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說到蠟燭,就不能不提與它息息相關的白蠟樹。中國北方溫帶地區(qū)有一種常見落葉喬木,樹皮灰色,對生的葉子不僅帶有鋸齒,還是奇數(shù)羽狀復葉,樹梢常常掛著一串串扁平狀的條形果實,這多半就是白蠟樹家庭的成員。
白蠟樹是梣的通稱,屬于木樨科梣屬家族,廣泛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是歐亞大陸和北美溫帶森林中的常見樹種,中國有二十多種,但多數(shù)為人工栽培,且栽培歷史悠久,分布甚廣,從南到北均有。
雖是木樨科成員,但白蠟樹的花特別不顯眼,沒有花冠,只有花蕊,可以說是花界的“丑小鴨”。不僅如此,花還是單性花,雌雄異株,每年春天,雄株分枝上數(shù)十上百朵雄花熱熱鬧鬧地擠在一起,產(chǎn)出大量的花粉,風負責把花粉吹送到雌株花朵的柱頭上,授粉任務圓滿完成,雌株就擔起了結果的重任。秋天果實成熟變干后,鼓起來的一端是果體,里面包含一粒種子,另一端則是略寬而扁平的果翅部分,薄如一層紙,帶著果體隨風飄散,落地生根。
不過,白蠟樹家族中也有不靠風媒傳粉的,如小葉梣的花,它們?nèi)员A袅送暾陌咨ü?,是靠昆蟲授粉。
白蠟樹名字與蠟有關,可本身并不產(chǎn)蠟。蠟燭的主要原料為白蠟,《癸辛雜識》中提及了白蠟的提取工藝:“至八月中剝而取之,用沸湯煎之,即成白蠟矣?!痹瓉?,白蠟來源于白蠟蟲的分泌物,它主要寄生在女貞、小葉女貞和白蠟樹等植物上,能產(chǎn)蠟的是白蠟蟲的二齡雄幼蟲,它們在體表分泌蠟絲,隨著生長發(fā)育,蠟絲積攢成花狀覆蓋蟲體,稱作蠟花。古人用樹葉包裹著白蠟蟲,扎上幾個洞,掛在女貞或白蠟樹上接種,用不了多久就能收獲大量蠟花,蠟花收下來需要加水,用大火熬煮,之后水面會浮起一層白蠟。白蠟熔點為82.9攝氏度,質(zhì)地硬而脆,燃燒時不會變成液態(tài),此時,蠟燭才能制成柱狀體,而這項工藝直到唐朝才被人們掌握。
小時候,蠟燭是物美價廉、家家必備的應急照明用品??稍诠糯?,蠟燭曾是古代王公貴族、富貴人家才能用得上的超級奢侈品。西晉時,石崇與王愷斗富事件曾流傳一時,《世說新語》記載:“王君夫以飴糒澳釜,石季倫用蠟燭作炊?!闭f的是王凱家里用糖水刷鍋,石崇家則把蠟燭當柴燒,彼此斗富,爭做土豪中的土豪。即使到了唐宋時期,制臘工藝已經(jīng)成熟,但蠟燭還是奢侈品。以北宋為例,白蠟每支400文,但10文錢就能買到一斗糧食,一斗相當于6.25公斤,即一支蠟燭可以換250公斤糧食。而燈油一升100文,且多為植物油,花5文錢打一壺,既能點燈又能食用,一舉兩得。所以,別說普通百姓,就是殷實人家也輕易不用蠟燭。
實際上,有的植物無需通過白蠟蟲,也能產(chǎn)蠟。例如漆樹科的野漆樹和木蠟樹,是從成熟果實里提取蠟質(zhì),但木蠟熔點低,只有50攝氏度到55攝氏度,制成某些場合使用的低溫蠟燭,如日本的“和蠟燭”。而南美洲有一種棕櫚科植物巴西蠟棕也能產(chǎn)蠟,葉片上的白色粉狀蠟質(zhì),一棵樹上一次就能采300克左右的純蠟,全世界年產(chǎn)量約兩萬噸,是用途最廣的植物蠟。巴西棕櫚蠟凝固后硬且光滑,特別適合汽車打蠟,還可以用于糖果上光,巧克力豆表面的蠟用的就是棕櫚蠟。
如今,市面上出售的蠟燭多為煉制石油時生產(chǎn)出的石蠟制成,白蠟樹用于生產(chǎn)白蠟的功能幾近消失,但白蠟家族仍陪伴著人類,守護地球,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