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同仁小學 黃濤濤
經(jīng)過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高段古詩詞課堂多存在以下幾種教學現(xiàn)象:
(1)“講解傳授”,教師的逐字逐句講解,學生被動接受,所學知識未經(jīng)主體情感這個媒介得以內(nèi)化,無法走進特定的詩詞語境之中。
(2)“本末倒置”,“古詩兩首”變成“古詩大雜燴”,片面強調(diào)與文本可以勾連的內(nèi)容,資源引入雜亂,弱化了教材本身的主導作用。
(3)“重讀略解”,教師片面理解課標中的“誦讀”,課堂模式定位在“讀—誦—背”三步驟。學生會背詩句,但“不求甚解”,故還是游離在詩詞的外面,無法真切感受到詩情,更談不上感受經(jīng)典語言的魅力。
在這樣的課堂上,古詩詞沒有叩響學生的心靈大門,又怎能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深度對話,是指站在學生本位的角度,通過體現(xiàn)學科本質(zhì)的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能對學科核心問題有深入思考,繼而在課堂中進行交融碰撞,最終促進學生學習力提升的課堂活動形態(tài)。在深度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形成視域融合,增進理解,提升思維,養(yǎng)成情感,獲得自我更新和發(fā)展,達到深度學習。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古詩詞教學中,通過深度對話,可以使學生對詩中之意產(chǎn)生積極真切的情感體驗,生發(fā)更為鮮活深刻的審美認知,從而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磨礪思維能力,牧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品位。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試圖以課例構(gòu)建深度對話教學模式,探索深度對話古詩的操作模式。
拋卻繁雜的資源,深度對話的前提是教師對課堂學習目標的制定與把握。教師要從教材的深度加工和基于理解的學情分析兩方面來確定目標(下表提供思考方向),為學生提供深切體驗、深入思考、深度交流的載體和平臺,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構(gòu)建古詩的深度對話課堂。
深度對話的教學目標制定策略
以五年級上冊的《所見》這首古詩的目標制定為例。
【案例1:五年級上冊《所見》教學目標】
(1)默寫古詩,從字義角度識記“樾”。
(2)能夠讀懂并說出古詩句的意思。
(3)通過聯(lián)想討論,想象詩中自然風光和兒童行歌捕蟬的情境,完成讀寫結(jié)合的小練筆。
(4)從《所見》的開放式結(jié)尾引入詩人袁枚,拓展其另外兩首代表作,辨析了解詩人寫作風格。
在一些版本中,《所見》被選入一年級課本。不同年級教學要求的層次差肯定非常大。在前置性學習中發(fā)現(xiàn),這首詩學生耳熟能詳,但寫起來依然有不少錯字,最容易錯的就是“樾”,這是教材的重難點,從字義“樹陰”入手,明白“樾”與木有關(guān),書寫時就不會再錯。這樣的重點字詞目標貼近學情,有助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提升。
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畫面,這是對語言和思維的應用。拓展《雞》《苔》這兩首詩,學生對詩人袁枚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反觀所學的《所見》,就能明白詩人之所以能將牧童捕蟬圖寫得如此妙趣橫生,正因為他的“赤子”之心。
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是課堂深度對話可能產(chǎn)生的根基,也是課堂領航掌舵的靈魂方向,有必備的教材重難點,亦有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問題是誘發(fā)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源頭,是深度對話的有效載體。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問題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思維熱點,然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多樣而又不完整的,思維水平也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教師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及時捕捉學生有價值的想法并迅速聚焦重組,發(fā)掘?qū)υ挼纳疃取?/p>
【案例2:五年級上冊《尋隱者不遇》】
師:賈島沒有得見“隱者”,但總會有些其他的“遇”吧?若你是賈島,此行你有哪些“遇”見?(抓住學生提到的“未遇隱者,太掃興了”生成討論話題)
生1:山中景色非常秀美,青松在山岡,白云遮望眼,我遇到了美景。
生2:雖沒有見到隱士,可是我看到了可愛的弟子了。
生3:見不到,才說明他是個真正的隱士啊。
生4:正因為我沒遇到,才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尋隱者不遇》(眾生笑)。
……
師:葉紹翁也寫過一首類似的詩《游園不值》,“值”不“值”呢?
由于前面的“不遇”,此處學生反應很快:“并不算遺憾,因為他看到了紅杏,紅杏枝頭春意鬧,這也是美景!”“一枝紅杏讓詩人想象到滿園的春色,也算是值了!”
課堂上教師抓住學生的問題即興生成討論話題,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遇”,結(jié)合另一首學生古詩,再體會“不”的文化。得失之間,遇或不遇,“不值”乎?值哉!因為學生通過聯(lián)系賈島的詩,建構(gòu)自己頭腦中對“不”的認識,對古詩產(chǎn)生積極、真切的情感體驗,生發(fā)更為鮮活、深刻的審美認知。
“古詩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古詩學習中,學生共同閱讀,品味出其中的奇妙與含義,遇到不同的觀點共同討論分析,可以增強學生質(zhì)疑探疑能力。
【案例3:五年級上冊練習1《題秋江獨釣圖》】
這是一首題畫詩,教師在教學時進行了“對比閱讀”,與四年級所學《江雪》放在一起進行賞析。在體悟詩情時,學生形成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兩首詩都是孤獨寂寞的”,一種認為“兩首詩的情感并不相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兩首詩的異同之處展開了討論辨析。學生在“孤、獨、滅、絕”這些字中發(fā)現(xiàn)皆有孤獨之意思,但是也發(fā)現(xiàn)了不同之處:(1)季節(jié)不同,孤獨的狀態(tài)不同;(2)心情不同,《題秋江獨釣圖》寫出了秋日江上漁夫的瀟灑逍遙,瀟灑中含有幾分孤寂蕭索,而《江雪》則充斥的是清冷冰雪之中萬千孤獨之情。
分歧處真實顯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引發(fā)了認知沖突。學生通過傾聽與思辨逐漸走出一開始的初步印象,透過對古詩中的語言文字進行聯(lián)想,賞析其中的情感,建立起新舊知識穩(wěn)固的鏈接,增強了質(zhì)疑探疑的能力,對古詩的意境體會也在辨析中走向深刻。
小學高年段的學生,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亟待激發(fā)。在這個階段,閱讀大量美的詩詞,會給予他們豐富的意象和情感刺激。
讀懂古詩是展開想象的基礎。直譯可以直觀呈現(xiàn)每個字的意思,但難免會破壞詩歌的情感和韻律,出現(xiàn)死板空洞的譯文;只有通過再創(chuàng)造的意譯,將詩詞要傳達的美感和情感表現(xiàn)出來,才會得到美的譯文。意譯追求對詩歌意境的把握,正是“風云吐行間,珠玉生字里”。
在五年級上冊《清平樂·村居》一詞的教學中,通過對“溪上青青草”中“青青”一詞的品評,設置詩文片段的當堂創(chuàng)作?!啊桶拿┪菖?,一條小溪( )流淌。溪水( ),小草( ),清風( ),( )荷香?!痹谄翁羁諘r,學生在括號中填出了“緩緩”“潺潺”“青青”“徐徐”“幽幽” 等富有意境的疊詞。這樣的填詞難度適宜,形式有趣,學生既參與了美文的創(chuàng)作,也得到了審美的享受。
教師在教材文本意蘊處深入解讀,在課堂生成性資源中捕捉對話點,在學生思考粗淺處追問,借助課堂對古詩詞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通過以文譯詩,還原詩詞意境,從而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作品潛在的深度對話,創(chuàng)造出合乎詩歌意境又帶有學生獨特個人理解的意境。
以上的“深度對話”的策略并不獨立,而應相互交融、互為補充。只有讓“對話”既有情趣、理趣又具有挑戰(zhàn)性,才能觸動學生情感和思維的興奮點,達到持續(xù)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才能使學習走向深處,實現(xiàn)古詩課堂的靈思雀躍、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