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漪瀾
摘要:彈挑技法為琵琶演奏中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演奏技巧,是完美呈現(xiàn)樂曲內(nèi)涵及意境的主要表現(xiàn)。彈挑演奏中的運動知覺作為彈挑技巧的認知活動,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本文借鑒認知心理學及運動心理學的理論,探討運動知覺的運用,加快彈挑技巧中運動知覺的產(chǎn)生,形成獨特的彈挑演奏風格。
關鍵詞:彈挑演奏? ?運動知覺? ?知覺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632.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59-04
琵琶作為我國古老彈撥樂器的首位,已距今兩千多年。據(jù)古書中記載“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琵就是彈,琶即是挑,故而得名琵琶”。在豐富多彩的琵琶演奏技巧中,彈、挑為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技法,其他演奏技法均由彈挑技法組合變化而成。而演奏者對彈挑的運動知覺掌握,不僅可提升手指彈挑時的敏感度,也有助于把握對音準、音色的調(diào)控和感受,更有助于領悟音樂的情感和意境,體驗音樂帶來的美感。目前,鑒于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琵琶的演奏技巧較為罕見,本文特從復雜的運動知覺角度對琵琶演奏中的彈挑技巧加以深化分析,以便透過運動知覺的培養(yǎng)和訓練來提升琵琶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從意識、注意、記憶、表象等方面更深入地認知彈挑,更靈動地運用彈挑去表現(xiàn)音樂。
一、琵琶彈挑技巧與運動知覺
彈挑技法為琵琶演奏的開門之功,其指法包括雙彈、夾彈、雙挑、劃、剔、撫、勾、抹、飛等技法,是最基礎也是最主要的演奏技巧。彈、挑指法均由右手完成,彈,是以右手食指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外側(cè)彈出;挑,是以右手拇指指甲端觸弦,將弦向內(nèi)側(cè)挑起。其手型亦有“龍眼、鳳眼”之說,演奏時更講究“點”(彈奏的距離)、“面”(入弦的深度)、“速”(彈弦的速度)、“力”(指,腕,臂的力量加速)、“肉”(觸弦的角度)的不同變化與配合。只有靈活運用才能夠完美呈現(xiàn)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不同情感意境。不同技巧、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彈挑,能產(chǎn)生迥然相異的音樂效果,琵琶名曲《春雨》便是很好地將彈挑技法運用到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中,巧妙地利用顆粒性音響,營造出滴滴答答的春雨降落之聲,從而達到“余音繞梁”之奇效,讓人沉醉于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里。所以,彈挑技法不但是琵琶指法中的最基本指法,更是在琵琶演奏中發(fā)揮著起承轉(zhuǎn)合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是琵琶演奏中展現(xiàn)音色變化的非常重要手段。運動知覺是物體的運動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腦,為人們所認識,對人的適應性行為有重要意義[1]。大腦對進入感覺器官、傳入神經(jīng)和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組成的分析器的各種刺激進行綜合分析,并在大腦皮層形成穩(wěn)定的復雜神經(jīng)聯(lián)系,從而形成起相應的運動知覺。琵琶彈挑以知覺為基礎,演奏者通過觸覺、平衡覺、運動覺等多種感覺的綜合認知,而形成復合的運動知覺,也是機體自身空間與時間運動的反應。運動知覺貫穿于整個演奏活動,其主體運動知覺通過多種分析器獲得的空間的運動、動作的順序、用力的輕重、速度的快慢等感知因素,以身體運動時肌梭、肌腱中運動感受器的反饋,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沖動,將信息傳遞到大腦中樞,再由人腦對感覺信息及主觀狀態(tài)進行綜合分析、理解判斷,對自身的運動產(chǎn)生知覺,并以此心理能力來控制及完成演奏活動中肌體的相應的活動與調(diào)節(jié)。而長期且反復的訓練:放慢演奏練習時速度;通過分解動作的練習;感應相關的肌肉感覺;采用不同節(jié)奏的曲譜進行練習等,對演奏感細節(jié)的把握和培養(yǎng),則是形成良好、正確的運動知覺的有效途徑。
二、琵琶彈挑演奏中運動知覺的培養(yǎng)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琵琶彈挑演奏中的運動知覺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對運動對象與運動過程的知覺識別。運動知覺除了以感覺器官的作用區(qū)分外,還可根據(jù)運動的特點分為:運動的方位知覺、運動的幅度知覺、運動的形態(tài)知覺、運動的力度知覺、運動的速度知覺、運動的協(xié)調(diào)知覺所等,這些精細的綜合的運動知覺構成了演奏者獨特的彈奏技巧及相互間差異。運動知覺的移動、時間知覺的速度及視知覺的位置、距離組成了復雜的知覺,三者相互依存且互相聯(lián)系,從彈奏技法層面形成了演奏者對樂器本身的感知覺、演奏者對彈挑演奏技法的知覺、演奏者對時間知覺及視知覺的綜合知覺、演奏者對彈挑演奏中協(xié)調(diào)的知覺。因此,運動知覺的培養(yǎng)既是心理問題也是技術問題,建立并明確良好的運動知覺是彈挑演奏技能練習的前提,在練習中結合更多的如觸覺、聽覺、視覺、記憶、想象等復雜模式的練習,將知覺的反應與效應器的反饋有效結合起來,加強演奏練習與腦的認知結合,促進在復雜刺激條件下運動知覺的定型形成,使完美的彈挑技巧和獨特的演奏表現(xiàn)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一)建立對琵琶本身的感知覺
琵琶演奏者在彈挑演奏時把握琵琶本身的特性非常重要,因為同一個琵琶演奏者在彈奏不同材質(zhì)的琵琶時,他對琵琶本身的感知覺不盡相同。每把琵琶的材質(zhì)、大小、重量,弦的材料、彈力及松緊的不同,演奏時彈挑角度、力量、速度的不同,所得到的不同的感知覺特性,都會使演奏者產(chǎn)生不同的運動知覺。琵琶作為彈撥類樂器,具有半梨形的木制音箱,其不同背板材料決定著相應的音色,以紫檀背料音色最好,紅木背料音色較好,花梨木背料音色次之,白木背料音色較差。而面板的質(zhì)地對琵琶的發(fā)音則更為直接,不同產(chǎn)地及泡桐木不同部位制作桐木面板,音色均有差異,其中以蘭考產(chǎn)的泡桐面板音色為優(yōu)。另外面板所含的水分及粘膠的水分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蒸發(fā),音量音色也會有所變化。而琵琶的大小,特別是琵琶頸部及第一把處的闊厚均影響到手部肌肉的本體感覺。琴弦是發(fā)音的音源,不同種類的琴弦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力,舊琵琶所采用的絲弦,音質(zhì)純厚、細膩,但音量較小,余量較短,鋼絲弦音量雖大,余音雖長,但音色過于張揚,帶有金屬質(zhì)感。尼龍鋼繩弦則以鋼絲繩外纏尼龍線制成,結合了兩者的特點,音色含蓄、柔和,音量、余音均佳,韌勁大,手感好,并且不同的系弦法,音準也會產(chǎn)生略微差別。因此,琵琶演奏者在聆聽辨別各種音色的同時,通過不同的彈挑角度、力量、速度,敏銳地捕捉相應的肌肉、神經(jīng)、關節(jié)的感應,調(diào)整控制感覺。演奏者對琵琶本身的理性認知,是一種精細化的特殊復合知覺,它依靠于長期演奏練習中對以琵琶為對象的各種刺激物,經(jīng)大腦精細分化,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復雜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一旦當對琵琶本身敏銳的肌肉感知覺及運動知覺形成后,就能使演奏者對琵琶運用靈活自如,演奏變得隨心所欲,使演奏技巧得到酣暢淋漓的極致發(fā)揮。
(二)分解動作練習法
彈挑演奏在初步掌握彈奏動作時,演奏者往往對于整體性的運動知覺的控制出現(xiàn)僵硬的不協(xié)調(diào)反應。視、聽、觸知覺的感受器位于眼、耳、皮膚中,且較為敏感;而肌肉感知覺的感受器位于肌梭、肌腱,其“最初具有模糊的特點,經(jīng)常處于被掩蓋的地位”[2],感受過程較為緩慢。視知覺、觸知覺、聽知覺及肌肉的感知覺等各局部知覺的協(xié)調(diào)常常會發(fā)生顧此失頗現(xiàn)象。為了更快捷地確立正確的動作要領,宜采用分解動作法與完整彈奏相互配合的形式進行彈挑練習。分解法以針對某一動作進行相關知覺的練習,待見效后,再根據(jù)運動的軌跡進行下一級動作的練習。彈挑可分為:指、腕、小臂、大臂、指腕結合等,其中,指腕結合的彈挑最為常用[3],小臂與大臂形成近90°的夾角,腕部隨彈奏自然下擺,手腕、小臂、大臂均于松弛狀態(tài),讓臂的重量自然通暢地集中在手指尖[4]。其彈奏動作主要可分解成:食指彈、拇指挑和加上手腕的腕彈挑等主要環(huán)節(jié)。食指彈時,右手握圓且虎口呈圓形龍眼狀,以食指大關節(jié)為支點,力點主要集中于中、小關節(jié),以食指的中、小關節(jié)用力打直彈出,指甲過弦時需保持彈性,觸弦后則立即放松,恢復彈前手形。拇指挑時,也以右手握圓狀,以拇指大關節(jié)為支點,著力點聚于小關節(jié),以拇指小關節(jié)打直挑回觸弦,觸弦位置與力點位于指尖,觸弦后即放松,恢復到原來手形。熟悉指彈挑后,再進而練習腕彈挑,在手指彈奏的基礎上,加以手腕的小幅度轉(zhuǎn)動,食指彈以自然地斜向左下方運動,拇指挑的方向以自然地斜向上方運動,彈弦動作要快速、干脆,聚力于一個點上,以達到清脆柔和的彈奏聲音。彈挑練習通過分解后,可使演奏者更深入地了解動作要領,更充分地感受肌肉的感覺,充分地利用演奏者的視覺、聽覺及運動觸覺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經(jīng)過不斷提升演奏練習中運動分析器反饋的各種知覺的精確性和穩(wěn)定性,充分調(diào)動感知能力,逐浙完善對彈挑動作的準確“手感”,形成演奏空間知覺中彈奏的“點”、入弦的“面”、觸弦的“肉”;動作感知中彈弦的“速”的時間知覺變化;指、腕、臂的“力”的控制的正確配合,達到彈挑運動知覺的和諧運用,形成鞏固的運動知覺。
(三)放慢節(jié)奏演練法
慢速練習可以讓演奏練習者有充分的時間去感受彈奏動作、觸弦感覺、辨音及音色控制等,通過視覺、聽覺、觸覺逐漸協(xié)調(diào)準確的讀譜,音準、音量、節(jié)奏的把握,手臂、手腕、手指動作的配合。慢速練習可使演奏者對知覺對象上維持高度集中與穩(wěn)定的注意力,可更有效的刺激及提高運動知覺的訓練效率。研究表明,在對知覺信息編碼的過程中,“有意識記的效果一般優(yōu)于無意識記”[5]。彈挑演練由慢到快,反復循環(huán),有意識地對練習動作放慢彈奏速度,在放慢的速度中尋找正確的動作形態(tài)及肌肉的感知覺,而這種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記憶叫做“程序性記憶”[6],需通過反復慢練加深記憶,將其鞏固。在練習過程中,時間知覺通過對客觀事物延續(xù)性、順序性變化的感知,形成時間長短、節(jié)奏及循序關系的復雜知覺,確立對彈挑運指的次序關系,精確地掌握最佳的彈挑節(jié)奏,且節(jié)奏性的節(jié)拍又為衡量時間的快慢提供了判斷。而空間知覺通過對物體的位置、形狀、大小、距離等的感知,依托視覺與聽覺判斷左右、前后、上下等空間特性,視空間知覺觀察物體的空間關系,聽覺空間知覺以聲音的強弱判別聲源的方位,空間知覺對觸弦位置的敏銳掌握,使演奏者更實質(zhì)地摸索彈挑的觸弦動作。各種感知覺的互相配合及演奏者肌肉運動覺、觸摸覺等的感受性的綜合協(xié)調(diào),可使彈挑動作達到最佳的演奏感覺。慢練法的演奏讓神經(jīng)連接的暫時性強化的短期記憶得到了更強刺激,經(jīng)過促進鞏固后,能有效地轉(zhuǎn)化為長期記憶,從而形成準確的聽覺記憶和動作記憶。準確的聽覺記憶能對新感受到的琵琶樂音和旋律進行反饋分析,引導大腦根據(jù)音調(diào)、響度、音色的響應,通過與正確的聽覺表象相對比,及時彌補修正演奏中出現(xiàn)的錯誤,以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而依靠反復彈挑演練形成的動作記憶,則具有不需過多大腦思考的優(yōu)點,只依賴了小腦對彈奏動作的記憶,進行彈挑指法下意識的演奏。通過慢練法持續(xù)、完整的練習打好演奏基礎后,再逐漸加快練習速度,以最終達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演奏效果。
(四)相關肌肉感覺的培養(yǎng)
琵琶彈挑演奏的本體運動知覺主要依賴機體的骨骼和肌肉活動引起的肌肉運動覺、平衡覺等本體感覺信息,并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外部感覺信息形成[7]。而琵琶演奏者的肌肉運動感知覺主要為琵琶演奏者在彈挑演奏時,大腦中樞對接收到的各種演奏動作在空間、時間、力量等知覺信息的基礎上,對各相關肌肉發(fā)出的調(diào)控指令的反饋。由于肌肉感知覺沒有直接神經(jīng)反應,反應不清晰,具有模糊的特點,所以必須反復練習,方能形成正確且明顯的肌肉感知覺。初練者對視覺、聽覺、觸覺的信息感知是清晰的,但對肌肉的運動感知覺(用力的部位、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及連續(xù)時間等)存在著自感模糊現(xiàn)象。運動感并不是一般生理學意義上的運動感覺,而是指人體通過長期訓練形成的一種對運動器械或環(huán)境的“駕馭能力”[8],彈挑演奏練習中演奏者應仔細體會相關影響肌肉運動群,有意識地加強演奏時肌肉的方向感、松馳感、張力感、持續(xù)感及肌肉收縮的頻率和節(jié)奏,根據(jù)彈挑演奏的不同特點,可進行有意識地調(diào)節(jié)肌肉用力變化的練習,也可進行控制肌肉力量與速度相關對比的練習,以清楚地感知肌肉用力的準確性,并通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肌肉運動進行持續(xù)地反饋式分析與修正,使參與運動的肌肉與不應參與運動的肌肉逐漸明確分化,正確的肌肉運動感從模糊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榍逦鸂顟B(tài),逐步轉(zhuǎn)化為有意識的肌肉控制,從而建立起可靠的彈挑動作的肌肉運動感知覺。此時再采用彈挑演奏的重復練習法,持續(xù)強化刺激肌肉的運動感知覺,在演奏者的大腦中加強精確的演奏技能的信息,形成相關條件反射,達到加快演奏者對正確的彈挑演奏技術的掌握。
(五)演奏感的培養(yǎng)
就彈挑技法而言,不同的練習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在達到一定程度后,彈挑就要隨情而變,根據(jù)樂曲的情感和意境的要求,隨著樂曲情感的發(fā)展注重彈挑瞬間的力度、入弦、鋒面等的多樣變幻[9]。演奏感是理性運動的過程,通過分析樂曲資料的意境和感覺來加強樂曲作品內(nèi)涵的層次感、整體感的理解。隨著演奏意境的變化,演奏者在不同感情狀態(tài)的變化下,力度、速度、節(jié)奏、音色等均有相應的差別。如《十面埋伏》第二段——擂鼓,采用富有彈性、由慢到快的雙彈雙挑開場,模擬戰(zhàn)前隆隆鼓聲,形象而又烘托氣氛[10]。演奏者運用不同方式、不同情緒進行樂曲意境、情感的傾訴,良好的演奏感可使藝術表現(xiàn)呈現(xiàn)良好的整體美感。演奏者將樂曲的思想及體會到的情感通過節(jié)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樂要素的不同動態(tài)變化,有機地結合構成不同的知覺旋律變化。演奏者對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樂曲作品的技法理解都能體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點,通過聲音表達不同心理的感覺,掌握好彈挑技巧的演奏感,就能自如地表現(xiàn)琵琶樂曲的內(nèi)涵和意境,使琵琶彈奏的藝術表現(xiàn)達到更深一步的進步,也可使彈挑演奏的運動知覺保持著最佳的展現(xiàn)狀態(tài)。
由此可見,彈挑的運動知覺在傳統(tǒng)的琵琶演奏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是一名優(yōu)秀的琵琶演奏者在音樂認知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感覺,熟練地運用運動知覺的相關特點,可幫助彈奏者在表演過程中合理地調(diào)節(jié)、全面地控制彈挑的節(jié)奏、速度、力度等復雜知覺,增強演奏藝術的表現(xiàn)力,從而形成特有的演奏風格。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運動心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3]羅筠.琵琶基本技法“彈挑”的練習方法及演奏效果[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2):134-135.
[4]楊秀玉.關于琵琶教學中的觸弦與彈挑練習[J].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2,73(02):62-63.
[5]李曉文,張玲,屠榮生.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陳小平.運動感——運動技術的最高境界[J].山東體育科技,2007,29(01):97.
[9]黑連仲.琵琶“彈挑”技法的靈活應用及新技法探微[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2,(01):103-105.
[10]成林鴻.琵琶演奏的表現(xiàn)手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