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含清
我小的時候,總盼望著過年。從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開始,接下來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斕的,都散發(fā)著溫馨綿厚的香味兒。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團上教我們唱著童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這首童謠像是我們村里人的過年指南,千百年來,太陽沿著亙古不變的軌跡東升西落;冬去春來,人們世世代代遵循著這樣的流程過年。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叫祭灶日,這一天也是我的故鄉(xiāng)趕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熱鬧沸騰。我緊跟著父母,看到賣灶糖的便嚷著要買灶糖,看到賣鞭炮的便嚷著要買鞭炮…… 父母一一應(yīng)允,還會給我買新衣裳,讓我煥然一新。父母平時省吃儉用,到過年的時候卻顯得慷慨大方。趕集回家的時候,我們像一只只袋鼠抱著大包小包的年貨,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父母一年四季在農(nóng)田里忙碌,只有到過年的時候他們才會好好享受幾天好日子。他們也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
我們這一群瘋孩子從小賣鋪里買來鞭炮,在村巷里跑著玩耍,興奮極了。玩累了就在街上挖幾個小圓坑,玩彈(tán)玻璃球的游戲。
最難忘的是貼年畫的日子。母親將面粉抓進鐵勺里用沸騰的熱水攪拌,做成黏黏稠稠的糨糊。父親在家門口將每扇門上需要貼的年畫一一分好,并用毛刷涂上糨糊。哥哥站在木椅子上貼年畫,讓我把涂了糨糊的年畫遞給他。父親說貼了年畫,就等于請來了手持刀槍刀劍的門神,壞人都不會靠近,妖魔鬼怪也都會躲得遠遠的。我抬頭望著威武凜然的門神,心想門神是從天宮來到人間的,一定神通廣大、法力高強,就癡癡地想讓他們教我?guī)渍蟹ㄐg(shù),讓我能夠像孫悟空一樣騰云駕霧,叱咤風云。一副對聯(lián)一共十四個字,我望著木門兩側(cè)貼好的紅對聯(lián)想念一下,卻發(fā)現(xiàn)很多字不認識。我斷斷續(xù)續(xù)地念完后,哥哥哈哈大笑,說我念得一點兒也不通。父親說:“他已經(jīng)比去年念得好多了。去年一副對聯(lián)只念出四個字,今年念出了八個字,明年應(yīng)該就能念完整啦?!?/p>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我們一家人坐在廚房包餃子。母親和面、搟面皮,哥哥燒火。父親和我坐在餡盆前包餃子。父親從口袋里掏出一枚一分的硬幣,然后包進餃子里說:“今晚誰吃著這個餃子,誰就最有福氣!”天剛黑的時候,此起彼落的鞭炮轟炸著村莊,空氣里彌漫著絲絲縷縷的火藥味兒。母親將包好的餃子下進沸水,一陣炮響之后,就可以將一個個冒著熱氣和香味兒的餃子盛到白瓷碗里了。一碗碗豬肉白菜餡餃子蘸著老醋,就是我們一家人的年夜飯。母親還會向我和哥哥的口袋里塞幾張嶄新的鈔票。她說不管大人或小孩子,在辭舊迎新的時候,口袋里都應(yīng)該有錢,這樣一年到頭都不缺錢花,大家都會有好日子過。
按照習俗,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不能賴床,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覺醒來,家長也不能喊醒我們。吃過早飯之后,大人們?nèi)宄扇喝ソo家族的長者拜年。我和小伙伴們則無拘無束地玩耍,拿著壓歲錢到小賣鋪換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一年又一年悄無聲息地過去。年像是一個小伙伴,一只手拿著有趣的玩具,另一只手掂著美食,大聲召喚著我們,讓我們心馳神往。我們漸漸地長大,年也伴隨著我們成長。它由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變成彬彬有禮的少年,在歲月更替里又變成了深沉穩(wěn)重的青年。年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和我們一起玩鞭炮游戲,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和我們一起偷吃食物,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和我們一起奇思妙想。如今又逢新年,我坐在沙發(fā)上,恍然間似乎又聞到了灶糖的甜香,聞到了棗花饅頭的香味兒,聞到了豬肉白菜餡餃子的美味兒,聞到了鞭炮的氣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