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健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聲樂專業(yè)也隨之進行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出聲樂專業(yè)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學生們收獲知識的途徑也愈來愈廣泛,以前傳統(tǒng)的一對一精細教學模式在信息大數(shù)據(jù)時代已受到限制。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不出成績、枯燥乏味的教學讓學生對專業(yè)提不起興趣甚至導致高校生源匱乏等問題,已然成為高校和教師的困擾。那如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高水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如何在實踐中檢驗教師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否能真正適用于學生,并能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等等。
關鍵詞:大學教育? ?聲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9-0109-02
現(xiàn)如今大數(shù)據(jù)的到來,讓人們獲取信息資源更加便利化,而多媒體的使用,也讓人們從各個通道了解藝術的方方面面。聲樂教學如果繼續(xù)在象牙塔里紙上談兵,那在現(xiàn)代化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這便是一種莫大的損失。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不斷進修自我,從教學手段上改進、帶領學生走向更多的實踐舞臺,在幫助學生提升專業(yè)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更要精進教師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
筆者在外求學期間發(fā)現(xiàn),我國大部分高校甚至國外各大名校,面對學生聲樂考試時,基本采用方式是:一開學教師們便將聲樂作品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考試前將作品熟悉掌握……筆者將此種方式稱為——“應付型考試教學”,而這些學生在本科四年中學到的有限的聲樂作品,也導致專業(yè)水平局限在了固定的作品中。我國音樂專業(yè)類高校的考試機制也都是大同小異,理論性學科考試大部分設置為答卷和論文兩種方式,器樂和聲樂專業(yè)考試則是表演自己此學期學習的曲目,這種單一的形式使學生的專業(yè)能力甚至是心理素質(zhì)都得不到全面的鍛煉,有的學生甚至不敢面對舞臺,害怕專業(yè)考試……那么我們的教育目的何在?長期以來,音樂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針對音樂學專業(yè)和音樂表演專業(yè)學生們的教育是不同的,但其實音樂表演以及音樂學二者密不可分。通常認為,音樂學就是注重理論教育,而這樣往往忽視了學生們的個體性,學生們對聲樂演唱的體會只能轉換成語言成為冗長復雜的文字,得不到自身的深刻體會;另一方面則認為音樂表演就是注重實踐,無需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育,只注重培養(yǎng)表演性使得學生在文化素質(zhì)上處于短板狀態(tài),如何讓學生真正做到“兩條腿”走路,是值得讓教育工作者們?nèi)ニ伎嫉膯栴}。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聲樂藝術也更加的普遍化、專業(yè)化、這昭示著人們對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社會進步文明的表現(xiàn)之一,所以聲樂教學絕不能在局限于為考才唱、為唱才學的模式中。筆者在高校任職期間一直在探索聲樂如何做到真正的將理論教育與實戰(zhàn)經(jīng)驗相結合,筆者每年都會帶領學生們舉辦多種不同專題形式的音樂會,將更多的作品以及演唱形式呈現(xiàn)在舞臺上,并且親自參與,檢驗實踐教學尚存的弊端,然后不斷摸索前進、不斷對自我進行升級與教學實踐形式重組。
在每次舞臺實踐的過程中,能深刻的感受到音樂會主題的重要性,學生間的相互學習與合作能力、師生間的相互信任等;學生不僅要唱好獨立的曲目,也要懂得各個聲部之間的遙相呼應,獨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豐富表演形式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感覺與臨場的把控能力,也是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拒絕過分自我關注、認為獨唱才是角的狹隘想法;在實踐過程中,針對個別一些音樂會,筆者邀請了外國留學生與學生們一起同臺,相互切磋較量,讓演唱功底極佳的學生學會不驕不躁,讓專業(yè)功底差的學生正視自己的不足,加強業(yè)務彌補不足;還曾與當下時尚音樂結合,帶領學生們自創(chuàng)歌詞,去演唱自創(chuàng)的音樂,激發(fā)學生們對學習的熱情,打破常規(guī)枯燥的授課模式,在豐富實踐形式的同時,也讓更多非專業(yè)的學生們打開心扉,借此讓他們了解音樂的多樣性、多元性;藝術歌曲也是我們一直學習和挖掘的重點,筆者曾經(jīng)帶學生們舉辦《德奧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并特邀韓國鋼琴家金惠欗作為藝術指導。我們演唱了W.A.Mozart、F.P.Schubert、R.Strauss、J.L.F.Mendelssohn、A.L.Dvorak等歐洲作曲家的藝術歌曲,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德國藝術歌曲嚴謹?shù)娘L格,使學生在演唱中體會到德國藝術歌曲詩歌與文學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會主題鮮明,對本科的學生們是不小的挑戰(zhàn):一是對學生演唱的檢驗,藝術歌曲的嚴謹性以及對專業(yè)水平的要求極高,看似簡單的樂譜,卻蘊藏著更多的人文知識,學唱簡單,唱精太難;第二個挑戰(zhàn)便是對聽眾的挑戰(zhàn),為了嚴格的保持德奧藝術歌曲音樂會的完整性,整場音樂會沒有主持人開場串場,這對于非專業(yè)學生們來說能坐住板凳聽全場也是不小的壓力。但讓筆者備受鼓舞的是整場音樂會期間無人離席,結束后非專業(yè)的學生也對高雅音樂贊嘆不已;歌劇實踐也是創(chuàng)新中的重中之重,我們選用《費加羅的婚禮》進行實踐 “唱”“跳”“演”“獨白”等,學生們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甚至結合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依托,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當中。整部歌劇的演出由部分教師帶領音樂系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共同參與表演歌劇,有助于學生反復探索學習,從而達到完整詮釋古典歌劇表演精湛的效果。本主體核心在于,教師指導學生演唱技巧的同時,幫助學生運用表演實踐來提高個人表演技能,并學會有效的運用歌唱技巧來輔助歌劇表演,真正做到實現(xiàn)唱演結合的關鍵。在歌劇舞臺實踐領域中,以師生共同參與表演歌劇的形式并不多,因此筆者將帶領師生團隊對歌劇的舞臺實踐展開切實的開端。把師生表演歌劇的形式搬上舞臺,讓學生在學期間親自接觸歌劇藝術形式,為之后的學術發(fā)展做鋪墊。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作品的學習與觀看和聆聽他人的演唱可以積累學習大量作品,能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如基礎的聲樂理論知識、從作品背景深入到對音樂史的學習,再到對舞臺表演、歌詞處理、臺詞朗誦、音樂美學的學習,甚至對衍生出來的心理學、服裝、造型等知識的學習,都幫助學生全方位的了解聲樂并不只單一的演唱。從而學生也不再拘泥于為了考試而唱的學習方式,每個學期結束學生們都有不小的收獲,尤其是對聲樂演唱、表演的自信有了更大的提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舉辦音樂會的形式,在實際的歌曲演唱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聲樂演唱技能上存在的缺陷,繼續(xù)努力和改進。舉辦音樂會可以鍛煉自己舞臺表演力、心理素質(zhì)能力、應變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能力。五年教學以來,筆者與學生共同摸索、共同努力、共同進步,舉辦音樂會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從最初沒有明確的主題到主題鮮明;從單一的音樂表演形式到表演形式的多樣化;從藝術歌曲到歌劇演唱;從單一的演唱到演唱與表演相結合等等,筆者在一直不斷的突破自己。每年一次的音樂會,學生們不僅增強了自己曲目的數(shù)量,并且積累了大量意大利、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的歌曲,增加了知識的積累。通過相互配合,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演唱水平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沒有機會也要創(chuàng)造機會的讓學生們活躍在舞臺上,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真正的達到學以致用、學為己用,讓學生真正的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海州.淺談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J].黃河之聲,2019,(03).
[2]閆妍.關于當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現(xiàn)狀思考探究[J].黃河之聲,2019,(03).
[3]王麒宇.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9,(04).
[4]劉穎.PBL教學法在高校聲樂專業(yè)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02).
[5]陳曦.藝術實踐與聲樂教學的相互關系[J].藝海,2019,(02).
[6]張帆.普通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評《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教探索,2018,(12).
[7]郭益.戲劇影視表演專業(yè)聲樂教學芻議[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