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學應該是離地三尺,要飛天,但不能飛到星空外……如果你完全掉到地上,趴下來,和現(xiàn)實當中的人同生同死,這種小說干嘛還要?那我們回到生活就可以了,干嘛還要創(chuàng)作?
——作家麥家認為,中國現(xiàn)在的小說有兩個趨勢,要么天馬行空,要么匍匐在地。而在他心中,只有處于“離地三尺“的狀態(tài),文學的價值才能發(fā)揮到極致。
讀不懂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幸運的事情,這樣你就不需要經(jīng)歷那么殘酷的人生,也不需要了解人性的陰暗面。但另一方面,對那些能夠讀懂的人來說,讀懂也是一種幸運,因為你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人性本身。
——歷史的復雜和深刻對于當今世界有何意義?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濂如是回答。
從學術史上來看,編輯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學界良莠不齊,編輯界也良莠不齊。一些壞編輯利用手中的發(fā)表權,從中牟利;也有一些刊物與出版社,在出版補助的名義下,接生甚至催生了大批學術怪胎。也算是我命好,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遇到過壞編輯,也因為如此,我見到學界的朋友去當編輯,一定會關注,一定會祝賀。
——學者茅海建呼吁學界重視編輯隊伍的建設。
(譯者)應當永遠和文字保持親密的關系,要珍惜與文學的每一次心動。翻譯與文學,就是婚姻關系,目前我對婚姻狀態(tài)還挺滿意的。
——翻譯家陳以侃談自己的工作。
愛貓者肯定比愛文物的人多。現(xiàn)在又講究治愈,生活的壓力不順心多,到博物館來各得其樂,各取所需,所以博物館才會把養(yǎng)貓這個事往大了做。
——收藏家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因為其中的數(shù)只萌貓而備受矚目,對此馬未都表示,貓的存在和博物館的業(yè)態(tài)完全可以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