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述鐵嶺馬蓬溝古渡(碼頭)的歷史價值

2019-06-14 08:31:28梁剛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梁剛

摘要: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遼河航運,在當時交通不便、人煙稀少且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東北地區(qū),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當時商品的流通、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文論述作為遼河中游重要的商埠碼頭——鐵嶺馬蓬溝古渡(碼頭),對當時鐵嶺縣及遼北地區(qū)經(jīng)濟、商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周恩來乘船來東北求學的起點(鐵嶺)起到的作用。

關(guān)鍵詞:遼河航運;鐵嶺馬蓬溝古渡;周恩來東北求學的起點;周恩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江河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江河的懷抱里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歷史。那奔騰不息的江河,充滿生機活力,美麗而年輕。千萬年來,人類生于斯,長于斯,與江河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里”。那是我們的生命之河,心靈之河。一條河流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而江河交通為人員流動和物資流通提供基礎條件,為人和物的空間位移提供運輸服務?!斑|河”,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東北地區(qū)南部最大的河流。遼河漢時又稱大遼河,魏時稱遼水,唐時仍稱遼水。遼河之名始于《遼史·地理志》:“遼河出東北山口,為范河西南流入于?!?。曾為遼河中游重要的商埠碼頭——鐵嶺馬蓬溝古渡(碼頭),作為江河交通方式的交匯點,承載著城市之間在經(jīng)濟、文化、貿(mào)易上以及人員交流的使命。

一、馬蓬溝碼頭的建立為鐵嶺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鐵嶺,位于遼寧省的東北部地區(qū),境內(nèi)地勢自東而西是山地、丘陵、平原,地跨遼河兩岸,東部丘陵岡巒坡緩,西部平原土地肥沃,域內(nèi)更有遼、清、柴、凡、寇等諸多河流及其支脈縱橫交錯,滋潤著這片富饒的土地。

鐵嶺交通方便,明朝年間就有了設渡口和開河運的記載。在清康熙開海之初,為了開發(fā)盛京這塊“龍興”之地,清廷一方面鼓勵關(guān)內(nèi)移民到關(guān)外種田,另一方面采取優(yōu)惠政策,招攬南方海船赴東北貿(mào)易。不過,由于此時仍有豆禁和糧禁,奉天的進口要遠大于出口,商船南運不能滿載。清乾嘉年間,奉天由海上販運的豆糧貿(mào)易達到鼎盛。山海關(guān)所屬??谥?,錦州和牛莊是最重要的貿(mào)易口岸。隨著東北移民逐漸的增多,東北大地得到漸深漸廣的開發(fā),由仰食內(nèi)地,轉(zhuǎn)而互補于內(nèi)地;由單向輸入,轉(zhuǎn)而為雙向?qū)α?。清咸豐元年(1851)鐵嶺縣境內(nèi)的貿(mào)易漸盛,由陸路買糧匯到錦州的天橋廠貿(mào)易口岸,交流運輸來交換其它生活用品,但道路修阻,且往來匪盜橫行。而當時的交通運輸工具笨重,只有畜力車、馬馱、船載三種。馬馱不過百斤,畜力車拉不過千斤,且人吃馬喂費用很高,只有船能載糧萬斤,大船載十幾萬斤,而費用較低。在有遼河水道縱貫東北平原,牛莊(營口)的腹地范圍遠較錦州廣闊,所以隨著東北流域的不斷開發(fā),最遲在道光末咸豐初,牛莊(營口)已經(jīng)取代錦州,成為東北地區(qū)最大的海運口岸。這些客觀條件促進了遼河水運的發(fā)展。清咸豐三年(1853),鐵嶺縣令愷榕與路記防御雙成稟請盛京將軍奕興,“開城西之馬蓬溝碼頭河運,由遼河直運營口。”“咸豐三年三月十九日奉上諭據(jù)戶部議覆奕興奏請將內(nèi)河船只在鐵嶺?!弊允冀R蓬溝碼頭正式開港。

馬蓬溝地處鐵嶺古城西郊,距城五里,遼河南岸,是當時遼河重要的水運碼頭。它水運暢通,南通沒溝營(今營口市),北連通江口(今昌圖縣),來往船只不斷,最多竟可達“時歲萬艘”,“特別是日俄戰(zhàn)爭使通江口蒙受嚴重打擊,原來繁榮的通江口水運貿(mào)易逐漸向馬蓬溝碼頭轉(zhuǎn)移,”因此又促進了馬蓬溝碼頭其發(fā)展的趨勢。

馬蓬溝碼頭通往營口一段,春秋兩季中流(正流),平時水深七尺。通往通江口一段水深五尺,適合帆船航行。同治、光緒時代,河運旺季,每日停泊帆船三、四千只,往來如梭,落錨桅桿如林。成千輛大車,或成千匹馬馱子,往返鐵嶺城至馬蓬溝間搬運貨糧,車馬行人,塞之于路,在鐵嶺城東關(guān)靠近柴河有小碼頭,有幾十只小船,運載糧食,順流入遼河馬蓬溝碼頭卸糧,再從馬蓬溝運回雜貨。

正是“遙遙數(shù)片帆,吹沒遠天影”。滔滔的遼河水,如同巨大的紐帶和橋梁,促進著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和人員流動。

二、馬蓬溝碼頭多樣化行業(yè)及防衛(wèi)組織和規(guī)定為水運暢通提供基本保障

東北地區(qū)未修建鐵路之前交通路線主要是水運,遼河、松花江為主要運輸?shù)缆?,與地區(qū)外的交往通過遼河出海口營口與關(guān)內(nèi)聯(lián)系??拓涍\輸依靠水運及畜力和人力運輸,并形成傳統(tǒng)的運道和基本貨流趨向。碼頭是水運生產(chǎn)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水上運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碼頭的多樣化行業(yè)及組織管理是水運航業(yè)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

馬蓬溝碼頭,地勢洼下,北岸靠山有石崖,南岸平原,岸幫河淤土松,容易兌崖。遼河滾兌曾兩次南遷,所以沒有大的建筑物,主要商業(yè)集中于鐵嶺城內(nèi)。清同治、光緒年間,兌去兩座龍王廟,兌去三口井。光緒初年,碼頭附近囤積幾十囤鹽,當大水沖沒鹽囤時,鹽流入井內(nèi),遺存的井水仍然是咸水。

冬季鐵嶺東關(guān)熱鬧異常。來往行人、大車擁擠,車一輛緊接一輛,過橫道的人有時需等候幾分鐘,攤床一攤挨一攤。

春夏秋三季,馬蓬溝更是繁榮熱鬧。整個碼頭形成八條街道,兩邊商店人員擁擠。開河后,封河前城內(nèi)的商店、飯館,多去碼頭設分號,鄰近縣也有來設售貨店。外來商行、攤販,有的臨時蓋板房搭席棚,一家挨一家,大小飲食業(yè)主百余家,廟前野臺戲一唱一兩個月。

碼頭南部,有船廠,造船、修船。每個造船、修船的工廠,占地十幾畝,周圍以秫秸(高粱桿)、木板做圍墻。場地堆積木垛,木工常年在工廠內(nèi),造船、修理船只,在開河之前,更是終日忙碌。

碼頭航船分船主、把頭、船夫三個階層。養(yǎng)船人家,不一定自己管船。(船長、舵手)多半雇傭的把頭、舵手。船主一戶擁有帆船幾百只、幾十只和幾只不等。一般四五只船組織一起,歸一名把頭管理。攬腳,裝卸貨物、船夫生活、賬目等工作。養(yǎng)船的船主,有的自己總管一切,有的雇傭總管事的(也叫大把頭)管理一切事務。船把頭、舵手、船夫多數(shù)是臨時雇傭的,不發(fā)工資,船賺錢大家分份子,船賠錢歸船主,船夫白干,修理船費用歸船主。停運時,船夫就不分錢。分份子的辦法是:航運一次如凈掙一百元,船夫伙食花去三十元,船主分三十五元,余下的三十五元,把頭分兩份,舵手分一個二份,船夫分一個份子,還有的分三厘、五厘的,看船夫能力而定。

往來馬蓬溝碼頭的船幫主要可分四個幫。各幫有各幫的標志。(即船吊子)在桅桿頂上掛一個用各色布做成的,像順風旗樣子一條布,以識幫別,但各船主的又有另一標志。四個主要幫中,山東幫,船只最多,資金雄厚,勢力大。不僅代運貨運,又兼營糧業(yè)、絲房、錢莊、銀爐等。山東王家有帆船上百余只,還有許多海船,來往青島、煙臺、他們的船只總的標志,是紅吊子(紅色旗幟)。天津幫,實力也較雄厚。通江口廣源達船店有一百十幾只船,占地一百八十畝,圍墻高一丈五尺,院內(nèi)有經(jīng)紀房,代理管事,給老客代買代賣,擔保、囤積。關(guān)內(nèi)大商人有代理人,常年住在此處,自己買賣糧食,批發(fā)雜貨等。還有造船、修船的工廠,成年累月排船。馬蓬溝、營口都有他們的船店。天津毛家也有五六十只船。天津幫船只總的標志也是紅吊子,形狀與山東幫兩樣。樂亭幫,他們資金不及上述兩幫,但在地方上人的勢力很大。馬蓬溝碼頭大權(quán)多半操縱他們手里。樂亭幫總的標志是蘭吊子。船幫中實力最弱的是地方幫。沒有商號、船店,只有船只,數(shù)目很少。養(yǎng)船最多的是老皮家有十幾只船,而其他船戶多則二三只,沿遼河兩岸給農(nóng)戶運腳力。這船幫沒有船吊子。除此四幫外,營口、通江口商號有養(yǎng)船的,也常來往馬蓬溝碼頭購買販運糧食。

再有太平伙(清朝末年稱船會)組織,是為改善河運而成立的。(并代有保險性質(zhì))比如:探測航線,開河后在水中河岸殘存冰渣、樹樁等地方,設有航標,白天用旗,夜晚用燈,指揮船只安全航行。設船只避入場,以防互撞,對航運作用很大。

清同治元年(1862)各地均設有船店,營口有十幾家船店,通江口有三家船店。鐵嶺也有八家大船店,而其他規(guī)模較小的船店還有幾家,如廣源浦等。船店都有經(jīng)紀房子,每層一單間,外埠大商大賈長期居住。船店有掌盤(經(jīng)紀)給客商代理買賣和運輸貨物,代收代發(fā),也代為保管。按照貨價,從買賣雙方各取二分傭金。掌盤各司專職,有管糧、煙麻、雜貨等掌盤。

碼頭上流通的錢幣,因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幣制很復雜。有制錢、銀元、錢帖子、寶銀、爐銀,以后又有小銀元及帝俄的羌帖(是我國東北和新疆地區(qū)民間對沙俄在我國發(fā)行的盧布紙幣的俗稱,即哈爾濱最初開埠之幣——洋鈔)和日本的銀票、鈔票。制錢是用銅制造,以銅為本,以文為單位。一百文為一吊,六吊兌換銀元一元;錢帖子是商號開出的帖子,有圖章,票面數(shù)量不等;寶銀是銀子制成元寶形,每一錠五十兩,便于大宗買賣交易,小買化成爐銀使用。小賣,不易分割,銀爐熔化需要證明;爐銀和寶銀形狀差不多,以后發(fā)小銀元,以八十一元五角換爐銀一錠。鐵嶺糧棧及內(nèi)地糧商多半和營口銀爐有來往,交易買賣雙方以口頭或通信交易,可在銀爐支取、兌換、實為兩方便。另外,碼頭上還有貧困人家婦女跨個筐,筐內(nèi)放些小布塊,給船夫縫補衣服,俗稱“縫窮”的及推挎車的,扛袋子的和從關(guān)內(nèi)來的騾馱子、驢馱子等形色不同的行業(yè)。

為了使碼頭水運暢通,清光緒年間先后設有斗秤局、期糧局及船捐局、鹽捐局、河防局和鏢局等機構(gòu)。如鐵嶺設斗秤分局專征斗秤捐。制斗的規(guī)格是清政府的府州縣大堂上的簽筒,全國簽筒一致。但各地“斗”不一樣。鐵嶺斗是容量簽筒的二十二個半,也就是二十二斤半。

奉天將軍指定在鐵嶺設期糧局。商號買賣糧食有兩種:一種為現(xiàn)糧,另一種為期糧?,F(xiàn)糧即以現(xiàn)款買現(xiàn)貨,期糧即指空買空糧食交易。只以到期糧食漲落,決定賠償。規(guī)定買賣期糧,每講妥一百石,抽捐銀五吊,由買賣雙方承擔各半。此時鐵嶺買賣期糧的達八九萬石,最多達十萬石。光緒三十年(1904)以前,鐵嶺主要幾個糧棧每家常年囤積糧食五六十個囤子,每囤五百二十石。禮發(fā)合常囤積二三百個囤子。為清沙除淤清政府在馬蓬溝設立河防船捐局,收繳船捐。每只船去營口一次,收船捐一吊至兩吊,以后改為一元至二元大洋。船到營口收挖河費,因為遼河入??诔榉e沙淤塞,帆船擔負挖淤費。而食鹽必須經(jīng)馬蓬溝運進,因此,清政府在馬蓬溝設立鹽捐局,設緝私人員,清查私運和鹽販子,征收鹽稅。同時,為遼河航運的安全,先設捕緝營,住在鐵嶺城內(nèi)。但對于河運安全作用微乎其微,奉天將軍準設河防營,捕盜賊,保護河運。全航線設一個河防營,五百人,營部駐扎在馬蓬溝,有八個分局分駐在營口、巨流河等地,及成立協(xié)助保護地方安寧和河運安全的保鏢局等機構(gòu)。

另外,遼河航運也有章程。航運章程由船店、船主和糧商三方共同訂立,共同規(guī)定互相責任,各項雜支,運費損耗等。運營口一石糧運費是三錢銀子,另外交祭神費銀子二兩,犒勞銀二兩,營口挖河銀二錢,遮艙、墊艙葦席銀一兩,糧食損耗率一石為八升。船只集中在馬蓬溝碼頭,等待裝船。先由太平伙檢驗船只是否合乎規(guī)定,(船只新舊、載運量)船店和船主及糧商三方,共同核收,共同驗檢糧食質(zhì)量后,將糧食過斗,裝到船上(也有網(wǎng)袋子的),同時特地封出樣子糧一斗,做為販糧帆船到達營口交糧時,向收兌單位呈驗,對照樣子糧與所運的糧食是否一樣的憑證。船店、船主和糧商各執(zhí)三聯(lián)單之一。單上注明糧食種類、數(shù)量、運費等。到達營口時,呈交收兌單位,驗收糧食無誤卸貨。糧行高或用款即當時當?shù)亟灰?,糧行低或不需款,運到船店寄存,待價出售。

總地來說,盡管走私、舞弊和強征等不法行為依然無法杜絕,但馬蓬溝碼頭多樣化行業(yè)及防衛(wèi)組織和規(guī)定形成了有章可循。

三、馬蓬溝碼頭航運促進當時鐵嶺縣及遼北地區(qū)經(jīng)濟、商業(yè)和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

古代碼頭的形成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自然狀態(tài)下,碼頭只具備了其形成所必要的先決條件——自然港灣或自然航道。這個時期,它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為了栓系獨木舟的簡單靠船場。在半自然半社會人文狀態(tài)下,碼頭又開始具備了其形成所必需的另外兩項重要條件——航運和貿(mào)易活動。這種活動逐漸發(fā)展成為經(jīng)常性的、具有一定數(shù)量以及在一定時期內(nèi)有相對固定的幾種貨物輸出或輸入,碼頭航運也就在促進本地域的經(jīng)濟、商業(yè)及其它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東北地區(qū)水道寡淡,直通大海的河道又更為有限,深闊的遼河也就成了運輸主線。在清咸豐七年(1857),遼河航道已為清廷所知,是年秋七月,咸豐帝曾諭軍機大臣等,看能否以“遼河一道”輸運吉林所屬地方的“甚賤”糧谷。到咸豐九年(1859)九月,咸豐帝已在謀求遼河“船規(guī)”了:“朕聞奉天沒溝營(今營口市)、田莊臺等處,為商賈輻輳之地,船只來往,向有規(guī)費。著玉明、倭仁、景森察看情形,將沒溝營、田莊臺船規(guī)酌量歸公……”

鐵嶺馬蓬溝碼頭屬遼河內(nèi)河航運碼頭,不比營口海港碼頭,加之遼河不定期漲水泛濫,因此當時的碼頭建造簡單,多用棹木匝樁,麻袋裝沙圍住,還利用河身陡崖停泊,裝卸貨物。有時河南岸二三里都可裝卸貨物。河內(nèi)停泊的船只常達千只以上,擁擠在河南岸,有時船挨船排到河心,泊船宛如一片浮橋。早晚炊煙縷縷,桅桿如林。奏開河運后,利用帆船運糧食、雜貨等貨物,由遼河直達營口,南來商品亦由之落地,商務上之交通極為便利?!懊恐刀钤撊?zhèn)(海龍城、山城子、朝陽鎮(zhèn))及吉林南境各處糧車糜集鐵嶺?!痹撊?zhèn)先后放圍荒(清朝皇帝打獵地方,亦稱圍場)。從此,河運日漸發(fā)達。甲午戰(zhàn)爭后,東豐、西豐和西安(吉林省今遼源市)又開放圍荒,糧車益多,凡出口之糧都由馬蓬溝碼頭起運。山東、天津船幫及山東、山西和河北大商巨賈相繼來鐵嶺,鐵嶺的經(jīng)濟和商業(yè)極為興隆昌盛。

清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年(1862—1904),鐵嶺商業(yè)繁盛冠于全省。各行商號匯集于鐵嶺城內(nèi)。當時錢商集聚于關(guān)帝廟內(nèi);當鋪聚集于西門外;雜貨商集聚于北關(guān)財神廟附近;船店集聚于天后宮附近;燒鍋、油坊聚集于北關(guān);工業(yè)產(chǎn)品集聚于祖越寺左右,大商行、錢糧行都由公議會操縱。

馬蓬溝碼頭大量吞吐百貨,進口百貨遠銷在鐵嶺西北方內(nèi)蒙古之半部,東北方包銷東邊各城鎮(zhèn)。在鐵嶺出口糧食,直接運至天津、上海各地,間接與洋商溝通有無。大連、牛莊(營口)扼于前,長春、哈爾濱控其后。當時鐵嶺不亞于大連、牛莊(營口)、長春和哈爾濱等城市,馬蓬溝碼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那時的沈陽幾十萬人口所需的糧食、食鹽皆由鐵嶺運去,沈陽、長春和東三鎮(zhèn)的批發(fā)商,從關(guān)內(nèi)進來的貨,也在馬蓬溝碼頭卸貨。鐵嶺的錢商、糧商,多半是關(guān)內(nèi)大商賈在鐵嶺設立的分號,他們資金雄厚,信譽在全國顯著,常以口頭或函件的通知,即可交易大宗買賣。鐵嶺糧食市場原設于東門外,市面狹窄,不能滿足日益繁盛的糧谷交易。清光緒二十年(1894),糧食市場遷于藥王廟門前,地勢寬敞,農(nóng)家賣糧,糧棧買糧,都在五更前入市場,天亮散市。瓜市、牧畜市、菜市和肉市都在黎明前開市,但是清晨市面仍擁擠踐踏不堪。冬季市場一日常集二三千輛大車賣糧,市場的樣子糧很快被商號買光?!昂舆\開通后,每值冬季,令邑東西北,凡遼河上游各地之糧車云集于鐵嶺,等到春季開河后,由城內(nèi)運至河口裝載船只直達營口。同治、光緒年間歲出河載四五十萬石。此后又多地出荒,糧車益多。光緒二十年間鐵嶺縣境內(nèi)大小糧棧達七八十家之多?!笨梢姰敃r鐵嶺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程度。

馬蓬溝碼頭航運的繁盛,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鐵嶺縣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譬如為方便往返碼頭運送貨物,而修路?!白院舆\興,由城往河口運糧皆雇傭大車,西關(guān)達馬蓬溝之路春夏之際多苦泥濘不易通行。光緒初年由各車戶集資鋪設石道,皆以四五尺之長方石為之石路?!倍靶y(tǒng)二年,公設輕便鐵路由城達河口用人力推行平車,裝卸船載,頗稱順便焉?!?/p>

隨著通商和航運的發(fā)展,當時的鐵嶺縣憑借著較好的水上運輸條件,其經(jīng)濟、商業(yè)和公共事業(yè),都得到較迅速地發(fā)展與繁榮起來,即“碼頭盛城興”,形成商埠。

四、馬蓬溝碼頭是周恩來東北求學的第一站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春,12歲的周恩來“從伯父召,趨遼東”(自家大伯周貽賡‘大排行四,在奉天府度支司俸餉科任科員。),由在鐵嶺工作的三堂伯周貽謙稅捐總局任職(1910年,湖北賑捐期滿回鐵嶺。)順道帶著坐去北方的官船,取道山東、天津,到東北牛莊(營口),再轉(zhuǎn)乘遼河(內(nèi)河線)航運渡船,上溯至鐵嶺馬蓬溝碼頭登的岸。1910年開春早,春節(jié)前就已立春,河水解凍較早?!罢露蔫F嶺‘河水將泮;二月初八,‘桃花水泛出;二月十三日,‘鐵嶺柴河遼河業(yè)已開通較往年早到廿日之多;‘三月初五糧船出發(fā)”?!拔业綎|北是坐船在牛莊上岸,第一站到鐵嶺,后到沈陽?!钡借F嶺之后,周恩來寄居在三堂伯周貽謙家里。周家住在鐵嶺稅捐局后院,距銀岡書院不遠,三堂伯便把周恩來送進了銀岡書院內(nèi)銀岡小學堂讀書。銀岡書院曾是遼北著名的“行教化昌明理學,啓迪后賢”的庠序之地。也是東北地區(qū)最早引入西方教育的學校之一,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各種思潮在這里廣為傳播??芍^是“文明沾溉八方河山映日,人杰隆興百代桃李迎風”?!爸轮裎铩钡挠枌找绷酥芏鱽砣逖诺娘L范,培養(yǎng)了他的文雅和仁愛,積極進步的學校教育開闊了少年周恩來的視野,萌發(fā)了他愛國主義的志向,更播下了他心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種子,為他后來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打下了良好基礎,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1946年9月,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話中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很顯然,鐵嶺是他新生活的起點。馬蓬溝古渡留下了偉人的足跡,它是周恩來東北求學的起點,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馬蓬溝碼頭正式開港于清咸豐三年(1853),于1929年停運,經(jīng)歷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tǒng)四朝,到中華民國十八年,計有77年歷史,為鐵嶺歷史文化留下了淡墨重彩的一筆,也留下了人民對周恩來的歷史記憶。

金华市| 民丰县| 博乐市| 潍坊市| 安泽县| 综艺| 囊谦县| 宁远县| 金山区| 绥江县| 万全县| 晋江市| 安仁县| 电白县| 五指山市| 屏东县| 舟山市| 顺昌县| 湖南省| 冷水江市| 天水市| 静乐县| 桓仁| 巫山县| 汤原县| 乌鲁木齐县| 黑龙江省| 辰溪县| 调兵山市| 天峻县| 瑞昌市| 贵德县| 邵阳县| 武清区| 平阳县| 平塘县| 盖州市| 平果县| 弥勒县| 尖扎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