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玉克
新安是豫西一個古老的縣邑,境內(nèi)多山。
有山就有溝,北冶鎮(zhèn)的甘泉村,就藏在一條溝岔里。
甘泉村,是商周時期古坩先人的棲居地,原名坩全村,“坩全”是這里歷代陶瓷作坊敬奉的窯神。
依著山勢,溝岔的蜿蜒、起伏、盤根錯節(jié),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藝術(shù)。在草木的點綴下,溝中人家高高低低,錯錯落落,擠擠挨挨,零零星星,散落在溝岔里。
溝岔兩側(cè),是廢棄的民居和窯爐遺址。
兩邊的院落,是鄉(xiāng)下常見的布局,背靠山崖的,會挖出兩孔窯洞來。讓我們驚奇、駐足、凝視、撫摸、感嘆的是,村民用來砌墻壘院的,居然是那些廢棄的陶磚瓷片。這些墻,古樸、真實,簡直是一件凝固著過去時光的絕妙藝術(shù)品。墻上還未長出葉子的爬藤,墻頭廢棄的陶罐瓷瓶里長出的花草,墻里墻外一樹樹燦放的桃花,勾畫搖曳著這個陶瓷古村的春日風(fēng)情。
山腳與山坡,寂寞著一座座窯爐。在燒制陶瓷的同時,這些窯爐也百煉成鋼,窯門、窯壁、窯口,被燒成了堅固的琉璃。你看不出這些窯爐的年齡,也許再過千百年,還是這個樣子,它們以這種方式與時間抗衡。窯頂?shù)鸟沸?,從里面看,像一個教堂的圓頂,在外面看,如一座小小的金字塔,有黃色的小花,星星點點開在那里,清麗而明艷。
梧桐樹下,寂寞著一盤碾壓瓷釉原料的石碾。
稍遠(yuǎn)的梯田,有小塊的油菜花黃艷熱烈。
無人居住,村里沒有雞鴨貓狗什么的,春草茂密的向陽山坡處,偶有形單影只的老牛,和三五成群若即若離的山羊。看不到牧人,這些散放的牛羊,悠閑慵懶出一種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意。
這些被早我們而來的一群美術(shù)師生定格在畫里。
回去后翻看文友發(fā)在群里的照片,不覺莞爾,那時的我們,其實也都在畫里呢。
溝里有條大路,用石頭和磚塊鋪成,南北走向,蜿蜒上下,有綠綠的小草從石縫中鉆出。路的兩邊,隨手就能撿到一些瓷片。這是條豫晉古道呢,村長抬手一指,前面不遠(yuǎn),就有一個明清時期的客棧,也叫車馬店,車院、石槽、拴馬樁什么的,還都在。往北40里,就是著名的黃河古渡:西沃渡口。河那邊,就是山西。過去,一窯一窯的陶瓷,就是從這條路一擔(dān)一擔(dān)、一車一車艱難地運出山溝,銷往各地。
忽然想起,兒時,那些走村串鄉(xiāng)大聲叫賣瓦盆瓦罐的,可否就有甘泉人?我家盛面腌菜用的陶盆瓷壇,可否就出自他們之手?
甘泉村的四嶺四溝八面坡,蘊藏著豐厚的坩子土。在缺水的北方山區(qū),甘泉村居然擁有八眼泉,后來的村名就源于村中的一眼泉呢。這里沒有煤,卻有滿山的柴。于是甘泉嶺一帶,就有了多處上古中古時代的陶瓷文化遺存。
中國的制陶史極為久遠(yuǎn),文字還遠(yuǎn)未出現(xiàn),窯火就已經(jīng)閃出文明之光。
蠻荒時代,陶瓷的驚現(xiàn)絕對是一項震撼的發(fā)明。
把瓷土變成泥,加水?dāng)嚢杈托辛恕0涯嘧兂膳?,變成實用或藝術(shù)的造型,日照風(fēng)干即可。這都是溫和的物理變化,而把坯變成陶變成瓷,則需要一次狂野暴烈的煅燒。
窯爐,是燒制陶瓷的場所,上帝與魔鬼都在這里。把坯裝進窯爐內(nèi),是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悲壯冒險。窯火熊熊中,誰也不知道自己是破裂變形,還是魚躍龍門化繭成蝶。
恣肆的烈火里,驚悚上演著愛恨情仇死去活來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奇跡或悲劇。泥坯是陶瓷的前生,陶瓷是泥坯的涅槃和現(xiàn)世。
甘泉村只有480戶人家,姓氏卻達(dá)40多個,這是一代一代四面八方的陶瓷匠人交流、遷徙、匯聚的結(jié)果。
溝中有個地方,小山一樣堆積著廢棄的紫砂等陶瓷碎片,那是世世代代的窯工匠人從崖頭上傾倒而成的,村民叫它瓷片山。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輝煌背后,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
從唐代至民國,甘泉村都是紫砂器的制作中心,宋元時期尤為鼎盛,彼時,這兒燒制陶瓷的場景怎樣的紅火?窯火彤紅,青煙裊裊,人影幢幢,語笑喧闐。一團泥巴,一把窯火,往往就耗盡了陶瓷人的一生。他們當(dāng)中,有多少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喜愛這門技藝?又有多少人是迫于生計,無奈把生命揉進泥土?多少苦辣酸甜的故事,最后化為窯頂?shù)囊豢|輕煙?
歷史上,隨著中原人口的幾次南遷,一些陶瓷工匠輾轉(zhuǎn)到南方各地。至今,江西景德鎮(zhèn)、福建德化、浙江龍泉等地的陶瓷作坊,仍能尋覓到甘泉后人忙碌的身影。
甘泉村窯頂?shù)那酂煟澙@了千載,直到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末。
周邊的磁州窯、耀州窯、登封窯、汝州窯、禹州鈞窯,又怎樣呢?當(dāng)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行業(yè)走到了盡頭時,我兒時記憶中的陶瓷人恐怕和他們的作品一樣少有存世吧?大浪淘沙中,他們的后代又有著怎樣的生活方式?
溝的盡頭處,一家院落里,居然整齊擺放著一些已然風(fēng)干的茶壺泥坯。我們很驚奇,看上去這是新制的呀?村長介紹,這是村里唯一一家“活著的”陶瓷作坊,這些茶壺是外地客商定制的,可惜今天沒開工,無法看到匠人的現(xiàn)場制作。稍頓,又慨嘆一聲:甘泉村幾千年的陶瓷手藝,就靠這一家薪火相傳了。
我心里突地一沉,歷史的轉(zhuǎn)角處,當(dāng)一種古老的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的傳統(tǒng)手藝行將失傳,當(dāng)一種古老的已經(jīng)深刻成一段人類記憶的行業(yè)終將消失,承載著這種古老行業(yè)和技藝的陶瓷工匠該何去何從?是吐故納新順應(yīng)潮流,還是以一種殉道的虔誠承前啟后地固守?
哪種選擇都是一種悲壯。
山的褶皺里,偏僻閉塞落后的甘泉村似乎被時代淡忘了,淡忘的結(jié)果,是歪打正著的成全——濃縮著漫長陶瓷記憶的甘泉村,就這么在時光的封存中因禍得福幸存下來,幸存成一座陶瓷作坊博物館。
前些年,村民搬出這些溝,到平坦開闊的地方居住。溝中老宅,再無可用之處。人去樓空,老村像蛻皮后仍舊依附在樹上的知了殼,靜臥在這片溝壑,靜臥在時光深處,靜臥成一段煙火深處遙遠(yuǎn)而陌生的故事。
一段悠遠(yuǎn)的鄉(xiāng)愁,也靜臥在這里……
寂寂無雪
彤云之上,是大片大片的梅林,還是千樹萬樹的梨花?
花謝了,灑落人間,我們叫她:雪。
雪,是天上的花落,人間的花開。
從古到今,天地間多少次玉樹瓊枝、江山一統(tǒng)?
有那么幾場雪,一直飄灑在歷史深處。
最早的一場雪,落在《詩經(jīng)·采薇》里?!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歲暮,霏霏雨雪,繽紛著一位戍邊將士經(jīng)年歸來近鄉(xiāng)情怯的萬千思緒。
也有人慷慨悲歌,一去不返。
易水送別,衣冠如雪。那“雪”,只是一小片,卻閃著凜冽的白。那個蘆花似雪的秋天,隨著一聲驚天霹靂。荊軻,這片燕趙大地的冷雪,在嬴政的長劍下,融化成秦廷一汪刺目的鮮紅……那年冬天,北地的燕國一定早早下雪了,那是故國在為壯士天下縞素。
戍卒的雪太傷感,刺客的雪太悲壯,唯有江南名士的雪,飄著絕世風(fēng)雅。
那年冬天,一場雪下在紹興,王羲之因雪爽約,就提筆寫了封短信,向朋友致歉。那封信很短,且是不經(jīng)意間隨手寫就,然而,那場雪早已消盡,這28字的滿紙云煙,卻千年不散。當(dāng)年,紹興那場酒,醉出一幅《蘭亭序》,這場雪,又孵出一貼“神乎技矣”的《快雪時晴帖》。
東晉的紹興還有一場雪,是寂寂人定后才悄然而下的,下在山陰,下在曹娥江。那雪,美如童話,定然裝飾了王子猷的夢吧。一覺醒來,感覺有異,推窗而望,哇,四野皎然。是我進入了夢境?還是剛才夢境的再現(xiàn)?這位不可一日無竹的公子再無睡意,杯酒入腸,興致勃發(fā),于是,在那個夢幻般的雪夜,在山陰曼妙的山水間,留下了雪夜訪戴的佳話。
王子猷,未必有他父親王羲之瀟灑飄逸獨步千古的好字,但他雪夜輕舟的雅人高致,造門不前興盡而返的灑脫率真,卻在高標(biāo)獨樹的晉人風(fēng)骨上,揮灑成絕響的神來之筆。
紹興這兩場雪,千古不朽。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的那場雪有沒有下?下了多大?沒有答案,但愿雪隨人意吧。但柳宗元的江雪下了,茫茫皚皚,只是,這鋪天蓋地的大雪,卻遮不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傲岸。地處南方的永州,怎么會有這么大的雪?大概是北雪情深,趕來探望那位貶官的柳河?xùn)|吧。紛紛揚揚一場雪,彌漫成一首力透紙背的千古絕唱,值了。
跟江南的紹興、永州一樣,西湖,也應(yīng)該不常下雪吧?但那場雪卻實實在在下了三天,于霧凇沆碭上下一白中,成就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的奇景,更成就了張岱與金陵客的湖心亭邂逅。金陵,故國故都,多少滄桑往事,黍離之悲?鋪氈煮酒的癡絕中,飄逸離塵的雅致里,幾多遺世獨立的隱痛、孤寂、凜然、冷峭?
風(fēng)花雪月的民國,不能沒有雪:魯迅的雪、老舍的雪、梁實秋的雪、沈從文的雪。
于右任的《沁園春》沒有雪,但若干年后,卻被人脫胎換骨出一闕雪。于是,一場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的雪,讓無邊煙霞的千里鶯啼,凜冽成惟余莽莽的萬里雪飄。
《詩經(jīng)》以前的雪,早已消融,《詩經(jīng)》之后,那些風(fēng)流千古的雪,都風(fēng)雅在文人騷客的詩文里。柳絮因風(fēng)的雪、日暮蒼山的雪、林沖夜奔的雪、紅樓一夢的雪……已永恒成雪的經(jīng)典,風(fēng)韻、風(fēng)骨、血性、滄桑,都在里面了。
久未下雪了,長冬寂寂。
無雪的冬天,無月的夜晚。
月圓月缺,雪,總歸是要下的,只是雪常有,古風(fēng)常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