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生
近年來,個別人在網上發(fā)表不當言論,侮辱、詆毀英雄烈士的姓名、名譽、榮譽等事件時有發(fā)生。2018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規(guī)定: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相對應的法律責任,是基于對民事義務的違反而產生的,行為人侵害他人人格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以及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方式。
在民事法律領域,對英雄烈士群體的人格權益保護包括了兩個層面:一是作為一般民事主體共同享有的人格權益不受侵犯的平等保護;二是對英雄烈士給予超越一般民事主體的等同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特別保護。具體為:
首先,一般民事主體范疇的人格權益保護。根據(jù)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諸多人格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他人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民事權利貫穿于民事主體自出生至死亡,包括在世的英雄及普通民眾在內的一般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和榮譽權等權利,犧牲烈士依法享有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對上述人格權利和利益的侵害,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被侵權人或被侵權的近親屬等可依法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維護人格權益的民事訴訟。
其次,我國2017年開始施行的民法總則開宗明義地在第一條中明確:民法的主旨包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百八十五條專門規(guī)定了對侵害英雄烈士等的人格權益時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這一特別保護規(guī)定正是該主旨的具體體現(xiàn),該專門規(guī)定彌補了原立法中對已經去世的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手段相對欠缺的漏洞?;谏鲜鲆话忝袷轮黧w人格權益保護的存在,對英雄烈士的民事特別保護一般是在其已經去世、沒有在世近親屬或近親屬不提起民事訴訟,且損害已經達到了侵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可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如2018年5月14日,曾某針對在淮安市執(zhí)行救火任務時不幸犧牲的消防戰(zhàn)士謝勇烈士,在微信群中發(fā)表極端性、侮辱性言論,當?shù)貦z察機關即提起了民事公益訴訟,此案也被稱為全國首例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承擔民事責任主要的保護指向是被侵權人本人或近親屬,主要以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和填補損失為原則;而網絡侮辱、誹謗英雄烈士,通常伴隨著網絡信息空間的開放性及信息流通性,具有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對行為違法性的評價和懲罰主要通過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來達成。但行為人無論承擔行政或是刑事責任,都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且在行為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財產優(yōu)先用于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依法對行政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規(guī)范,但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給予的法律制裁,常見的諸如行政拘留、罰款或沒收、警告等都屬于行政處罰的范疇。
2018年4月21日,在北京市通州區(qū)火災中犧牲的消防員張鑫,被評定為烈士。徐某在微博上發(fā)表了惡意辱罵烈士的言論,引發(fā)網民憤慨,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山東網警5月4日發(fā)布巡查執(zhí)法消息,因尋釁滋事對徐某依法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
與民事責任著眼于對民事主體的人身、財產權利保護不同,行政處罰針對的是行為人違法行為的懲罰性規(guī)制。網絡信息空間屬于公共場所,有人隨意發(fā)布侵害他人名譽、榮譽等人格權益的違法行為,既侵害了被害人的個人權益,同時也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一般應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進行行政處罰。
對于網絡信息空間內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的違法行為,治安處罰是最為常見的處罰方式。上述案例中徐某的行為,即屬于尋釁滋事行為尚未達到違法犯罪的程度,故由作出行政處罰的法定執(zhí)法機關——公安機關依法處罰。
據(jù)泉州網警官方微博發(fā)布,在此次四川涼山木里縣森林火災中,網名“@龍卷風等你”的尹某因發(fā)布多條侮辱烈士的言論,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涉嫌尋釁滋事罪,目前已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刑事責任是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承擔刑事責任將可能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等刑事處罰。
刑事責任與行政處罰類似,都是針對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做出的處罰。承擔刑事責任的前提是違法行為達到構成犯罪的程度,應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在網上侮辱、誹謗他人,侵害了他人名譽或人格,構成犯罪的,需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按照有權追訴的主體不同,網絡侮辱他人名譽、榮譽等人格權益可能涉及的刑事犯罪,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首先,被害人一方“告訴才處理”的案件。網絡侵害他人人格權益涉及的包括侮辱罪和誹謗罪,該兩項屬于“告訴才處理”的罪名,即是否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由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親屬一方決定的。
其次,由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公訴案件。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司法解釋對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的行為,明確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罪進行定罪論處。上述尹某的行為,引起了廣大網民的憤慨,情節(jié)嚴重,公安機關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即說明很可能在由公安機關偵查后提起公訴,尹某很可能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網絡空間依法屬于公共空間,網民在從事網絡活動、發(fā)表言論的同時,應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尊重他人的合法權益。對英雄烈士的尊重,更是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的法定義務。形成對他人合法權益、對英雄烈士的貢獻予以尊重的社會氛圍,既需要以法律為底線,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來達成培養(yǎng)、塑造共同自覺的效果,使這種對他人人格權益的尊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