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族群邊界視野下贛南畬族與客家共生互補關系

2019-06-10 10:20:17李安輝鐘觀福
廣西民族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贛南

李安輝 鐘觀福

【摘 要】族群邊界視野下贛南畬族與客家的共生互補關系是散雜居地區(qū)多民族共生互補的一個范例。隋唐之際,贛南畬族與客家開始頻繁接觸,雙方形成生態(tài)意義上的共生區(qū)域。南宋時期,經(jīng)過長時間的碰撞沖突,雙方的族群邊界開始變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共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平等、團結(jié)、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贛南畬族經(jīng)歷了由客轉(zhuǎn)畬的民族身份轉(zhuǎn)變,在歷史記憶的碎片中重構(gòu)了本民族文化,畬族與客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和而不同、共生互補關系。

【關鍵詞】族群邊界;贛南;畬客關系;共生互補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9)01-0107-008

依據(jù)巴斯的族群邊界觀點,族群邊界視野下的民族關系既有斗爭排斥的競爭關系,也有共生互補的依賴關系。在一個包容性的社會體系中,各族群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共生與互補。贛南畬族與客家的關系經(jīng)歷了由競爭排斥向依賴互助的轉(zhuǎn)變。進入新時代,和而不同、共生互補是贛南畬族與客家關系的顯著特點。贛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主要指贛州市范圍內(nèi)的地理區(qū)域。目前,江西畬族人口約有10萬人,贛南達7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南康、興國、信豐、上猶、大余、于都、會昌、尋烏、崇義、贛縣、寧都等地。贛州市有南康區(qū)赤土畬族鄉(xiāng)和30個畬族村①。國務院正式確認畬族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單一少數(shù)民族是1956年,但是,贛南大批畬族擁有民族身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完成的由客家到畬族的身份轉(zhuǎn)變。贛南畬族恢復民族成份已有30年,探討贛南畬族與客家②的互動關系,旨在回望歷史,不忘初心,正確看待從客家到畬族的共生互補關系。本文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③,結(jié)合2017~2018年在贛州市南康赤土畬族鄉(xiāng)的田野調(diào)查,從族群邊界視角提出由客入畬身份轉(zhuǎn)變的理論范式,闡述客家與畬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呈現(xiàn)客家與畬族的共生互補關系,為散雜居地區(qū)和諧民族關系研究提供實踐案例,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與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jié)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撐。

一、理論與范式:共生互補

共生(Symbiosis)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是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de Bary)提出的生物學名詞,主要是指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植物學家G.D.Scott于1969年提出:共生是兩個或多個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達到平衡狀態(tài)。1970年美國生物學家馬格里斯(Margulis)提出“細胞共生學”,1981年又從生態(tài)學角度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種類成員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組合部分的聯(lián)合?!?[1 ]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曾從后工業(yè)社會生產(chǎn)和信息的共生出發(fā),提出“共生的理想是力圖承認相互的圣域的思想” [2 ] 79,用“圣域”涵蓋信仰、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主張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必須承認“相互的圣域”,這才是共生的理想。哲學家尾關周二在重視“同質(zhì)性”與“異質(zhì)性”兩種不同觀點基礎上提出“共生”與“共同”相互補充的理念。[3 ]131

在中國,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論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已不為生物學家、生態(tài)學家所獨享,在經(jīng)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民族學諸多領域得到運用和實施。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寫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鄉(xiāng)土中國》有“共生與契洽”一節(jié),說到共生:“吉丁斯(Giddings)認為社會的基礎是同類意識。所謂同類意識,也就是指有相同人格承認。同類是推己及人的結(jié)果。帕克更明白地說明在人類中可以有兩種人和人的關系:一種是把人看成自己的工具;一種是把人看成也同樣具有意識和人格的對手。前者關系他稱作Symbiosis(共生),后者關系他稱作Consensus(契洽)”。“在人類里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關系。他們愿意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別人的意志。成全別人和利用別人,正是一個對照。同心同德,大家為了一個公共的企圖而分工努力,就是帕克所謂的Consensus。在這種契洽關系中,才發(fā)生道德,而不單是利害了;在這里才有忠恕之道,才有社會,才有團體?!?[4 ]360可見,“共生”與“契洽”是人與人、團體、社會之間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的生存狀態(tài)。

近年來,在散雜居民族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許憲隆的帶領下,運用共生理論分析民族關系問題,提出“共生互補”理念,并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使之在散雜居民族研究領域得到運用發(fā)展。{1}散雜居民族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團隊認為:民族共生理論包括民族共生單元、民族共生模式、民族共生界面三個層次。[5 ]共生互補“是指人類的活動及其結(jié)果要確保社會系統(tǒng)和自然系統(tǒng)的和睦共存、和諧共生、取長補短、互利共贏、互助互動、協(xié)同進化和發(fā)展……它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共生互補,又包括人類世界中的共生互補”?!霸趦?nèi)容上,它包括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共生互補、文化系統(tǒng)的共生互補、政治系統(tǒng)的共生互補和社會系統(tǒng)的共生互補四個方面?!?[6 ]“共生互補”是順應社會主義時期新型民族關系提出的一種理論方法,對于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以及族群邊界視野下民族關系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

二、遷入與遷出:共生區(qū)域的形成

關于畬族起源的居住區(qū)域,持武陵蠻說和古代越族后裔說的學者認為“最遲在七世紀初隋唐之際,畬族已定居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區(qū)了” [7 ]11。費孝通先生認為畬族是東夷后裔,自春秋戰(zhàn)國時便開始向南嶺地區(qū)遷移。“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東夷中靠西南的一支,他們起初生活在黃河和淮河之間……這一批人,后來向長江流域移動……從南嶺山脈向東,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區(qū)里和漢族結(jié)合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畬……東夷中靠西的那部分經(jīng)過2000年的流動,現(xiàn)在還留著一些后裔,保留了他們的民族特點,成為瑤、苗和畬?!?[8 ]25有史料記載:“五華上古居民歷史上屬越族” [9 ]579,“興寧縣境,古為古越諸地” [10 ]781。由此可推測:畬、瑤是古代越人后裔,早于客家遷入贛南邊界,成為這一地區(qū)的原住民。

那么,客家先民最早從什么時候遷往贛南地區(qū)呢?羅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提出:漢族南遷開始于東晉時期,共有五次大遷徙,直到第二、三次遷徙即唐末至北宋,南遷的漢人才抵達閩、粵、贛交界的山區(qū),認為贛南客家多為唐宋移民,大量漢人遷入這一地區(qū)的時間最早為唐末。[11 ]19根據(jù)地理志有關記載,贛南地區(qū)的戶口,宋代增幅較大。北宋元豐初年至崇寧初年贛南有代表性的路府州軍戶口變化狀況:贛南(含虔州、南安軍)元豐初戶數(shù)133929戶,其中虔州98130戶;到崇寧初戶數(shù)達310153戶,其中虔州達272432戶,增幅達132%,凈增176224戶,若以虔州計,主客戶增幅更高達178%,凈增174302戶。同時期全國戶口增幅為36%。而元豐初江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北路戶數(shù)分別為1127311戶、744499戶、589302戶,到崇寧初戶數(shù)1022168戶、709919戶、580636戶,為負增長。這種此消彼長現(xiàn)象說明這一時期贛南接受了大量外來移民,而且這些移民主要來自上述呈負增長的三路。此后,元明清時贛南地區(qū)戶口不再有飛速增長的現(xiàn)象,說明北宋中后期是贛南地區(qū)接受外來移民的高峰期。[12 ]75-76

畬族和客家大約在唐朝末年已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宋代接觸最為頻繁。而贛南地區(qū)成為這兩個族群的共生區(qū)域。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族群邊界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個問題。從生態(tài)學的觀點來看,在兩個或更多的族群所接觸的區(qū)域里,他們的適應性可能包括以下幾種形式:“在自然環(huán)境中他們可能占據(jù)了明顯不同的生態(tài)位并且處于最低限度的資源競爭中。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共居在同一區(qū)域,他們的相互依賴性還是受到了限制;他們可能壟斷了不同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處于資源競爭中,并且他們的相融涉及邊界政治問題” [13 ]11。早期畬族先民和客家先民雖然共同居住在贛南邊區(qū),但他們在生態(tài)上并不相互依賴,處于各類資源競爭中,在邊界問題上存在領土和文化價值的資源競爭。從人口統(tǒng)計學的觀點來看,兩個族群人口規(guī)模的差異會對彼此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在復雜的人口運動和調(diào)整過程中,除了生育率和死亡率之外,移民和征服也影響著人口數(shù)量的平衡,甚至對族群的再分布和關系產(chǎn)生重要作用。歷史上,閩粵贛交界地區(qū)早期大量漢族的遷入打破了當?shù)刈迦喝丝跀?shù)量的平衡,在資源競爭中,畬族處于階級和民族壓迫的不利地位,或被迫留居原地,或被迫遷往更深的山林,或被迫進行遠離故土的大遷移。從隋唐至明清,畬族的遷移路線:一是從廣東潮州府至貴州都勻市,從廣東出發(fā)經(jīng)福建、江西進入貴州,江西鉛山、貴溪是兩條線路的匯合點。二是從廣東潮州府至浙江溫州和安徽寧國,從廣東出發(fā)經(jīng)福建進入浙江和安徽,福建福安是兩條線路的匯合點。[7 ]36從其遷徙路線可知,畬族祖源地在廣東潮州,遷移途中經(jīng)過或定居贛南,較遠地點為貴州、浙江和安徽一帶。從而,贛南是客家與畬族在遷入居住與遷徙停留之中交匯的共生區(qū)域。

三、碰撞與融合:文化共性的形成

畬族與客家是兩個不同的族群,各有其文化特征。共存于同一區(qū)域的族群,人們期望兩者之間的差異減少,產(chǎn)生良性互動或價值觀的一致性,即文化的相似性或文化共性。文化共性使不同族群對彼此產(chǎn)生部分認同,即存在文化上的同一性。在多民族的社會體系內(nèi),族群間絕對的差異或絕對的同一都不能使彼此共生互補,只有雙方形成文化共性才能在差異中同一,文化上的部分認同成為雙方共生互補的紐帶。贛南畬族與客家的文化共性是雙方在長期的歷史互動中形成的??图沂巧钤谏絽^(qū)融合少數(shù)民族特征的漢族支系,在閩粵贛交界處的畬族、漢族等民族互通婚姻,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中繼承或融合了百越、畬族、漢族文化,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客家民系。

歷史上畬族與屬于漢族支系的客家有共同反對歷代封建壓迫或統(tǒng)治斗爭的歷史記憶。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泉、潮間蠻僚嘯亂” [14 ]卷一,這是畬族人民爆發(fā)的首次起義,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亂。唐儀鳳二年(677),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陳謙和畬族起義軍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等人在廣東起義,聯(lián)合攻陷了廣東的潮陽。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畬族人民在粵東一帶再次起義,陳元光再次領兵鎮(zhèn)壓,并通過建立州縣,加強對畬族人民的統(tǒng)治。唐中宗景龍二年(708),雷萬興和苗自成的兒子以及藍奉高等人在潮州一帶領導了聲勢更為浩大的畬漢人民起義。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陳元光被刺傷而死。[7 ]59唐玄宗開元三年(715),殺了藍奉高,鎮(zhèn)壓了起義隊伍。南宋遷都臨安,對贛南百姓壓迫與控制進一步加強。寧宗嘉定二年(1209),在江西爆發(fā)了以李元勵為首的規(guī)模較大的反抗斗爭,“(嘉定二年十一月)郴州黑風峒寇李元勵作亂,眾數(shù)萬,連破吉、郴諸縣,詔遣荊、鄂、江、池四州軍討之?!?[15 ]卷三九宋理宗時,寶慶元年(1225),贛州爆發(fā)了以陳三槍和鐘全為首的畬、漢人民聯(lián)合大起義。理宗景定三年(1262),漳、汀地區(qū)畬族人民又發(fā)起了另一次大規(guī)模的起義斗爭??傊?,唐朝以來的數(shù)次起義斗爭加深了畬漢兩族的交流。這一時期兩族人民在政治上相互依賴,共同進退,也奠定了元明清聯(lián)合反抗封建壓迫統(tǒng)治的主基調(diào)。

從民族關系的視角看,唐朝時期畬族與漢族(客家)互動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以陳氏家族為代表的北方漢人集體前往嶺南地區(qū),開始接觸當?shù)禺屪?,其互動形式以?zhèn)壓、斗爭為主。另一方面是畬族與當?shù)卦缙跐h人聯(lián)合反抗唐王朝的統(tǒng)治。斗爭與合作使兩個群體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碰撞與融合。陳氏家族為鎮(zhèn)壓畬族人民起義,進行了幾代經(jīng)營,所帶北方部眾不過百人,為壯大隊伍需要招募當?shù)禺屆?,有部分降服的畬族士兵進入漢族的隊伍,不愿降服的畬民被迫遷往更深遠的山林。畬族與漢族聯(lián)合起義抗爭,說明早前畬族與當?shù)貪h族有了初步的融合,具有利益共同體的緊密聯(lián)系。

從族群關系的角度看,唐宋時期是畬族先民與客家先民從碰撞到融合的時期,是族群間舊邊界破壞、新邊界形成時期。一方面,畬漢兩族人民聯(lián)合起義隊伍中的漢族是早先進入贛南地區(qū)的客家先民,和畬族先民都屬于邊區(qū)人民,彼此熟悉,在文化上既有差異又有生活習俗的共性,因而可以彼此合作。另一方面,以唐朝為例來看,以陳元光為代表的北方漢族帶領北方人口遷至嶺南地區(qū),這些人是中原漢人,在文化、身份、政治、經(jīng)濟、技術(shù)等領域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因而在與當?shù)禺屪搴蜐h族爭奪土地、人口、生產(chǎn)等資源上具有極大優(yōu)勢,雙方在文化上差異明顯,不具有認同因素,從而造成頻繁的碰撞沖突??梢哉f,畬族歷代反抗斗爭主要是由北方的文化系統(tǒng)和南方的文化系統(tǒng)碰撞產(chǎn)生的。至南宋時,從北方遷入南方的漢族規(guī)模更加龐大,經(jīng)過長時期的遷移,定居在閩粵贛邊區(qū)的漢族人口也具有一定規(guī)模,在文化、血緣上有了較多融合?;谖幕残缘膬r值認同,“蠻漢人民的聯(lián)合斗爭成為了彼此關系的主流,在合作中加深了交流,加強了融合,因而形成了畬族先民與客家先民關系的新格局” [16 ]。

參考文獻:

[1] 洪黎民.共生概念發(fā)展的歷史、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6(4).

[2] [日]黑川紀章.共生的理想——走向未來的生命形態(tài)[M]. 東京:株式會社德間書店,1987.

[3] [日]尾關周二.共生的理想[M]. 卞崇道,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4]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袁年興,許憲隆.民族共生理論:散雜居民族關系及目標范示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9(1).

[6] 許憲隆.共生互補:構(gòu)建和諧的散雜居民族地區(qū)[J].中國民族,2008(1).

[7] 《畬族簡史》編寫組.畬族簡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8]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9] 五華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五華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10] 興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興寧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11]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M].香港:香港嘉應商會印,1986.

[12] 謝重光.客家福佬關系史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3]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與邊界:文化差異下的社會組織[M]. 李麗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14] 〔清〕薛凝度修,吳文林纂.云霄廳志[M].民國版.

[15] 〔元〕脫脫,等,纂.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6] 謝重光.兩宋之際客家先民與畬族先民關系的新格局[J].福建論壇,2002(2).

[17] 國家民委辦公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法規(guī)選編[M].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1997.

[18] 赤土鄉(xiāng)藍姓村民申請恢復畬族成份的報告[Z].內(nèi)部資料,1986-12-13.

[19]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0] 曹大明.重塑“畬人”: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3-08-23.

[21] 赤土畬族鄉(xiāng).藍氏族譜:第一冊[Z].1996.

[22] 赤土畬族鄉(xiāng).藍氏族譜:第三冊[Z].1996.

[23] 左丘明.國語[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

[24] 吳永章. 客家民俗與畬瑤關系述略[C]//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福建省龍巖市政協(xié).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

[25] 吳永章.多元一體的客家文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THE SYMBIOTIC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 BETWEEN THE SHE AND HAKKA IN SOUTHERN JI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BOUNDARIES

Li Anhui,Zhong Guanfu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boundaries, the symbiotic complementary the She and Hakka relations in southern Jiangxi is an example of the multi-ethnic symbiosis in the scattered and mixed areas.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he and the Hakka began to contact frequently, and the two sides formed a symbiotic area in the ecological sens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collision, the group boundaries of the two sides began to become blurred, forming a commonality in cultur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new socialist ethnic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un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The She in Southern Jiangxi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Hakka to She, and reconstructed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fragments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n the She and the Hakka formed a true harmony an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Keywords: ethnic boundaries; southern Jiangxi; the She and Hakka relations; symbiotic complementary

猜你喜歡
贛南
文化三館講好贛南審計故事
審計與理財(2023年5期)2023-06-08 06:46:56
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簡介
影劇新作(2022年2期)2022-07-29 02:28:42
贛南圍屋與閩中土堡的建筑比較研究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科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
贛南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贛南臍橙整形修剪技術(shù)
贛南早臍橙在幾種中間砧木上高接換種的表現(xiàn)
永遠的歌謠(贛南采茶歌舞劇)
影劇新作(2017年3期)2017-11-14 02:42:56
乐清市| 友谊县| 安远县| 崇仁县| 本溪市| 彭水| 资源县| 榆社县| 合川市| 滁州市| 米易县| 合水县| 旺苍县| 页游| 绍兴市| 信丰县| 广昌县| 东方市| 县级市| 申扎县| 韩城市| 绥德县| 岐山县| 东源县| 河池市| 上林县| 漯河市| 崇仁县| 将乐县| 育儿| 仁化县| 安阳市| 教育| 宿松县| 巴里| 永仁县| 剑阁县| 琼中| 军事| 繁峙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