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與禮貌言語行為研究

2019-06-05 01:16:40張峻晨
現(xiàn)代語文 2019年3期
關鍵詞:中國文化面子

張峻晨

摘 要:面子與禮貌言語在維系和諧的社會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同的社會文化反映不同的面子觀與禮貌言語表征。中國文化自古就有眾多關于面子的表達,如“顏”“臉”“面”“相”“貌”等。“禮貌”一詞既關乎禮儀(即“禮”),也關乎面子(即“貌”)。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對面子和禮貌行為的研究有助于促進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人際互動模式的理解,減少或消除跨文化沖突?;谏鐣Z用學視角,著重考察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與禮貌言語行為研究,同時兼論西方的面子與禮貌行為理論。其次,對兩項主要的“面子”研究范式,即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進行批評分析。最后,基于文獻研究,對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與禮貌理論的發(fā)展進行分析概括,論述未來潛在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面子理論;禮貌言語;中國文化;中西方語境;社會語用學

一、“面子”概念的學術化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面子”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問題。無論處于何種文化環(huán)境,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或非言語的交際互動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關涉到禮貌與面子。然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對面子與禮貌行為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認知?!懊孀印痹谏鐣Z用學中的禮貌/非禮貌行為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分析人際互動關系中的核心概念[1](P50)。由于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對人際互動中對禮貌行為與面子概念也有著不同的認知,其中重要的差別在于中國文化的“面子”觀有著濃厚的儒家色彩與集體主義特征[2],而在西方社會,這里主要指歐美等發(fā)達英語國家社會,則有著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3](P776-777) [4](P88-92)。

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面子”這一個概念古已有之。而對于西方社會,中國的“面子”觀念在一百三十多年前(1890年左右)由一位美國傳教士亞瑟·H·斯密斯(Arthur H Smith)通過其著作《中國人的氣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引入西方社會[5]。他在書中首先點明:“中國人的首要特質即是保全面子”(saving face is Chinese first characteristic)[6](P116-120),通俗的說就是“中國人好面子”。1944年,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在《美國人類學》雜志上發(fā)表了文章《面子的中國概念》(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7],首次把中國的“面子”/“臉面”概念引入英語學術界。1955年,美國社會人類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 Goffman)借助“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工作”論(Facework),以研究社會人際互動中的儀式性因素[8]。在這之后,“面子”(Face)的概念被廣泛引入到社會人類學、社會語言學、交際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人文社會學科中,其概念內涵也在各種研究中被進一步擴展。

“面子”這一抽象但又無處不在的概念成為研究社會人際互動的重要對象。通過借鑒戈夫曼的“面子工作”論(Facework theory),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1987)構建了“面子威脅行為”論(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s”),并進一步發(fā)展其禮貌理論,提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與“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的概念,為解釋社會文化中的人類禮貌與非禮貌的互動行為提供了一套理論分析框架[9]。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化的“面子”概念及內涵與西方社會中的“面子”雖有共通之處,但實質上仍有一定差異,其研究語境與研究關切也有所不同。在以往的諸多研究中,中國學者往往直接套用西方的理論框架,而忽略其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在將西方理論運用到中國語境的面子與禮貌語言分析中,需要根據(jù)特定的研究對象、問題和目的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并進行相應的理論修正。因此,有必要對中西方的面子與禮貌行為研究進行系統(tǒng)性的比較分析。

二、中國文化語境下的

“面子”與禮貌行為研究

整理首先需要厘清所謂的“東西方”概念。本文中,“東方”指的是深受中華儒家文化影響的大中華地區(qū),包括中國大陸、港澳臺以及東南亞華人社區(qū),即中國文化語境;而“西方”主要指的是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社會,深受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文化影響,即西方文化語境。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眾多關于面子的表達,如“顏”“臉”“面”“相”“貌”等。“禮貌”一詞之字面語義既與禮儀有關,也和面子有關。“禮”即指“禮儀”,“貌”即是“面子”。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包含著豐富且復雜的人文意蘊,在中國人的社會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魯迅在《說“面子”》一文中曾指出,“面子乃是中國人之頭等大事,乃是中國精神之綱領”[10]。中國人對“臉面”的講究可謂無處不在,但什么是“面子”,似乎難以言說又不易界定。林語堂就曾指出,“中國的‘面子抽象不可捉摸,它無法被翻譯,也無法被定義,但掙得面子往往是中國人最為關心之事”[11]。魯迅與林語堂對“面子”的論述,反映了面子文化在中國社會中的獨特地位,面子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情相伴,起著維系人際關系的作用,是“文化民族主義”的體現(xiàn)[12](P3)。

“面子”的學術化研究肇始于社會人類學家胡先縉。1944年,他在《美國人類學》雜志上發(fā)表了《面子的中國概念》一文。胡先縉首先界定了中國文化語境下“面子”的兩個層面,即“臉”和“面”,而“臉”和“面”的內涵也各有不同?!澳槨钡膬群蛭锢砩系囊饬x,即“人臉”,指人自身的行為或言語是否符合社會準則或倫理道德。具體而言,所謂的“臉”是一個群體他者對一個具有良好道德聲譽的人的尊重。這樣的人可以描述為“是一個不顧艱難履行自己義務的人,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xiàn)出自己正派行為的人。‘臉代表了社會對自我道德品格完整性的信心,失去了這種信心,他就無法在社會中正常運作”[7](P45)?!懊妗钡膬群蛏鐣饬x,即“面子”,指人們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成功或吹捧而獲取的聲望。它通過個人努力或巧妙的策略積累起來。這是一種自我認知且它的獲得與表現(xiàn)總依賴于外部環(huán)境[7](P45)?!澳樏妗庇^細分了面子的不同層次與內涵,然而它們在言語行為上有時指的又是同一個意義,這說明對面子的“臉面”層次闡述沒有提供清晰的語言學區(qū)分。胡先縉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出發(fā),強調面子的“聲望”與“自我意識”,對中國“面子”進行了開拓性研究。

通過整合胡先縉的“臉面”觀與歐文·戈夫曼(Ervin Goffman)的“面子工作”論,香港學者何友暉(Ho David Yau-Fai,1976)關注面子與禮貌原則在跨文化語境下的應用,即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與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在面子與禮貌理論上的體現(xiàn)。他指出,中西方的文化取向對面子行為的影響應該是“互補”(Complementary)的而不是“互斥”(mutually exclusive)的,而且面子與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3](P868-888)。臺灣心理學者黃光國(Hwang Kwang-Kuo,2013)把面子的研究擴展至社會心理學領域,他將中國人的面子與人情交際行為描述為一套“權力的游戲”,并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構建了一套中國社會面子與人情的理論框架(a theoretical model of face and favor in Chinese society),同時進一步提出具有儒家文化內涵的“臉面動力論”(Face Dynamism)[14](P20-34)。這一基于中國文化社會架構的面子——人情理論旨在描繪中國社會的文化交際行為原型,并提供一個普適性的模型用于解釋具有明顯文化(特別是集體主義文化)特征的社會互動過程。

上述的研究取向以社會人類學和心理學為主,隨著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關于面子與禮貌的研究開始關注言語行為對人際關系互動的反映。顧曰國從歷時性的角度考察了中國禮貌行為從孔子儒家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中國禮貌言語行為的演變,并指出西方面子禮貌理論的文化普適性值得質疑[15]。例如,布朗與列文森的“面子威脅行為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言語行為模式中也許并不適用,比如晚輩對長輩、臣下對君上的下跪、叩頭等禮儀行為。Mao Robert Luming進一步論證中國的面子與禮貌行為之間的本質關系,并借鑒日本人的人際互動原則及潛在的面子觀念,通過分析“餐前邀請”(a pre-dinner invitation)和“餐后提供”(a post-dinner offering)這兩個漢語會話的例子,提出中國人的面子和禮貌研究需要“一個更靈活的框架”,而不是受制于布朗和列文森的禮貌理論[16](P451)。

誠然,西方禮貌理論無法一勞永逸地套用到中國文化語境中去解釋中國人的面子交際和禮貌行為,但借鑒其中的觀點仍能為我們的學術探索提供新的見解。臺灣語言學家余明忠(Yu Ming-Chung,2003)采用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威脅行為”理論,比較分析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在禮貌語言表達上的行為差異,進一步論證面子在中國恭維話語行為中的普遍性,認為文化因素在特定社會中起著關鍵作用[17]。金尼森(Kinnison,2017)從文化分析的維度剖析了中國文化面子觀的多元結構,指出三個植根于儒家文化的面子特征,即:“權力/人情/關系面子”“道德/榮譽面子”和“面具/形象面子”[18](P36-44)。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英文翻譯的差異,中文的“面子”文化內涵在英語語境中有所缺失,面子概念最初的“中國性”(Chineseness)在英語語境下不復存在,而是一個新的具有英語語境內涵的概念[19](P77)。簡言之,中國文化“面子”的概念及其關聯(lián)的禮貌言語行為研究已涉及社會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語用學和傳播學等學科?!懊孀印币巡粌H僅是中國人獨有的社會交際文化和概念,而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人際言語互動的一個切入點。

三、西方文化語境下的

“面子”與禮貌行為研究

歐文·戈夫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定義了西方文化語境下的“面子”概念,認為“面子是一種基于社會屬性認可的自我的形象,盡管這種形象可能會被他者所分享,正如一個人為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宗教信仰所做出的良好表現(xiàn)一樣”[8](P213)。面子與禮貌行為也是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時所表現(xiàn)的積極的社交價值,人們會依據(jù)不同的社交環(huán)境呈現(xiàn)不同的面子與禮貌行為模式,即“面子工作”。戈夫曼的“面子”論并非西方文化的原生產(chǎn)物,而是有著深刻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基因,“面子”被看做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社會人際互動規(guī)范。然而,“面子”概念的西化不可避免地帶上西方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強調西方社會互動中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布朗和列文森也承認其禮貌理論所闡述的“面子”概念部分借鑒了戈夫曼的觀點和英語社會的民間術語,這一術語與尷尬、羞辱或丟臉的涵義有關[9](P61)。根據(jù)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威脅行為”理論,“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想為自己爭取的公眾自我形象[9](P321)。面子還可以區(qū)分為“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前者指的是“每一個成員都希望自己的行為至少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后者指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互動中,每一個‘有能力的成年成員都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他人的妨礙”[9](P322)。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與禮貌理論在社會語用學領域影響深遠,但仍有不少質疑。例如,在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國家中,如中國、日本,積極/消極的面子區(qū)分,也許并不是那么的界限清晰。

隨著社會語用學對面子與禮貌言語行為的深入研究,多樣化的面子交際理論被不斷提出?;舾窭追蛩梗℉oltgraves,1992)運用語言學和社會互動論的方法建構了“面子管理”(Face Management)理論,關注言語互動中激發(fā)面子威脅的語言和行為因素[20]。斯特拉·廷-托梅(Stella Ting-Toomey,1998)在借鑒戈夫曼、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禮貌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面子協(xié)商理論”(Face Negotiation Theory),旨在處理跨文化人際交往中的沖突事件,進一步探討沖突情景下的面子威脅和面子保全行為。該理論有助于人們發(fā)現(xiàn)面子工作中產(chǎn)生溝通失誤的文化盲點,并在早期的沖突干預中作為一種有益的訓練工具發(fā)揮實踐指導作用[21](P189)。斯賓塞-歐蒂(Spencer-Oatey,2007)基于社會心理學和身份理論,提出一項跨學科的面子分析框架,并進一步論證“面子是一個復雜的現(xiàn)象需要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方法”[22](P654)?;谏矸堇碚摰拿孀臃治?,斯賓塞-歐蒂指出,“面子”現(xiàn)象具有多維度的辯證關系特征:(1)面子是一個多層面的復雜現(xiàn)象,但也是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2)面子具有心理認知基礎,但它在互動中是社會構成的;(3)面子既屬于個人又屬于集體,但也適用于人際關系。在西方文化語境下的面子交際與禮貌/不禮貌的言語行為研究呈現(xiàn)跨學科多視角的研究取向,關注個體面子與集體面子行為的轉換以及在社會互動中如何運用語言、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構建特定的社會關系、形象與身份。

四、中國文化語境下的

“面子”與禮貌行為研究的批評分析

中國的面子交際與禮貌/不禮貌行為研究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語境,在結合西方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的基礎上,應注重中國的社會文化特質對面子交際與禮貌在言語或非言語行為上的表征。此外,當前中國的面子與禮貌語用學研究還應特別關注:(1)面子與禮貌/不禮貌行為在特定文化語境中的研究;(2)面子與禮貌/不禮貌行為的實證研究;(3)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與禮貌/不禮貌行為理論的本土化建構[23](P80)。有鑒于此,下面就對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交際與禮貌行為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進行批評分析。

首先,討論中國面子交際和禮貌行為研究的理論建構。面子的理論化建構應聚焦于中國“面子”和禮貌行為的文化與哲學根源。禮貌一詞是“禮”與“貌”的合稱?!岸Y”,特指“周禮”,即周朝的禮儀;“貌”,指“樣貌、外貌、長相”,即人的外在表現(xiàn),是“面子”意義的物理基礎。由此觀之,“面子”與“禮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禮貌”(言語)行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以“禮儀之邦”自居,“有禮”“得體”不僅對個人臉面乃至整個國家的形象都極為重要。個人行為的“有禮”“得體”是個人的面子,那么,整個民族的“有禮”“得體”則是國家的面子,即國家形象。在文化哲學上,成中英(Cheng Chung-Ying,1986)深入闡述了中文字面語義的“臉面”概念,他認為“面子就是一個人的自我呈現(xiàn);一個人透過面子表達他的社會存在并通過它傳達自身具有的社會意義”[24](P329)。面子由此成為中國文化中一種個人社會身份的象征,它既是外在的形象反映,也是內心的投射,沒有一張臉能完全隱藏一個人的內心,亦即“面由心生”。同時,成中英還認為,“面子概念服務于多重目的且擁有多個面向,這可以用儒家關于完美人格的追求,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朝堂之間的關系來解讀”[24](P345)。但是,成中英的面子分析是以漢族儒家文化哲學為基礎的,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是忽略了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少數(shù)民族的面子文化觀,他們的面子交際與禮貌行為或許并不深受儒家文化的約束而更多的具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色彩。

基于社會心理學,臺灣學者黃光國構建了一套針對中國社會文化的面子——人情理論模型。在這一模型中,他描繪了一套以“人情”和“面子”所建構的人際互動機制[2](P948),并指出,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權力”“人情”和“面子”是三個最主要的因素。同時,“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也是研究面子交際時必須考慮到的因素。中國的面子交際行為既有與其他文化語境下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也有中國文化獨有的特殊性。面子——人情框架基本囊括了中國人際互動網(wǎng)絡中所涉及的元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面子/人情分析框架。然而,對于面子這一復雜的多面向的社會乃至心理現(xiàn)象[22],是否僅用一個框架便可概括?此外,成中英與黃光國的面子理論研究以儒家思想為文化根源,似乎并未考慮道家、佛教的影響。再者,隨著中國在歷史上不斷接受的外來文化,如現(xiàn)代的馬列主義、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或更新了中國傳統(tǒng)的面子觀與禮貌/不禮貌的言語行為,這些外來文化對中國面子交際的影響還需進一步探究。

其次,探討中國面子交際和禮貌行為的實證性研究。在實證研究上,更注重真實語料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分析,以得出有效可信的研究結論。斯賓塞-歐蒂等(Wang & Spencer-Oatey,2015)以一個中國政府代表團訪美的會談為研究對象,采用人種志的方法收集真實的談話數(shù)據(jù)作為分析語料。在研究中,他們關注中國代表團一方在跨文化交際的情景下與美國政府部門的會談是如何感知“掙得面子”抑或“失去面子”的。在數(shù)據(jù)收集方面,獲得研究對象同意后,研究采用了語音錄音、視頻錄音、日記記錄以及對象訪談等方式進行語料收集。因此,言語數(shù)據(jù)是發(fā)生在真實的跨文化會話場景下的,可以反映出真正的面子交際與禮貌言語模式。通過對真實語料的量化分析可知,“關系”“面子”“臉”和“形象”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關鍵詞[1](P55)。研究得出三個主要發(fā)現(xiàn):一是“集體面子”的積極建構是中國代表團的首要考量;二是中國代表團采用一系列的交際策略在會談中提升自身的面子并與美國代表建立良好的談話關系;三是發(fā)現(xiàn)面子在人際互動中的感知是“短暫卻持久的”。研究還提出兩個潛在的研究方向:一是超越現(xiàn)有的研究視域,把關注點從“面子威脅”/“面子保全”二元論擴展至人際關系行為的研究;二是探索面子在跨事件、跨時間中的持續(xù)感知的方式,進一步為關系管理提供新的理論與方法論見解。

然而,該研究在數(shù)據(jù)收集方面有所不足,即該實證研究的研究者既是中國代表團的翻譯員,又是該研究項目的參與者,其雙重身份是否會在研究對象的談話中產(chǎn)生有意或無意的干擾?研究對象的言語行為是否會有意無意地契合該研究員想要獲得的語用結果?雖然該研究聲稱“中國代表團把參與的現(xiàn)場研究員視為一個真正的內部人員,他們的評論不會有任何保留意見”,但這一論斷在言語行為上無法體現(xiàn)也難以證實,這使得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遭受質疑??偟膩碚f,實證研究使面子交際與禮貌理論和實踐緊密聯(lián)系,通過對真實人際互動場景的語料分析,發(fā)現(xiàn)新的互動模式,以完善現(xiàn)有理論或構建新的理論框架。

五、未來的研究方向

通過文獻閱讀和批評性分析,中國語境下面子交際與禮貌研究的發(fā)展圖景可簡要概括為四個階段,具體如表1所示:

1930~1970年代,為“面子”概念研究的學術化階段。早期的魯迅、林語堂等知識分子、作家學者對中國的面子文化持批判態(tài)度,這與當時整個中華民族處于動蕩變革的時期有關,有識之士不斷反思批判中華文化,試圖從文化根基上救國圖存。隨后,1940年代,社會人類學家胡先縉將中國的“面子”概念引入英語學術界。1970~1990年代,為面子的哲學社會學理論的挖掘及建構階段。這一時期的研究以港臺籍的華人學者為主,例如:何友暉的中國面子研究的社會學方法[13]、成中英的面子哲學觀及其儒家文化根源的研究[24]、黃光國的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面子——人情”模型[2]。1990~2000年代的面子研究以社會語言學的方法為主,探究面子與禮貌在語言、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如,顧曰國對中國面子與禮貌行為研究的語言學分析[15]。2000年至今的研究則逐漸呈現(xiàn)出跨學科多方法的趨勢,面子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并重。隨著全球化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新媒體、社交網(wǎng)絡、電視真人秀的面子與禮貌/不禮貌言語行為與身份建構成為新興的研究熱點。例如,李成團、冉永平等(Li,Ran & Kádár,2018)以電視辯論節(jié)目《一虎一席談》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嘉賓通過沖突性的話語論辯對自身面子形象進行“專家身份”的建構[25](P435-455)。

基于現(xiàn)有的社會語用學視域下的面子與禮貌/不禮貌行為研究,其未來的研究方向大致可歸納為四點:(1)跨學科的研究方法;(2)超越單一的研究視域;(3)與新技術(新媒體)相結合的研究議題;(4)語料庫方法的應用。第一,跨學科的方法。面子交際與禮貌行為是復雜的人際互動現(xiàn)象,單靠一門學科的理論方法難以解釋其本質以及相關的運行機制,因此,需要借鑒不同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綜合考察面子與禮貌行為在社會互動中的形成。第二,超越單一的研究視域。從“面子威脅”和“面子保全”的研究到面子身份、面子協(xié)商、面子管理等認知分析研究,從個人面子、集體面子再到國家面子(形象)的研究,使得面子交際與禮貌/不禮貌行為的研究超越單一領域的局限。第三,與新技術新媒體的結合。隨著全球化新技術新媒體的發(fā)展,如社交網(wǎng)絡媒體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的涌現(xiàn),為研究網(wǎng)絡語用、網(wǎng)絡禮貌與不禮貌行為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題[26][27][28]。傳統(tǒng)的社會交際方式轉移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其面子感知、禮貌或不禮貌言語行為在網(wǎng)絡上的表現(xiàn)形式值得進一步探索。第四,除了傳統(tǒng)的語用學質性分析法外,基于語料庫的量化分析法有助于為傳統(tǒng)的面子交際、禮貌/不禮貌語用定性分析提供大量的數(shù)據(jù)支持,為“驗證、修正和提出新的語用學理論和為語用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方面具有巨大的研究前景”[29](P122)。此外,專門用途的語用研究,如醫(yī)患語用分析、法庭論辯語用分析以及微觀的語法層面分析(如詞匯搭配、句法、韻律等)也將是潛在的研究熱點[30](P699)。

面子交際與禮貌行為是社會人際交往中無法回避的復雜現(xiàn)象,也是社會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和禮貌與西方文化的面子與禮貌行為存在一定差異,一方面是社會文化特質所致,另一方面是中國的“面子”概念進入英語世界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變異,這使得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面子觀與禮貌行為理解?!懊孀印笔且粋€多維度、多層面的復雜概念,涉及語言、認知、文化與社會。“面子”的內涵可向外延伸,從個人面子到群體面子再到關涉整個民族的國家面子(即國家形象),由此可見,面子觀與禮貌/不禮貌的言語行為不僅關涉?zhèn)€人也關涉國家民族的形象。在當今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無法避免,深入了解中西方的面子交際與禮貌/不禮貌的(言語)行為模式有利于促進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良性社會互動,減少文化沖突。例如,當前的中美“貿易戰(zhàn)”,理解美國文化中的“面子”觀及禮貌/不禮貌的言語邏輯將有助于中方在談判中洞察美方的真實意圖。

總的來說,本文闡述了中西方文化語境下的面子交際與禮貌理論的發(fā)展與主要研究結論,側重分析了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面子觀及其禮貌行為,并著重批評分析中國面子交際觀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最后綜合文獻研究提出了四類潛在的研究方向,為面子交際與禮貌/不禮貌言語行為的研究提供了語用學分析的新視角。

參考文獻:

[1]Wang,J., & Spencer-Oatey,H.The gains and losses of face in ongoing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articipant perspectives.Journal of Pragmatics[J].2015,(89).

[2]Hwang,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4).

[3]Zhu,X.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J].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5).

[4]Li Q.Analysis on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ace concepts from perspective of face politeness system[J].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1).

[5]Redmond,M.V.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ies[J].English Technical Reports and White Papers,2015,(2).

[6]Jiang,C.The origins of Chinese face culture and its social function[J].Guangxi Social Sciences,2009.(3).

[7]Hu,H.C.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4,(1).

[8]Goffman,E.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1955,(3).

[9]Levinson,P.,Brown,P. & Levinson,S 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Vol.4)[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0]Lu,Hsiin(Chou,Shiu-jen).On “Face”.Translated by Hsien-yi Yang and Gladys Yang.in Selected Works of Lu Hsiin(Vol.4)[M].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60.

[11]Lin,Y.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Asia)Limited,1936/1977.

[12]Kadar,D.Z. & Roe,K.Chinese “face” and im/politeness: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12,(1).

[13]Ho,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4).

[14]黃光國.儒家文化與國際政治中的“臉面”動力[J].國際政治研究,2013,(4).

[15]Gu,Y.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2).

[16]Mao,L.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5).

[17]Yu,M.C.On the universality of face:Evidence from Chinese compliment response behavior[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10-11).

[18]Kinnison,Li.Power,integrity,and mask –An attempt to disentangle the Chinese face concept[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7,(114).

[19]André,J.S. How the Chinese lost “fa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3,(55).

[20]Holtgraves,T.The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face management: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person perception,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2,(2).

[21]Ting-Toomey,S. & Kurogi,A.Facework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8,(2).

[22]Spencer-Oatey,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4).

[23]周凌,張紹杰.國外面子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3).

[24]Cheng,C.Y.The concept of face and its Confucian roots[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1986,(3).

[25]Li,C.,Ran,Y.& Kádár,D.Constructing self-expert identity via other-identity negation in Chinese televised debating discourse[J].Text & Talk, 2018,(4).

[26]Chen,G.M.Losing face on social media:Threats to positive face lead to an indirect effect on retaliatory aggression through negative affect[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5,(6).

[27]Hsiang,T. & Rau,V.Rapport Orientations of Women Guests when Making Refusal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Host on Chinese Reality TV Dating Shows[A].In Politeness Phenomena across Chinese Genres[C].Equinox eBooks Publishing, United Kingdom,2017.

[28]Wu,D.& Lin,M.Relational Act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hinese Celebrities on Weibo[A].In Politeness Phenomena across Chinese Genres[C].Equinox eBooks Publishing, United Kingdom,2017.

[29]李民,陳新仁.語料庫語用學研究的國際熱點解析[J].現(xiàn)代外語,2019,(1).

[30]肖雁.語用學研究國際熱點與趨勢分析(2006-2015)[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5).

猜你喜歡
中國文化面子
面子≠尊嚴
自我保健(2021年11期)2022-01-12 08:10:30
干部面子“鏈”著百姓面子
當代陜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00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絲路藝術(2018年7期)2018-04-01 22:05:29
某貪官的面子
雜文選刊(2018年2期)2018-02-08 18:42:55
以《最藍的眼睛》為例看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后現(xiàn)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動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研究
淺析漢風壺與中國文化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面子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4
保定市| 南宫市| 二连浩特市| 乐业县| 惠来县| 五河县| 方山县| 泸州市| 彰武县| 朝阳区| 含山县| 梓潼县| 区。| 大安市| 汤阴县| 自治县| 花莲市| 沁源县| 清水河县| 北流市| 澄迈县| 洪泽县| 黎城县| 阿克苏市| 麻江县| 太和县| 盐池县| 南昌县| 平安县| 五河县| 若尔盖县| 江阴市| 永胜县| 清苑县| 建德市| 崇左市| 景宁| 新河县| 湘西| 长武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