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君
摘 要:樂戶,指戶籍制度建立后,被編入樂籍且以音樂歌舞為專業(yè)活動的賤民群體。本文將山西樂戶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山西樂戶在中國歷史上占重要地位。山西是樂戶的主要聚集地,北魏以來,大量樂戶盤踞山西,直到清初,山西樂戶已初具規(guī)模。這一群體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但社會卻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他們,整個封建社會中,樂戶們遭受著太多不公待遇。
關鍵詞:清初;山西;樂戶
自北魏樂籍制度建立,數(shù)千年來它都一直被其他政權沿襲,各朝代都城均設置專門管理樂戶的機構太常和教坊司。受此影響,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數(shù)千里的區(qū)域范圍,相對來說,也是樂戶的主要活動區(qū)域。這樣看來,無論是唐都長安、宋都汴梁,還是金之南京、元都北京,山西都在這個范圍之內,形成樂戶的“生產基地”之一。
一、山西為樂戶聚集地
北魏,山西位于中心區(qū)域,多受朝廷倚重,樂籍制度推行,山西成為重要實施地?!渡轿魍ㄖ尽酚涊d,“皇甫奴,河東郡人。景明初,河東郡楊風等七百五十人,列稱樂戶”①。山西樂戶出現(xiàn)時間幾乎與北魏樂籍制度推行時間一致,因此,在北魏,宮廷樂戶與地方樂戶是一種并存局面。
北魏以后,山西歸齊國所轄,那時,齊國已經出現(xiàn)樂戶,之后隋朝統(tǒng)一,政府便將各地樂人收入囊中。唐朝,山西依舊為樂戶常在地,《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歌工孫元忠自唐高祖至開元,以樂為生,代傳其業(yè)。其樂技由并州人所傳,之后受統(tǒng)治者喜好,詔令在教樂府傳教。
宋初,遵循舊制,設立教坊,平定各地,擄掠樂人,太原便是一處?!端问贰分尽分杏涊d,“宋初,循舊制設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荊南得樂工三十二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貢者八十三人”②。宋代的樂戶人數(shù)已經達到一定規(guī)模。
明代,樂籍制度發(fā)生畸變,它成為了統(tǒng)治者打擊政敵的工具。200多年里,全國的罪犯前前后后發(fā)配于此,登記入籍,從事樂職,終身繼代,永無出頭之日。即便到了清朝,雍正豁除樂籍,他們的子孫后代也未曾離開。
二、清初山西樂戶的管理
北魏樂籍制度建立以來,樂戶主要服務于宮廷和州縣。清初中央樂戶機構設有太常和教坊,地方上設有州縣教坊。山西與全國各地州縣教坊功能相同,負責管理山西樂戶,其中,樂戶的管理者或召集人是“科頭”,他們也是樂籍中人。由于科頭本身出身于樂籍,所以身份地位并不高,只是比其他普通樂戶待遇稍好。科頭并非官職,更沒有品階。
古代郡縣衙門中一般都有六房,即禮、戶、刑、工、吏、兵六房,其中禮房是管理樂禮的主要機構,同樣也是樂戶基層管理者的當差之地??祁^作為樂戶的管理者,也分總體負責活動的總科頭,和負責溝通各縣的科頭?!短妻浴分芯驮涊d:“主樂兩人,一人主飲妓。放榜后,大科頭兩人,嘗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則小科頭主張,大宴則大科頭??v無宴席,科頭亦逐日請給茶錢”③。從中可以看出科頭這一職位很早就已經存在,清朝地方科頭是對歷史的繼承。在山西各縣均設一名總科頭負責接收州縣衙門以及官府的差事調遣,其他小科頭負責對一定數(shù)量的樂戶管理,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管理方式,上令下達,形成一個嚴密的組織結構,加強了對樂戶的有序安排。
對于官鼓手,他們也有一種職官稱呼,叫班頭。雖然名稱不同,但在職能上,他們與科頭是一致的。此前長子縣一家牛姓戶里收藏了一份手抄《唐樂星圖》,其中記載了清朝嘉慶年間關于迎神賽社時科頭活動的片段記錄。他們要求科頭在舉辦迎神賽社之前要準備好表演用的隨身衣物、音樂器件。對樂人大小人口,著實登錄花名,每日給樂人配送的食物以及樂人是賞錢要公道分捻。同時還規(guī)定科頭要“當前謹慎,鑼鼓緊奏喧天。笙簧嘹亮,奉神法筵,勿得欺神怠慢”④。由此看出樂人執(zhí)業(yè)對科頭有嚴格要求??祁^這一稱謂在雍正豁除賤籍之后,仍然長期存在,直到民國,“科頭”一詞在山西依舊使用。
三、清初山西樂戶的地位
樂戶這一群體自北魏樂籍制度建立以來,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注定卑賤、低下。發(fā)展到封建社會后期,樂戶身份地位已經和北魏時期大不相同。雖然與歷代相比,清代對于樂籍制度的管理較為寬松,某些受寵的樂戶有脫籍機會,但就整個封建社會來說,樂戶的地位仍舊卑賤,備受他人歧視。
山西樂戶自北魏就存在,尤其是上黨地區(qū)樂戶數(shù)量更多,《魏書·刑罰志》記載:“諸強盜殺人者,首從皆斬,妻子同籍,配為樂戶”⑤。其實,山西很多樂戶出身并非低賤,只因犯罪受到牽連被迫編入樂籍,這使他們終身淪為地方州縣官府在籍人員,沒有人身自由?!稓J定大清會典》規(guī)定:“凡民之著于籍,其別有四:一日民籍、二日軍籍、三日商籍、四日灶籍……四民為良。奴仆及倡優(yōu)為賤”⑥。這里提到的“倡優(yōu)”,是指優(yōu)伶、樂工、雜耍藝人等從事娛樂服務的人,樂戶就是其中一類。
清代樂戶一部分是在宮廷太常和教坊中從事音樂活動,還有一部分散落于地方州縣官府軍旅等地,山西樂戶與其他地方樂戶地位無差,都受到“奴脾賤人,律比畜產”的法律制約。樂戶們就像一種物質財產,可以隨意買賣交換,毫無自由可言。
樂戶婚姻嚴格遵守清代法律規(guī)定的“良賤不婚”。樂戶們作為“低賤”者,只準進行“內婚制”。樂戶們不可以與官吏、富人、平民通婚,否則會受到法律懲罰?!盎橐雠渑?,義取敵體,以賤娶良,則良者辱矣”⑦。這也是當時百姓們的普遍想法,由此看出,清代法律對于“良賤等級”的重視。清朝政府對官員也明文規(guī)定,不可娶樂人為妻妾,“凡官吏娶樂人為妻妾者,杖六十并離異。若官員子孫娶者,罪亦如之。注冊,候蔭襲之日,降一等敘用”⑧。若有官員娶樂戶為妻,將會視為有辱門風。在這種嚴苛的法律規(guī)定下,樂戶們最終與其他階層隔離開來,使自己的職業(yè)世襲化,長時間無法擺脫這一身份的約束。
在政治地位上,樂戶主要是在入學和入仕上受到不公平待遇。樂戶們不能像普通平民那樣,通過入學應試,來實現(xiàn)自己的階層流動,只有高階層的人可轉化為樂戶,樂戶幾乎不能轉化為高階層。另外,參加考試就必須入學,但是,在地方上樂戶們是不被允許入學的,清朝社會將學校收取賤民為學生之事,視之為“學政弊端”,但凡入仕者,都必須保證自己身家清白。這反映出清政府對樂戶身份的嚴重打壓,可以說,禁止樂戶入學應試,對于樂戶來講,這是禁錮他們身份的一道枷鎖,牢牢將他們固定在自己的等級中。
清政府對于樂戶的限制是各方各面的,樂戶在服飾上也會受到嚴格的管控。在古代,服飾是一種禮法的象征,也展示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任何一種服飾的規(guī)定,都不可隨意僭越,否則將會治罪。生活中,樂戶們不允許穿著光鮮亮麗,清代法律明文規(guī)定:“奴仆及優(yōu)人皂隸,準用狐、貉、沙狐皮帽。樂戶準用本色黃鼠皮帽。涼帽用綠絹裹,綠絹綠邊”⑨。這樣的規(guī)定,對于樂戶來說,是一個身份的代表,這使得任何人都能通過服飾判斷出他們地位,這使社會形成一種歧視觀念,樂戶們但凡有一點逾越,將會被這個社會唾棄、譴責。
樂戶在清朝法律面前也無公平公正可言?!洞笄迓衫芬?guī)定:“凡奴奸良人婦女者,加凡奸罪一等。良人奸他人婢者,減凡奸一等”⑩。雖然這條法律中并未明確提及樂戶,但樂戶與奴婢身份地位相近,同樣受用于此,在法律面前,良人犯罪要比賤民懲罰量刑輕很多,相反,賤民犯罪時,甚至會輕而易舉賠上自己的性命。這便是清政府對于樂戶的態(tài)度。
從北魏樂籍制度建立到清朝雍正豁除賤籍,山西樂戶在法律層面上存在1400多年,無論他們出身樂籍還是被迫編入樂籍,這一群體都會受整個封建社會的歧視和壓迫,即便到了民國,這一群體的身影依舊散落于民間各地,默默為社會文化出一份微薄之力。
四、結語
由于山西在歷史上特殊地理位置的影響,樂戶們大量集中于山西,特別是明代,統(tǒng)治者將樂籍制度當作打擊政敵的工具,全國各地的罪犯紛紛押送到此,一時之間,清代山西樂戶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清初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管理樂戶,地方同中央一樣,也建立了州縣教坊,教坊中有專門管理樂戶的頭頭兒,即“科頭”,
科頭負責接收官府任務,召集地方樂戶。歷史上的樂戶地位卑微,清初山西樂戶也是如此,山西樂戶在婚姻上,不可與良人互通,在法律上,同樣罪責,平民比樂戶量刑重,在生活中,山西樂戶遭受著來自社會的鄙視,吃穿住行受到嚴格管理。雍正時期,皇帝憐憫這一賤民群體,豁除樂籍,樂戶們才在法律上得到了釋放。
注釋:
①(明)李維禎.山西通志·孝友[M].北京:中華書局,1990:9483.
②(五代)劉昫等撰.舊唐書·音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72.
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1.
④韓聲等.上黨儺文化于祭祀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574.
⑤(清)沈之奇.大清律輯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0.
⑥(清)昆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卷17)[M].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180.
⑦(清)沈之奇.大清律輯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81.
⑧(清)大清律例(卷10)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224.
⑨(清)托津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886.
⑩大清律例(卷10)[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