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舊《唐書》中《李密傳》的比較研究

2019-06-14 08:31陳懷鵬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關(guān)鍵詞:李密

陳懷鵬

摘要:自《新唐書》成書以來,史學(xué)家對新舊《唐書》的比較論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在相當(dāng)長的時期內(nèi)成為史學(xué)議論的主題。本文欲通過分析比較新舊《唐書》之《李密傳》的差異,并結(jié)合兩部《唐書》撰修的時代背景、史料來源、以及編纂者文風(fēng)等方面原因,從而深入探究史學(xué)家對兩《唐書》褒貶各異的緣由。

關(guān)鍵詞:《新唐書》;《舊唐書》;李密

一、史學(xué)家對于新、舊《唐書》的評價

自《新唐書》成本以來,史家對于兩《唐書》的褒貶就呈現(xiàn)出兩極化的狀態(tài)。以《新唐書》編著者歐陽修等為代表,他們在《進新唐書表》中對《舊唐書》全盤否定:“(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氣力卑弱,言淺意陋,不足以起其文!”對《新唐書》全面肯定:“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傳紀實,或增或損,義類凡例,皆有據(jù)依。纖悉綱條,具載別錄?!?/p>

當(dāng)然也有史家認為《舊唐書》勝于《新唐書》,如王若虛所說:“舊史雖陋,猶為本分,且不失當(dāng)時之實。寧無新書可也?!鳖櫻孜湔J為《舊唐書》“雖頗涉繁蕪,然事跡明白,首尾該贍”《新唐書》“文雖簡”而事不核或簡而不當(dāng)處甚多。

但兩部《唐書》能夠在典籍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必有其獨到價值之處。如王鳴盛所說:“二書不分優(yōu)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長?!鄙虻聺撜J為《舊唐書》以完備勝,《新唐書》以論贊勝。這也是在《新唐書》完成以后,宋仁宗下詔《舊唐書》不可廢的原因。

本文認為若從史料來源、行文結(jié)構(gòu)、寫作筆法等方面綜合來看,二者雖有差異卻各有千秋。本文選取二書《李密傳》部分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探究歷史上對二書褒貶各異的緣由。

二、兩《唐書》中《李密傳》的差異

歐陽修在《進新唐書表》中云:“其書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薄缎绿茣分凇杜f唐書》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事增、文省、寫作筆法以及人物評價方面。本文選取的二書《李密傳》則充分體現(xiàn)這些差異。

1、《新唐書·李密傳》中的“事增”部分

《新唐書·李密傳》的“事增”部分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說明,以及補充《舊唐書》中所沒有提到的事件。

例如在《新唐書》記載,李密在與王世充決戰(zhàn)之前軍隊缺衣少食的原因:“初,密既殺翟讓,心稍驕,不恤士…粟竭人散,胡仰而成功?”而在《舊唐書》中僅有“時密兵少衣”五字,卻并未說明瓦崗士兵為何缺衣少食。

另外《新唐書》中對于李密事件中的補充記載方面還包括很多,例如《新唐書》記載李密在瓦崗領(lǐng)兵事跡:“十三年,讓分兵與密,別為牙帳,號蒲山公…臺寺俱滿。”但這些事跡在《舊唐書·李密傳》中并未記載。

2、二書《李密傳》的“文省”部分

雖然《新唐書》史料增多,但“文省”也是《新唐書》一大特點。歐陽修治史重視文辭的簡要,在論《春秋》時說:“述其文曰則簡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經(jīng),惟《春秋》可當(dāng)之”所以編纂者把“文省”作為其修史的準則。

“文省”部分主要體現(xiàn)在《新唐書·李密傳》刪減駢體文書。清代趙翼在對兩《唐書》進行比較后認為:“歐、宋二公不喜駢文,故凡遇章疏,四六行文者,必盡刪之?!?/p>

在《舊唐書·李密傳》中可以清晰看到,記載李密所作控訴隋朝十大罪的駢體文書:“密復(fù)下回洛倉而據(jù)之…布告海內(nèi),咸使聞知?!毖笱鬄?shù)千字,此文在《舊唐書》中被全部錄入,但在《新唐書》中卻不見蹤跡。

3、兩《唐書》中寫作筆法的差異

北宋時期古文運動重新興起,史家推崇《春秋》,故難免以“春秋筆法”寫史,讓為惡者臭、為君者畏、為臣者懼。最具代表性的是書中對殺、弒、誅和斬的運用。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和斬則指有罪、有理而殺。

《新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與瞿讓火并時:“翟讓部將王儒信憚密威望…并殺其兄、侄及儒信?!庇谩皻ⅰ眮肀砻骶幾胝叩挠^點。在記載李密之死時:“熊州副將盛彥師率步騎伏陸渾縣南邢公峴之下,密兵度,橫出擊,斬之,年三十七,伯當(dāng)俱死,傳首京師?!眲t使用“斬”字,表現(xiàn)出編修者對于李密作為唐王朝的背叛者被殺所持的態(tài)度。

4、兩《唐書》中人物評價的差異

二書對于李密的評價存在明顯的差別?!缎绿茣袀鞯诰拧酚涊d對于李密的評價:“贊曰:或稱密似項羽…其才雄亦不可容于時云?!倍杜f唐書·列傳第三》記載對于李密的評價則為:“烏陽既升,爝火不息??裨绽蠲埽紒y終逆。”

通過這兩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舊唐書》對于李密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與陳涉、項羽相比而有余,將其定位為隋唐之間一代梟雄。但在《新唐書》則明顯被貶低,被當(dāng)作只會籠絡(luò)人心的亂臣賊子。

三、兩《唐書》中《李密傳》差異原因分析

《新唐書》在北宋仁宗年間撰修完成,與前代不同,此時儒家思想重新確立,古文運動蓬勃發(fā)展。因此,歷史背景、史料來源、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的不同是造成二書差異的主要原因。

《舊唐書》編修之時,后晉時局動蕩、內(nèi)憂外患。在這種戰(zhàn)亂時期,加之幾易監(jiān)修,《舊唐書》可以完成編撰已是難得。但五代時期相去唐朝不遠,很多資料保存完善。時局動蕩又使政權(quán)對于史書撰寫的影響被削減,使得史書真實性大大增加。而《新唐書》的成書背景則不同。慶歷年間重修唐書時,北宋內(nèi)有三冗、外有強敵、“守內(nèi)虛外”,社會矛盾尖銳。所以《新唐書》在創(chuàng)新體例和史料填充等方面有所突破,恢復(fù)了正史紀志表傳體裁的完整性,開創(chuàng)了史書中的《兵志》、《儀衛(wèi)志》和《選舉志》。

五代時期戰(zhàn)爭不斷,《舊唐書》在修撰中遇到了史料不足的問題。五代史家以史館為依托,通過政府搜集、購買、抄錄大量唐代史料。據(jù)《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是《唐書》舊稿,實出吳兢。雖眾手續(xù)增,規(guī)模未改。昫等用為藍本,故具有典型?!薄缎绿茣冯m對《舊唐書》有所增刪,但它仍是在《舊唐書》的基礎(chǔ)之上完成的。另外,宋敏求所補唐武宗以下六代實錄以及小說筆記,都為修撰《新唐書》提供大量史料。

《舊唐書》遵循唐代國史遺風(fēng),喜用駢文。而《新唐書》成書于儒家思想重新得以確立、古文運動蓬勃發(fā)展的北宋。宋代史學(xué)家抨擊紀傳體史書“敘事依違,失褒貶體”,推崇以《春秋》編年、治史、論史。因此,歐陽修、宋祁等在撰寫《新唐書》時不可避免的運用“春秋筆法”,并且喜用古文。據(jù)宋祁在《宋景文筆記》中記載:“文有屬對、平側(cè)用事者…非所施云?!庇纱丝芍纹钪鲝堃陨⑽膶懯?,反對史文的駢儷化,進而刪減了《舊唐書》中大量的駢體文書。

四、結(jié)語

通過對于二書《李密傳》的分析,二書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新唐書》相較于《舊唐書》的事增、文省、以及二者寫作筆法和人物評價的差異。而兩者差異的主要原因則是新、舊《唐書》的時代背景、史料來源、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的不同。

與此同時,結(jié)合文章歷代史學(xué)家對于新、舊《唐書》的褒貶,可以看出史學(xué)家們對于兩部《唐書》的評價大都局限于二者的某一方面的優(yōu)缺點,例如稱贊《舊唐書》保存前代歷史資料完善、敘事文體符合唐代風(fēng)格;而批評《舊唐書》則稱其:“紀次無法,詳略失中…皆不得暴其善惡”。對于《新唐書》,或稱贊其言語簡潔、敘事完善;或批評其寫作手法有局限、引用筆記、小說錯誤繁多。

但是不管千百年來史學(xué)家爭論二者孰優(yōu)孰劣,兩部《唐書》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兩部史書的不同則正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史學(xué)的發(fā)展轉(zhuǎn)變。不應(yīng)當(dāng)僅僅局限于某方面的優(yōu)劣,應(yīng)當(dāng)放眼全局,充分利用二者的長處,相互比較印證,從而探求歷史的真相。

參考文獻:

[1]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2]岑仲勉:《唐史余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4]歐陽修:《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5]趙翼:《廿二史札記校正》,王樹民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劉知幾:《史通通釋》,浦起龍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8]吳縝:《新唐書糾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趙翼:《陔余叢考》,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7.

[1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xué)》,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12]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猜你喜歡
李密
繪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畫卷
雙贏的智慧
牛角掛書
隋唐之際:李密的失敗
“臣”心一片誰人知
你來幫幫我
李密的死結(jié)與瓦崗寨的敗亡
《陳情表》:倫理困境中的掙扎
李密的死結(jié)與瓦崗寨的敗亡
《陳情表》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