)的機會。這樣當學生看到自己或他人一串連貫的細微拔河動作,當時的拔河場景又歷歷在目。此時,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諸如挺胸收腹、雙手分開、身體后傾、兩腳來回搓著往后挪……這短短幾分鐘的視頻,把瞬間發(fā)生的事情定格、延長,把綜合的事情分解、特寫。此時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再次觀看VCR中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表情,揣摩其內心,采訪當事人的心理活動。這樣通過VCR助攻,學生就可以把本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維過程轉化成可視的思維、可說的語言,打破原先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局面,學生的思維流暢起來,寫起來也得心應手。
VCR適合于戶外鏡頭的拍攝。錄播系統(tǒng),則是我們數字化智能教室的一個法寶。錄播系統(tǒng)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反饋快。如游戲作文,起初游戲時,學生關注的是如何游戲,他們的觀察或出于好奇,或為看熱鬧,是無序的,也是漫無目的的。這種走馬觀花式觀察,寫出的文章肯定是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在一次作文活動課中,筆者帶著一個百寶箱來到教室,把它放在講臺上,告訴學生這里面藏有一樣神秘物品,請同學們上臺抽取物品,抽出的物品不許讓其他同學看見。傳統(tǒng)的做法是組織學生上臺現(xiàn)場演繹,可有時候往往會受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制約,一些學生的記憶可能僅停留在發(fā)現(xiàn)物品時的尖叫聲中,而上臺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以及在座其他同學的表情和班上的氣氛等卻未曾關注。但錄播系統(tǒng)自動將其動作表情進行抓拍錄像,實現(xiàn)視頻的重播再現(xiàn)等功能,為教學提供有效的觀察。指導寫作時,教師通過定格場面,截屏分享,放映精彩的特寫鏡頭,啟發(fā)和誘導學生“重返”場面,仔細搜尋和提煉,作文的細節(jié)在學生們心中鮮活起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這樣誕生了。正是因為智慧課堂,幫助我們實現(xiàn)了時間、空間的轉移,作文教學才樂趣多多。
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倍受教師青睞。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作文教學中的一個個點,制作成微課,提前發(fā)至班級QQ群、微信群,分享到個人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合適的微課資料,解決自己習作中的困惑。這樣通過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的講解,有效解決學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習作三是要求學生“學寫新聞報道”,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新聞報道平時很少接觸,更別說新聞報道的寫法了,況且新聞報道和平時所寫的記敘文有著很大的差別。作為教師,可以將寫新聞報道的方法制作成微課,教給學生學寫新聞報道的方法。如標題要精準搶眼、導語要抓住關鍵、主體要講述經過、結語要補充內容。教師將微課學寫新聞報道內容提前發(fā)至班級的QQ群、微信群中,讓學生在課前提前觀看教師錄制好的作文微課教學視頻,提前預習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自行觀看時,可以控制視頻播放進度,也可以重復觀看,還可以暫停,方便學生記錄筆記等。這樣,對寫新聞報道的方法,學生已經心中有底,教師課堂上只要組織學生交流一下,根據學情進行點撥,寫一篇新聞報道就水到渠成了。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習作三,要求給遠方的親友寫一封信,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寫作需求考慮,教師可分類制作六個微課:“我們一起寫風景”“我們一起寫特產”“我們一起寫習俗”“我們一起改病文”“我們一起賞佳作”“書信與信封的格式”。制作好后傳到班級QQ群、微信群,供學生提前自主選擇觀看學習。課堂上,組織觀看同一微課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談談各自的收獲。如果看一遍理解得不透徹,還可以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直至掌握寫作的技巧。當然,教師也要參與討論交流,指導學生認識共性的問題、解決共性的問題,或單獨指導學生個性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一對一的指導。學生回家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薄弱點,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就像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一樣。這樣的作文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意愿,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在自主選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求得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樣,學生的作文擁有童心,流露童真。
作文微課的利用,為作文教學開辟了一片新天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條件,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一節(jié)微課能解決一個作文知識點,只要教師巧妙運用,就能提高作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造高效作文課堂,為學生寫好作文助力。
智慧課堂是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它是“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聚焦于課堂教學、聚焦于師生活動、聚焦于智慧生成的必然結果。
習作的本質是交流,但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過程,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不利于即時、多元地交流。學生的一篇篇習作工整地謄寫在作文本上,教師逐本批閱、點評,教師是唯一的讀者,也是唯一的評價者。等老師把一套作文全部批改完畢,一般要等兩個星期,當學生再次讀到自己的習作時,當時的寫作感覺已蕩然無存了。這種延時關注、延時評價、延時反饋極大泯滅了學生的修改欲望。況且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每篇習作都精批細改,諸如錯別字、語句、眉批、總批等,這不僅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而且效率低下,效果還不能有保證。教師花了很多時間批改的作文,學生拿到手里,只簡單看看了事,沒有發(fā)揮任何的價值作用。因為此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改,已經錯過了最佳作文批改時間,后來即使我們在習作點評的時候,提倡互動性,什么生生互動、生師互動也無法彌補。再者,在實際作文評講過程中,由于技術限制,使用最多的還是分組或者同桌互相修改作文,互動面比較窄,教師的示范性、指導性作用明顯不足。
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其實質是基于動態(tài)學習數據分析,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傳統(tǒng)作文以紙為媒介,修改作文時,常以犧牲文面和增加抄寫負擔為代價,因此學生不愿意對作文進行深入的和長期的修改,作文質量和寫作水平難以提高。在智慧課堂上,教師講評作文時,可以任意將一學生習作發(fā)到全班學生的平板上,學生不僅可以欣賞到習作的內容、行文結構,還可以看到這篇佳作的文面、書寫的筆跡等。學生可以運用電子筆在作文上實現(xiàn)增、刪、調、改等操作,也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評價,對作文中的精彩之處和欠缺之處,可以教會學生通過使用不同的字體顏色、加上下劃線等去直觀地感知修改的過程,習得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整個的作文修改過程中,學生們充分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本互動,學生不再被看作是一個存儲知識的容器,而是作為一個學習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者與探索者。每一個學生隨時也可以在云數據中,查看所有同學對自己的點評,學生把原始作文和反復修改后的作文進行對比呈現(xiàn),能直觀地看到讓語言豐富起來的方法,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練習,比傳統(tǒng)的傳授方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這種多維活動,能有效提高學生作文修改能力和評價水平。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將為語文學科的作文教學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點點滴滴的作文教學充滿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