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反過來可以這樣理解,“人人生而處于枷鎖之中,所謂的自由,存在于掙脫枷鎖的過程中”,只不過盧梭的立意在于freedom,我的出發(fā)點在于liberty。主動選擇被我們的主流文化排斥的安樂死,不啻一種自由。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被人利用的死亡,不是出于自我意志的死亡,以及未經過對生命的深思熟慮便選擇解脫的逃避性死亡。立法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從這些“死亡”中保護我們,而非拒絕死亡。如何在充分尊重死亡這一基礎上制定法律,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事。
—白露(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我有沒有權利選擇去死》)
作為一名2018屆河北畢業(yè)生,我本身對衡中沒有任何好壞判斷。也許我們更應該著眼于,“衡中模式”對整個河北教育的影響:衡中是面向全國招生,一定程度上擁有相當一部分的各地尖子生。衡中的老師也負責勤懇,“衡中模式”作用下的高成績、高分數會招來更多的好學生,這些從為衡中帶來的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學生、老師愿意去。但是,這也直接導致整個河北省高考分數線的大幅度提升。為了適應河北越來越高的分數線,一些學校也只能作出改變,甚至于開始模仿衡中。河北省學生“外地高考”現(xiàn)象嚴重,也與此有一定關系。衡中,在別的省份學生看來,可能只是一個“神話”。而對于河北省其他學校學生看來,更多的是我們壓力的根源。
—死生契闊(讀2019第12期《衡水中學的B面》)
外婆幾天前去世,無法看下去這篇文章……外婆阿爾茨海默癥多年,臥床多年。最后的幾個月,基本無法溝通,多種并發(fā)癥感染后去世。沒能見到最后一面是我永遠的痛!對于外婆的記憶永遠停留在小時候。早上外婆摘下院子里的梔子花,放在我的床頭。我聞著花香醒來,吃完外婆做的早飯去上學。記憶中的外婆不善言辭,總是默默坐在我的身旁,看著我寫作業(yè);默默地塞錢給我;默默地等我放學。我永遠失去了我的外婆!
—hxj(讀微信公眾號文章《童年,我是外婆的小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