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李振聲 雜交小麥領域的“袁隆平”

2019-06-12 16:00:34余瑋
中華兒女 2019年11期
關鍵詞:條銹病袁隆平雜交

余瑋

“小麥也是3種野生植物雜交后,經(jīng)過9000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那我們能不能讓小麥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種再次雜交呢?”望著因條銹病大流行而嚴重減產(chǎn)的麥田,25歲的李振聲把目光聚焦在遠緣雜交育種上。

“我們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國家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現(xiàn)我國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的宏偉藍圖而不懈奮斗?!?6歲的李振聲院士因杰出的科學成就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站在了萬人矚目的人民大會堂舞臺中央。

60多年前的年輕學者沒有想到自己的研究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有著重大貢獻,皓首院士也不堪回首那傳染性極強的“小麥癌癥”所造成的災害。

如果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那么李振聲稱得上“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澳显崩睢?,一個研究水稻,一個研究小麥,都用數(shù)十年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他們讓廣大農(nóng)民受益,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受益。

約訪時,李振聲表示接受限時半個小時內的專訪,可是真正面對面時,言猶未盡的科學家將采訪現(xiàn)場變成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人生課堂或科普講座。因不時有人到訪,最后我們只好關起門來對話……

刻骨銘心的餓肚子記憶

“你聽說了嗎?咱村的李振聲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了?!薄霸鄞謇锍雒死?,李振聲獲大獎了。”……2007年2月27日,李振聲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時間,李振聲的家鄉(xiāng)山東淄博市周村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南謝村沸騰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在奔走相告著同一個消息。

李振聲出生在淄博市一個農(nóng)民家庭里,從小就對農(nóng)業(yè)有接觸,一般的農(nóng)活都參與過。11歲那年,山東大旱,“我挨過餓,知道糧食的珍惜、可貴”。

據(jù)志書記載:“1942年,山東大旱,6月始降小雨,秋早霜,高粱受凍無粒,其他作物嚴重受災,糧食歉收。1943年,災荒嚴重,餓死者、賣兒賣女者甚多,外出討飯者無數(shù)。”李振聲還記得,那一年過了年,老天還是不下雨,家里的米缸卻早早見了底。那時,正值抗日相持階段,國共摩擦不斷,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這連續(xù)兩年的災荒,地處周村區(qū)北的南謝村也沒躲過,李振聲至今還記得當時艱難的情景。“那幾年青黃不接時,榆樹葉和樹皮都吃光了。蔥干蒜皮都是好東西,也有人餓死。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p>

盡管當時全家十分艱難,但李振聲的家庭還是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總是想盡辦法送孩子上學。李振聲先是在農(nóng)村上私塾,后上學堂。13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一人帶著4個孩子,日子愈發(fā)艱難。李振聲靠哥哥在濟南一家店鋪當伙計的工錢和親戚的幫助讀到了高中二年級。盡管青少年時代的李振聲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是他想到家里實在太困難了,想去省城濟南托人找個工作,于是輟學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振聲在街上看到山東農(nóng)學院打出的一個招生廣告,上面寫著“免費食宿”。他心想:天下還有這么好的事,既能上學,還能有飯吃。于是,他又萌生了繼續(xù)學業(yè)的想法,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報考了,沒想到考上了。“這是我人生的一大轉折,是濟南解放給我提供了這個條件,所以也就對這個機會特別珍惜,學習比較努力?!?/p>

解放前的連年旱災,讓他對餓肚子有著特殊的記憶,而這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讓李振聲深知“民以食為天”的內涵,立志要讓所有的人吃飽飯,所報考的山東農(nóng)學院農(nóng)學系的錄取讓他興奮不已,他成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

“系主任沈壽銓教授是位著名的育種專家,曾是燕京大學作物改良試驗場負責人,他講的內容很多都是自己搞科研的體會,內容豐富。沈教授給我們上小麥育種課,講得很好,從小麥的進化、分類,到育種的理論與技術,深入淺出,很有吸引力。余松烈教授講的遺傳課,也很生動——他后來從事冬小麥精播高產(chǎn)栽培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首創(chuàng)冬小麥精播高產(chǎn)栽培理論和技術?!崩钫衤曊f,兩位教授的講課使自己從理論上提高了對小麥育種的認識,為后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余老師,我來看望您了?!?006年9月29日,出席母校百年校慶活動的李振聲敲門走進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著名小麥栽培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的辦公室。看到自己的學生,余松烈高興地迎上前:“振聲,你好!”兩位院士的手緊緊相握。

李振聲關切地向老師詢問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余松烈十分關心地了解李振聲的研究進展。余松烈說:“你的工作很有成就,有這樣的學生,是當老師最為自豪的?!?/p>

在學校讀書期間,余松烈是李振聲的輔導員老師,并給李振聲等1951屆學生講授《生物統(tǒng)計》和《遺傳學》兩門課程。李振聲說:“我能走上遺傳學研究的道路,與老師的教育有十分重要的關系。當時余教授教我們生物統(tǒng)計和遺傳學兩門課,他講課十分精彩,能把深奧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特別是遺傳學,講得深入淺出。有一次考試,余教授給了我一個高分,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而后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兩人的工作和研究領域又都選定在農(nóng)業(yè)科學上并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兩人相互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上一直都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用余松烈的話說:“我們當然是師生關系,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說,我也把他當作自己的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p>

當年讀大學時,山東農(nóng)學院農(nóng)場繁殖了山東正推廣的齊大195、扁穗小麥、魚鱗白等幾個優(yōu)良品種。一次,李振聲回老家,于是將學校農(nóng)場繁殖的這些優(yōu)良品種帶回家去種植,“種植后確實比當?shù)乩掀贩N增產(chǎn),鄉(xiāng)親們都來換種??粗@樣的情景,我就產(chǎn)生了將來爭取稿小麥育種的念頭”。

“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后

1951年,李振聲從山東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這對當時的他而言有些出乎意料?!爱敃r科學院在北京的人不多,只有200多人。院部領導就請著名學者給青年人作報告,我便有機會聆聽了一些報告?!苯o李振聲印象最深刻的是,華羅庚、錢三強和艾思奇所作的報告。“華羅庚先生講的是怎樣學習,概括起來有4句話:天才在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別人起床時,我已學習4個小時了;我研究數(shù)學是從小學教科書的數(shù)學一、二、三、四、五、六冊開始的;要學會讀書,要能將一本厚書讀薄。錢三強先生講的是怎樣做研究,他說:‘做研究必須注意基本訓練,我跟居里夫人做研究工作時,第一個課題花了4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做研究的基本訓練,包括怎樣收集資料,怎樣選題,怎樣進行試驗設計,怎樣做調查,怎樣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怎樣撰寫論文等等;而當我做第二個題目時,難度比第一個課題還大,但1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所以,他說,認真完成基本訓練就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礎。艾思奇先生講的是唯物論和辯證法,使我認識到:對科學研究來說,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哲學原理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的認識,如果能正確反映客觀規(guī)律,那就是正確的認識,否則就是錯誤的。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能成功,否則就會失敗。同時,事物又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人的認識要跟上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才不至落后。幾十年的經(jīng)驗,使我深刻體會到,學點哲學的確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錯誤,做研究少走彎路。”

當時,遺傳選種實驗館有遺傳組、生理組和栽培組3個課題組,李振聲被分到栽培組,師從土壤學家馮兆林從事種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分工負責牧草種質資源的收集、種植與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研究。幾年中,他對800多種牧草進行了較深入的觀察與研究。

1956年,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李振聲放棄北京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背起行李,從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奔赴西部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陜西楊凌,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nóng)業(yè)生物研究所開始了小麥育種的研究。從此,李振聲開始了在大西北31年的科研生涯。

這一年,我國經(jīng)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大流行。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chǎn)中典型的氣流傳播大區(qū)域流行性病害,具有發(fā)生區(qū)域廣、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重的特點。剛剛開始侵入的時候肉眼是看不見的,到了后期以后病菌癥狀才顯示出來,在小麥葉片上會發(fā)現(xiàn)一行一行的粉狀的東西,晃眼一看像生銹一樣,遠處一看小麥葉片是一片黃,“像黃銹一樣的孢子堆是一行一行、一條一條的,我們叫條銹,即條銹病”。一旦發(fā)病將會在大面積范圍內流行,會造成小麥產(chǎn)量的損失,減產(chǎn)30%到50%,甚至絕收。為此,小麥條銹病這種傳染性極強的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嚴重威脅著小麥糧食生產(chǎn)。

當時只有25歲的李振聲憂心忡忡。他決定從事小麥改良研究,為農(nóng)民培育出優(yōu)良抗病的小麥?!耙鹦←湕l銹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變異的速度快,育種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個小麥新品種,而據(jù)25個國家統(tǒng)計,條銹病平均5.5年就能產(chǎn)生一個新的生理小種,成為當時一個世界性難題?!?/p>

李振聲通過多年對牧草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穗偃麥草等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于是,萌發(fā)了通過牧草與小麥雜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的想法。

事實上,我們今天吃到的小麥,就是最原始的一粒小麥先后和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粗山羊草,經(jīng)過兩次天然雜交和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進化來的。一粒小麥與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發(fā)生天然雜交后形成了二粒小麥,產(chǎn)量提高了;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發(fā)生天然雜交后形成了普通小麥,不僅產(chǎn)量提高了而且品質有了根本的改善——面粉能夠發(fā)面做饅頭和面包了。當時,小麥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人工選擇和栽培,如同溫室里的花朵,抗病的基因逐漸喪失;而野草卻因無人管理,有著非常強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在自然選擇中得以生存下來。

通過對小麥歷史的研究,李振聲更加堅定了這一想法。李振聲的想法就好比為牧草和小麥進行特殊的“婚配”,讓小麥的后代獲得草的抗病基因?!昂帽葹樾←溦乙粋€牧草丈夫,因為是遠緣,就像馬和驢雜交的后代騾子沒有生育能力,所以讓小麥的后代獲得草的抗病基因,難度非常大?!痹诓稍L中,李振聲也給記者上了一堂科普課。

所幸的是,李振聲提出的通過遠緣雜交將草的抗病基因轉移給小麥、選育持久性抗病小麥品種的設想,得到了植物學家聞洪漢和植物病理學家李振歧的支持。為解決小麥條銹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李振聲另辟蹊徑,對遠緣雜交開始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努力,他帶領課題組克服了小麥遠緣雜交不親和、雜種后代不育、瘋狂分離等困難,將偃麥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轉移到小麥當中,育成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易位系和小偃4號、5號、6號、54號、81號等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其中僅小偃6號到1980年代末就累計推廣1.5億畝,增產(chǎn)糧食60億公斤。小偃系統(tǒng)衍生良種7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大概在3億畝以上,增產(chǎn)小麥超過了75億公斤。

由于小偃麥的抗病性強、產(chǎn)量高、品質好,在黃淮流域冬麥區(qū)廣泛種植,于是農(nóng)村流傳開了這樣一句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笨墒?,李振聲則笑言:“我們今天能吃到發(fā)面饅頭和面包,應該謝謝大自然,也要謝謝給小麥提供優(yōu)良基因的小草?!?h3>沒什么愛好的“農(nóng)民之子”

嚴謹而不失溫和,衣著樸素而精神矍鑠,作為來自農(nóng)民家庭的科學家,李振聲始終在為中國人民的“吃糧”問題奔忙。一般人難以把他和中國科技最高獎聯(lián)系起來,一般人也難以認為我國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就是眼前這位慈祥樸實的老者。謙遜和藹的微笑一直掛在臉上,他的淡泊嚴謹感染著記者。

李振聲的忘我工作讓他錯過了很多和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機會,可是家人從來沒埋怨過他。從13歲就失去父親的他,幫著母親擔負起了養(yǎng)活家人的重擔。但后來一直長期在外搞科研,李振聲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他還在實驗室里?!拔覀兌疾辉苟纾赣H病很重的時候他回來住了一段時間,可是他太忙又被領導叫走了,母親也理解,她知道兒子是國家的人?!闭f起哥哥沒見到母親最后一面,妹妹李永穎心里很理解。李振聲就是這樣一位不為名利、只為工作和科研的執(zhí)著追求者。

2003年,李振聲的夫人因腦溢血臥床不起,病情時好時壞,大部分時間都靠輸液。從夫人生病到去世的兩年半時間里,李振聲每天都要兩次去醫(yī)院照顧,風雨無阻,醫(yī)院里所有的人都被感動了。病情有好轉時,他將夫人接回家里,她的飲食、起居、活動護理都詳細記載了厚厚一本,護理的細致程度就像他搞科研一樣。由于長期勞累,他也病倒了,大把吃藥,可是他卻沒放棄他的科研事業(yè),一方面照顧著曾患難與共的妻子,同時照樣每天工作到很晚。

李振聲的女兒李濱說:“父親平時沒有什么愛好,不會抽煙,也不會打麻將。就是看看電視,散散步,常常愛去小麥育種基地走走。在工作之余,有時就在家練習書法。”

以“農(nóng)民的兒子”自居的李振聲始終以這種質樸的情懷,關注著中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他表示,今后他“要在節(jié)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農(nóng)產(chǎn)品科技含量上下大功夫,多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科研成果,用科技造福億萬農(nóng)民”。

李振聲在家中墻上貼著的自律格言是“做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在科研中,他常常想到的是顧炎武的名言“以興趣始,以毅力終”。誠然,積跬步方能至千里。無疑,這種興趣就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就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正因為有了這種讓農(nóng)民日子過得更好的人生坐標,他在枯燥的試驗田地里守望如責、壯心不已、奮斗不止……

猜你喜歡
條銹病袁隆平雜交
小麥條銹病田間為害損失的初步分析
湖北植保(2022年4期)2022-08-23 10:51:52
喂飽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英語文摘(2021年8期)2021-11-02 07:17:50
陜西安康:農(nóng)技專家開展小麥條銹病普防工作
“袁隆平中隊”重名不重樣
袁隆平 56年的“師生戀”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6
小麥條銹病持續(xù)控制的策略
215份小麥材料抗條銹病基因分子檢測初報
高等植物雜交染色體及其雜交基因表達的性狀——三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6年生雜交桉無性系對比試驗
再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宜良县| 临武县| 孟连| 额济纳旗| 河曲县| 垣曲县| 大足县| 诏安县| 静宁县| 隆昌县| 长春市| 勐海县| 鹤壁市| 屏山县| 乐亭县| 扎兰屯市| 宝兴县| 灵川县| 汾阳市| 晋江市| 凤台县| 永定县| 丹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闽侯县| 鄂州市| 潢川县| 清流县| 大连市| 江孜县| 商丘市| 黄骅市| 改则县| 蒙城县| 新闻| 太和县| 吴旗县| 额尔古纳市| 马龙县| 巴马|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