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榮
牛,是勤懇、誠實的代名詞,但如果和“吹”放在一起,則是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人說話不根據事實,夸??凇⒄f大話。那么為何不是“吹豬”“吹馬”“吹驢”呢?
“吹?!币辉~最早的意思與浮夸毫不相關。《史林雜識·吹?!づ鸟R》記載:“吹?!币辉~起源于黃河上游一帶。古代的交通不發(fā)達,當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境內時,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很難行舟。因此,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困難,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人們宰殺牛、羊時,先剝下牛、羊的整張毛皮,然后用鹽水將整張毛皮脫毛,再把植物油涂抹在牛的四肢及頸部,最后將其浸水、曝曬。當整張皮變得松軟后,再用細繩將其縫制成袋狀,只留一個小孔。對著小孔吹足氣后,將小孔封緊,然后把多個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制成一個皮筏了。
然而,在沒有打氣筒可用的情況下,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能靠嘴吹了。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滿氣,通常就必須由幾個肺活量大的成人,輪流往牛皮袋里吹氣。
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當地的人聽了,都會認為他在說大話;而對喜歡夸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成了“夸口說大話”的代名詞,并逐漸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