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股神”巴菲特,是投資界賺錢最多的人;“棒球王”泰德,是棒球界年度擊打率最高的選手。他倆有個共同的稱號——“全世界最強的進攻者”。
泰德,美國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美國職業(yè)棒球聯(lián)盟中最后一個年度擊打率在0.4以上的球員。在《擊打的科學》一文中,泰德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處在“甜蜜區(qū)”的球。
他把擊打區(qū)劃分為77個小區(qū)域,每個區(qū)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只有當球進入理想?yún)^(qū)域時,才揮棒擊打。對于非核心區(qū)的球,即使嗖嗖從身邊飛過,泰德也絕不揮棒。那個理想?yún)^(qū)域,被他稱為“甜蜜區(qū)”。
只打“甜蜜區(qū)”的球,說來簡單,在實際操作中,卻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尤其當處于決定勝負的關(guān)鍵時刻,決勝的欲望、觀眾的期待,都會對心理和判斷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當一個個球倏忽而來,任何一次放棄,都會迎來全場一片噓聲。此時,“只打高價值的球”,這個信念和策略,就需要極強大的定力和內(nèi)心的冷靜。
如果說,紛紛而來的球,代表著多種選擇和機會,那么,只打“甜蜜區(qū)”的球,無疑是極大地縮小了迎擊范圍,放棄了眾多,專注于部分。
這種斷舍離的能力,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往小處說,是一個人的慧力和定力;往大處說,則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教養(yǎng)。
麻省理工學院前教授丹·艾瑞里的研究表明,人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即使明知其中一項可以獲得最大成功,也不愿輕易放棄其他選擇。因為人的大腦對于風險,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夠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很少,因為他們能克服那種心理上的本能。
那么,巴菲特從泰德身上學到了什么呢?他學到的,從表面看,是“專注于高價值區(qū)”,骨子里正是那種勇于舍棄的哲學。巴菲特說:“投資這件事的秘訣就是坐在那兒看一個又一個的球飛來,等待著哪個球出現(xiàn)在你的‘甜蜜區(qū)。很多時候人們會喊‘打啊,但你最好別理他們?!卑头铺剡€說,“我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和圈子所在,我就待在自己的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這非常重要?!?/p>
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是多年的好友,他總能拿到微軟公司的第一手內(nèi)幕消息。但是,巴菲特從未投資微軟。因他覺得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在他的能力圈以外,即使有看上去很好的機會,他也絕不出手。
這是一個“貪”字和一個“舍”字博弈的結(jié)果,更是一個“守”字堅持的結(jié)果。
其實,人的時間、經(jīng)歷、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得好,最大的秘訣就是“專注”,或者說是一種價值定位、敢于舍棄的能力。他們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甜蜜區(qū)”,并能牢牢把持住自己、把守住那些“甜蜜區(qū)”的球兒。
那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做得最多的,而是專注于一項、敢于舍棄其他的人。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 ,孟愷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