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芹
摘 要:通過給視力障礙人士形體的訓練、舞臺調(diào)度訓練,情緒的激發(fā),為其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感受群眾文化的熏陶,提升他們在舞臺上的表現(xiàn)力。從而滿足殘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弘揚傳統(tǒng)文化,引領先進文化,提升他們的文化品味,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讓殘障人士稱為群眾文化的主導,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舞臺影響力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提升文化品味 堅定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2
據(jù)資料顯示,全國的殘障人士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8000萬人,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官方將殘障群體劃分為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精神障礙、多重障礙等。在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調(diào)查中顯示,其中視力障礙達1233萬人。他們是特殊群體,在成長道路中充滿坎坷與困難,這就需要大力倡導全社會的關愛。如今,社會關愛殘障人士已經(jīng)不再是一句簡單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付諸于實際行動,作為文化工作者應通過群眾文化的力量來進行幫扶。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精神文明的需求得到了不斷的提升,活躍在文藝活動中的殘障人士比比皆是,他們有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使得在各種文藝表演中有著突出的成績。但是也有很多殘障人士內(nèi)心很矛盾,想要積極參加文藝活動卻又很膽怯,因此即便是上臺表演也表現(xiàn)得很不自信。
一、視力障礙人士的自卑影響舞臺的表現(xiàn)力
視力障礙人士因為視覺缺失帶來的不便導致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與孤獨感,由于他們這樣特殊群體的身體有異于常人之處,從而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影響了在臺上的表現(xiàn)力。
以河西區(qū)文化館歌曲類表演唱節(jié)目《祖國、母親》為例。整個作品充滿正能量,體現(xiàn)一群視力障礙人士自強不息,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充滿了對幸福美好的向往,表現(xiàn)他們?nèi)ヌ彀查T廣場感受升國旗儀式的神圣和莊嚴。他們能較好的掌握音準、節(jié)奏、氣息及演唱方法,很投入的去完成整個作品。他們當中有一半是全盲一半是弱視,雖然都是歌唱的愛好者,但是上臺的機會不多,缺乏舞臺經(jīng)驗,再加上所有人沒有真正去天安門廣場上感受過升國旗的儀式,所以在臺上表演的時候身體十分僵硬,站姿也不統(tǒng)一,手持盲杖走位都缺乏自信,面部沒有表情,情緒不夠飽滿,時不時還會有一些小動作。與他們在排練廳練習時無異,沒有真正去理解作品,沒有用真情實意去表演,無法打動觀眾。
二、如何樹立視力障礙人士的自信心
首先,作為文化館組織這幫特殊群體的工作人員,要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以一種平等友好的方式與他們交往,與他們溝通時要多一份真誠和耐心,并且要十分尊重他們。
其次,在生活中多幫助他們,但是要把握好分寸。如過度的憐憫和同情,會讓視障人士處于一個非平等的地位。其實他們的自尊心很強,在某些方面有時候比明眼人還要要強,并非事事依賴他人,有的視障人士的自理能力并不比常人差,不能讓他們感覺得到不平等。
在排練當中要把他們當成正常人,要善于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用優(yōu)美的言語贊美以及鼓勵他們。把作品分析透徹,用真情先打動他們,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樹立自信心。
三、如何提高視力障礙人士的舞臺表現(xiàn)力
1.通過形體的訓練
由于視障人士缺少對事物直觀的認識,更無法理解形體,所以他們在臺上的站姿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而形體訓練本身是以芭蕾基本功為基礎的訓練,但是并不適用于他們,就需要針對性的制定形體訓練計劃。首先是站姿的統(tǒng)一,女生以丁字步為準,男生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持盲杖站定,昂首挺胸,肩膀下沉。聽起來簡單的站姿,需要老師對每一個演員手把手的擺出來。視力障礙人士的聽力與觸覺十分靈敏,每做一個動作每站一個位置都需要用手觸摸老師的狀態(tài)。在演唱的時候重心需往前傾,以一種與人交流的狀態(tài)表演。進行這樣特殊的形體訓練,讓他們養(yǎng)成習慣,形成身體的記憶。
2.舞臺調(diào)度的訓練
由于作品是表演唱的形式,所以在舞臺上就需要一些特定的站位與調(diào)度。但是他們不同于常人,這樣的表演對于視力障礙人士有非常大的困難,既要走出自信,又不能失去盲人的特征,還要記住隊形變化。他們在臺上每挪動一步都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內(nèi)心是緊張、害怕的,即便手里有盲杖也不能讓他們感到安全,只有通過言語不斷引導和舞臺場景的描述,一改往日自然狀態(tài)走路方式,每一步都要鏗鏘有力,不斷的反復練習,才能讓他們在舞臺上展現(xiàn)出風姿和自信。
3.情緒的激發(fā)與訓練
很多視力障礙人士先天失明,他們對視覺沒有認識,沒有概念,后天失明的人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視覺認知的能力下降。因為與常人不同,導致他們內(nèi)向自卑,不愿與他人敞開心扉,不愿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因而無法理解表演中隨著音樂而帶動情緒的變化。只有通過不斷描述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意義,聽老師在演唱當中聲音帶動情緒的變化,用手觸摸老師的表情和身體的狀態(tài),在他們演唱的時候老師不斷的提醒用心用情去感受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用心與觀眾交流,先要打動自己才能引更多人的共鳴。使其在舞臺上所要表達的不是同情不是可憐,而是堅強與自信。
四、群眾文化的發(fā)展在殘障人士的業(yè)余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的定義是相對經(jīng)濟、政治而言人類全部精神活動,是教育與傳承的重要手段。群眾文化是人們職業(yè)外自娛自樂,自發(fā)性參與的社會性文化活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物質(zhì)生活不斷提高,殘障人士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殘障人士已經(jīng)成為我們社會大家庭中的成員。文化是增加殘障人士與社會大眾之間的了解、信任與支持的橋梁,文化對促進殘障人士的認同感,歸屬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xiàn)如今,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全面化,基層群眾文化的活動逐漸豐富,殘疾人參加文化活動的迫切需求已得到社會的關注,基層文化館聯(lián)合殘聯(lián)廣泛吸納愛好文藝活動的殘障人士參與文化活動,盡量滿足殘障人士的文化需求。
1.豐富殘障人士業(yè)余生活
組織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簡單并且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其中包括舞蹈類、音樂類、戲曲類、曲藝類、京劇類、戲劇類等活動,為其提供觀看演出的機會,搭建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使殘障人士走出家門,走出社會參與其中,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成為群眾文化的主導人物。
2.呼吁社會的關愛
殘障人士通過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能將他們自強、自尊、自立的精神展現(xiàn)在社會大眾面前,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精神上得到了鼓舞,思想上受到了啟發(fā)。同時,使得社會大眾真正認識到殘障人士,形成了尊重、理解、幫助、支持和關愛殘障人士的社會氛圍。從而讓殘障人士感到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平等。
五、通過群眾文化著力培養(yǎng)殘障人士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是一個文化自信?!蔽幕孕攀且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
1.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基層的文化工作者,我們的職責是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組織開展非遺活動,如:昆曲講座、非遺展覽、剪紙大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申報等工作。讓殘障人士能參與其中,讓他們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學習其中的精神,能培養(yǎng)強大的文化氣質(zhì),樹立文化自信。
2.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
俗話說:老天給你關上一扇門,必定也為你打開一扇窗。雖然殘障人士的身體有些缺陷,不能輕松自如地像平常人那樣生活,對于正常人來講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在他們眼里做起來是那么的困難,但是他們有著樂觀向上的精神,他們熱愛生活,他們自強自立,他們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感受大自然,他們的內(nèi)心比正常人更要強大。
我們所接觸的視力障礙人士便是如此,老天奪取了他們明亮的雙眼,但是開啟了他們美好的心靈。正如作品《祖國、母親》歌詞中所寫:身殘志不殘,眼盲心更亮。他們看不見世界是什么模樣,但他們能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受。在作品的排練當中,視力障礙的演員對音準和節(jié)奏的把握非常準確,相互之間默契十足,連氣息和氣口都能非常的一致,這是很多明眼人都無法達到的統(tǒng)一要求。
3.提升殘障人士的文化品味
文化品味代表著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一種認知度,是對生活中的事物有獨到的審視。每個人的知識程度不同、視角不同,從而導致每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審視欣賞的結果也會不同。提升殘障人士文化品味首先要完善硬件設施,提升文化服務的能力,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搭建滿足各種需求的文化平臺,豐富殘障人士的文化生活。其次要培養(yǎng)他們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
例如河西區(qū)文化館的音樂類作品《祖國、母親》,這個節(jié)目的主要演員是由14名視力障礙人士組成,從排練到參加天津市群星獎選拔賽歷時有半年時間,最終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將報送參加第十八屆全國群星獎的比賽。通過參加如此高規(guī)格的比賽能讓這群視力障礙人士在比賽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感受其他高水平節(jié)目的文化意境,享受高水平節(jié)目的熏陶與感染,讓他們樂在其中,從而提升他們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
4.堅定殘障人士的文化自信對于群眾文化全面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強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弊鳛槲幕膫鞑フ咭钊雽W習理解十九大的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引領先進文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結合殘障人士自身的特點,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創(chuàng)編出歌頌祖國,歌頌黨和人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作品,為殘障人士搭建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體現(xiàn)了殘障人士的精神面貌,對生活積極的態(tài)度,樹立殘障人士的文化自信,讓他們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先進文化的踐行者。
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里。雖然身體的缺陷會給自己帶來諸多不便,但是很多殘障人士正視自己身體的缺陷,不向命運妥協(xié),敢于面對世界,面對生活。積極參與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主動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體現(xiàn)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通過提升殘障人士的舞臺表現(xiàn)力,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感受群眾文化的藝術氛圍,讓殘障人士的群眾文化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實現(xiàn)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