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衡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然而,在這個龐大的虛擬空間里,有時也會秩序混亂。聚眾起哄、造謠、傳謠、惡意“攻擊”、辱罵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2019年3月30日18時許,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30名撲火隊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犧牲。4月1日,有網民在網上發(fā)布侮辱救火英雄言論,造成負面影響。4月2日深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官方微信罕見發(fā)文怒斥,《人民英雄不容玷污!侮辱30名犧牲英雄的人渣已被刑拘!》文章標題語氣異常嚴厲。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英雄已逝,豈容詆毀。
作為網民來說,網絡是第二個家園,維護互聯(lián)網秩序,凈化互聯(lián)網空間是我們共同的義務,而在基數(shù)龐大的網民中,青少年占比巨大,因此引導青少年凈化網絡環(huán)境,文明上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網絡中的不文明易導致青少年的道德文明缺失
文明有序的環(huán)境對于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網絡中的大量信息良莠不齊導致許多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網絡環(huán)境中,青少年一味地追求著感官的刺激,肆意發(fā)表觀點,完全不考慮道德文明。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接受來自全社會的監(jiān)督,按照社會的標準和道德的原則生活和行事。網絡內外的不同特點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虛擬的世界里毫無拘束地追求低級的趣味和快感,繼而沉迷于網絡,甚至淪為網絡的奴隸,最終容易導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青少年的道德缺失。
2.網絡中的不文明易導致青少年的價值觀念畸形
許多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在思想上受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的影響,出現(xiàn)發(fā)表惡毒言論、惡意攻擊社會、謾罵他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也說明了部分青少年在不文明的網絡環(huán)境下會出現(xiàn)自私心理和破壞心理。網絡中存在的不文明因素最終將導致這些青少年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為失范,使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在虛擬的網絡社會里畸形和扭曲。
3.網絡中的不文明易導致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弱化
由于現(xiàn)實中許多青少年沉迷于虛擬網絡世界,過度地在網絡上尋求刺激,封閉自己,脫離現(xiàn)實社會,使人的性格脫離現(xiàn)實社會而產生異化。大多癡迷于網絡的青少年共同的問題都是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適應不良、學習興趣不濃、人際關系受挫、情緒內斂、情感壓抑、性情孤僻等。面對現(xiàn)實的困難和挫折,他們沒有認真地去面對,卻試圖在主動迎合消極、破壞心理的虛擬網絡中尋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從而嚴重弱化了青少年社會化的進程。
4.網絡中的不文明易導致青少年素質下降,使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
網絡中不文明的言論屢見不鮮,更有些青少年將網絡犯罪、黑客行為看作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爭相效仿。網絡交流的隱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極強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網絡受害者又成為侵略者,使網絡犯罪不斷上升。不良思想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擴散,極具感染性和危害性,從而成為了新時期網絡安全的又一大隱患。
1.堅守“七條底線”:法律法規(guī)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性底線。
2.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自覺遵守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文明上網自律公約》,不發(fā)布危害國家安全、違反法律法規(guī)、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有害信息。
3.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自覺養(yǎng)成守法上網、文明上網的良好習慣,做到“上文明網,做文明人”。
4.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認真履行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保證自己傳播的信息健康、合法、客觀、有益,堅決抵制各種不良信息。
5.提高自身文明修養(yǎng),堅守道德底線,養(yǎng)成良好習慣,尊重他人,誠實守信,不造謠、信謠、傳謠,不傳播虛假信息,不在網上惡意謾罵、詆毀、誹謗他人。
6.主動抵制和舉報各種網上不良行為,堅決同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積極維護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合法權益。
7.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帶頭抵制網絡有害信息,帶頭清掃網絡垃圾,帶頭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
8.爭做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yǎng)、有守法的行為習慣、有必備的防護技能的“四有”中國好網民。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