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dǎo)入】
《文心雕龍·熔裁》有云:“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可見,文學(xué)作品的語句要盡量做到詳略得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木蘭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木蘭詩》緊緊圍繞木蘭的形象著墨,有時“惜墨如金”,有時“潑墨如水”。如詩歌在寫木蘭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生涯時,僅用了“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六句來形容,通過對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復(fù)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zhàn)士職責。情景描寫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耐人尋味,真可謂字字千金。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共二十個字,僅復(fù)述了上文“市鞍馬”三字的內(nèi)容,乍一看覺得呆板,但仔細品味,又覺得十分靈活。因為這樣一渲染,木蘭及其家人緊張而又周密地準備戎裝的氣氛便完全被烘托出來。
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在《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而鋪排。在這種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趣味橫生。因此,從這方面來看,本文的寫作手法又像是“潑墨如水”。
全詩著力描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卻很少寫她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業(yè)績,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于描繪英雄之氣;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恰恰從多方面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木蘭的形象更真實動人。
由此可見,“惜墨如金”與“潑墨如水”的手法是相輔相成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寫文章時該簡就簡,該繁則繁,一切都應(yīng)依內(nèi)容的需要來決定。
【即學(xué)即練】
閱讀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各題。
遠遠地,就聽見主人殷勤的召喚聲。我們散坐在涼棚下歇腳,點了客棧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們被裝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儲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們拿到桌子上時,其身上的冷氣與熱氣在剎那間融合,產(chǎn)生了一層細密的水珠,覆蓋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開薄膜,隨著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過天晴的情景:一塊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綻的白玉蘭,鮮潤明媚地看著你!
豆花的原料是黃豆,它是由鹽鹵點化豆?jié){而成的半固體,細膩、柔軟。用一次性的塑料調(diào)羹輕輕一挖,一塊豆花就蕩進調(diào)羹,看上去瑩白如玉。豆花涼爽滑膩,入口即化。細細品來,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氣,它還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氣息,因而那清香是別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勞感一掃而空。我實在愛極了這吃食,又叫了一份,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別人一樣,佐以含糖的姜汁。
兩份豆花,給我增添了無窮的力氣。再次上路時,腳步就輕快了。開始時是尾隨著行進在最前面的人,后來與他們漸漸拉開一段距離,為的是獨行的那份快樂。好像人一有了力氣,膽量也大了,我不再懼怕山中會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駐足,觀賞水中的游魚;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紅色的扶桑前放慢腳步,看大團大團的花朵如何含著陽光綻放。直到下得山來,到了海邊,也沒有疲憊的感覺。
…………
我們在小島的石街中閑逛,看形形色色曬干了的海產(chǎn)品。不知誰說,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走進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熱情地推薦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卻對山水豆花情有獨鐘,只點了它。它上來了,仍然是那么涼爽滑膩,那么可口。不同的是它有著微微的咸腥氣,好像它是一艘白輪船,剛剛出海歸來。
(摘自遲子建《山水豆花》)
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詳略各有不同,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么?(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