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杰 楊景鋒 譚穎穎
【摘 要】 文章通過4個案例病機、治法分析,闡述經(jīng)方治療脾胃病的辨證要點,認為經(jīng)方治療脾胃病辨證要點在少陽、太陰,治療關鍵是調節(jié)氣機,恢復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功能。
【關鍵詞】 經(jīng)方;脾胃病;《傷寒論》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1-0072-02
《傷寒論》是中醫(yī)之魂,《金匱要略》為方書之祖,醫(yī)圣張仲景所創(chuàng)立的經(jīng)方醫(yī)學代表了中國醫(yī)術之正宗。醫(y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兩部經(jīng)典所載之方劑,習稱為“經(jīng)方”。經(jīng)方具有組方嚴謹,配伍精當,療效顯著等特點[1],筆者從事《傷寒論》《金匱要略》教學、臨床工作多年,深刻認識到經(jīng)方在臨床中特別是在脾胃病治療中收效十分顯著?,F(xiàn)在舉例如下,供同道參考。
1 痞滿(少陽不和,太陰壅滯)
高某,女,60歲,退休工人,2012年10月8日就診。主訴胃脘痞悶不舒2周。2周前患者因親友去世憂傷后,出現(xiàn)胃脘痞滿,伴納差,口苦,腹脹,某醫(yī)院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藥,無明顯緩解。后在中醫(yī)專家門診服用“三仁湯”、“楂曲平胃散”,效果不顯著,求診于本人??滔掳Y狀同前,望診:面色稍晦暗,眼圈發(fā)黑,舌質淡紅,苔微滑舌面有瘀點。切診:脈象弦緩。腹診:心下按之輕度脹滿,自訴痞悶不舒。脅下按之輕度脹滿,腹部按之輕度脹滿。
中醫(yī)辨證:少陽氣機不利,太陰壅滯。治療宜和解少陽,健運太陰。方選平胃散合小柴胡湯加減:蒼術10g,厚樸15g,陳皮15g,生姜6g,黃芩12g,姜半夏12g,黨參12g,茯苓12g,枳殼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蘇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3劑水煎服。二診(2012年10月12日)服上藥后,上腹脹滿,納差明顯緩解,偶呃逆,咽喉干癢不舒,咽喉壁充血,脈弦緩。方藥調整如下:黃芪20g,桔梗15g,甘草10g,浙貝母12g,牛蒡子8g,連翹12g,赤芍15g,銀花10g,射干8g,蘇梗15g,焦白術20g,茯苓15g,昆布15g,枳殼8g,杏仁10g。上藥3劑,服后自覺咽部癥狀消失。
按語:此案痞滿為典型情志內傷所致,肝郁氣滯,肝膽不舒,所以重在調氣除脹。之前的醫(yī)師從楂曲平胃散論治無效,又從三仁湯加黃芩、黃連治療也無效。本人從太陰、少陽失和論治,選柴平湯治療而獲效。因為弦為肝之脈,憂思惱怒則傷肝脾,導致氣機不利。肝主疏泄,脾主運化,故肝脾同病。肝經(jīng)布胸脅,故見脅肋不舒;脾主大腹,故見腹部脹滿。其病治療以調氣為主,選小柴胡湯疏肝和胃理氣,加平胃散重在燥濕行氣,佐以枳殼、木香、佛手、蘇梗取疏肝行氣,消痞除滿之功。加竹茹、青蒿清利膽熱,治療口苦。柴平湯是經(jīng)方、時方合方,是治療脾胃病濕重于熱之良方[2]。
2 痞滿(脾虛飲停)
余某,男,34歲,2014年12月10日初診。素有“慢性胃炎”,近日因飲食不慎,復因勞累,病發(fā)。癥見胃脘痞悶如塞,心下按之脹滿,不思飲食,晨起口中黏膩,苔白膩。進食涼物后,嘔吐清水,脈沉細。
中醫(yī)辨證:脾虛飲停證,治以健脾化飲,溫中行氣。予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化裁:茯苓20g,桂枝10g,生白術40g,甘草6g,蒼術10g,姜半夏20g,陳皮20g,薏苡仁60g,干姜4g,大棗10g。3劑水煎服。二診(2014年12月14日):服后小便清長,脘痞消除,能食,晨起舌苔白厚,但黏膩消失。原方繼續(xù)服用3劑,鞏固療效。
按語: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皆治痰飲咳嗽、胸悶、眩暈、嘔吐之妙方,但是經(jīng)方貴在劑量和炮制。姜半夏優(yōu)于法半夏,生白術利水較強,又能暖胃進食。痞滿有脾虛痰濕,有肝郁氣滯,有寒熱錯雜,有熱結于胃,有飲食積滯,不可不辨。痰飲痞滿病如本案所見以口吐清水,口中黏膩,胃脘痞滿為主,嚴重者有胃脘冰冷,畏寒表現(xiàn),脈象以沉、弦、緊為主。治療遵《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大法。本案選苓桂術甘湯化飲健脾,加小半夏湯重在化飲止嘔,且半夏善于消痞除滿,是治療痞滿病之良藥。
3 痞滿(濕熱內蘊)
劉某,男,30歲。2015年01月29日初診。自訴胃脘脹滿伴疼痛,口苦,干嘔,口干一周,在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服用西藥后無明顯效果,遂轉中醫(yī)治療?;颊呱聿氖菪?,舌苔厚膩,口苦,大便粘滯不爽。
中醫(yī)辨證:肝胃不和,脾虛濕盛,方選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化裁:柴胡10g,黃芩15g,姜半夏20g,黨參20g,陳皮20g,枳殼15g,白蔻仁10g,薏苡仁30g,佛手20g,茯苓20g,炒白術30g,木香15g,竹茹15g。2劑4天水煎服,生姜3片引。二診(2015年2月2日)服用上藥2劑后,上述癥狀明顯緩解,囑繼續(xù)原方2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慢性胃炎活動期、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見上腹脹滿,疼痛不舒,口苦,呃逆等表現(xiàn)。筆者認為這類患者多有肝脾不和,脾虛濕盛的病機特點,多舌苔厚膩,口苦,疲乏懶言,脈沉緩,或沉弦,治療上要突出健脾除濕,常可以選白術、茯苓、半夏、生姜、薏苡仁等,其中半夏、白術為良藥;氣滯明顯者需要理氣消脹,常選木香、青皮、厚樸、佛手、枳殼、枳實等,其中佛手理氣止痛療效突出;濕濁壅盛者還要芳香化濕,常選紫蘇、藿香、白蔻仁、砂仁、白芷、草果等,其中砂仁化濕治胃痛效果最好,白蔻仁既能化濕也能通便[3]。
4 便秘(太陰虛寒)
患者羅某,男,46歲,2015年03月25日初診。自訴腹脹,便秘1周。腹脹滿,觸診臍周有脹氣感,大便2~3日一行,糞便初起干結,排出費力,其人身材魁梧,郁郁寡歡,失眠,納可,舌淡紅,中央黑潤而滑,兩脈沉弱。
中醫(yī)診斷:肝郁脾虛之便秘,治以補脾寬中,佐以溫陽化濕。選黃芪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黃芪30g,陳皮20g,茯苓20g,桂枝10g,生白術30g,木香15g, 杏仁15g碎,枳實15g,萊菔子15g,厚樸15g,檳榔10g,白芍18g,竹葉10g,連翹15g,芒硝20g。2劑4日水煎服。囑調暢情志,多食粗纖維飲食,適當增加運動。二診(2015年04月03日):患者母親代訴,患者服用上藥后,腹脹滿有所緩解,精神略有好轉,遂自行照上方取藥2次??滔麓蟊愠鲱^干結,皮膚癢、寐差,舌苔較前好轉,雙脈沉弱。仍從氣虛濕阻論治,苓桂術甘湯合三仁湯加減。茯苓20g,桂枝15g,生白術30g,甘草6g,白蔻仁15g(后下),薏苡仁40g,厚樸15g,半夏曲15g,蒼術10g,草果10g,黃芪30g,黨參15g,陳皮20g,枳實15g,火麻仁20g,冬瓜仁20g,瓜蔞仁15g,夜交藤30g。2劑4日水煎服。囑丹酚軟膏外用。后患者母親代訴,其服藥后舌苔逐漸正常,便秘明顯好轉,偶爾需要開塞露通便。
按語:氣虛便秘多見于高年之人或平素喜靜少動之人,脾主四肢,喜燥惡濕,在志為憂思。該患者壯年,但是因婚姻變故,郁郁寡歡,情緒焦慮,性情多疑,足不出戶,運動不足,所以氣機不暢,內生寒濕,舌苔黑潤而滑,但不喜飲,所以為虛寒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運動,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所以出頭偏干燥,排出費力,需要開塞露引導。治療上采用了益氣化濕通便,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還需要根據(jù)患者自身合理膳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調整情緒。苓桂術甘湯源自《傷寒雜病論》,是治療痰飲嘔吐、眩暈之良方,具有健脾化飲,溫陽利水之功,臨床上治療陽虛便秘,具有振奮脾陽,蠲除痰飲之功。方中白術治療便秘宜生用,量宜大,30~50g左右為宜。
5 小結
以上4個醫(yī)案雖然病機有所不同,但都與肝脾關系密切,病理性質與濕熱、氣滯有關,治療重點在少陽、太陰。病在少陽者,治療以和解少陽,疏肝行氣為主,佐以清利濕熱,常選小柴胡湯加減;病在太陰者,重在溫陽除濕,化飲消痞,常選平胃散、苓桂術甘湯加減。
參考文獻
[1]仝小林,周強,劉文科.經(jīng)方新用的思索[J].中醫(yī)雜志,2011,52(11):901-903.
[2]俞根初.通俗傷寒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7:56-56.
[3]屈杰,盧楊,徐春霞,等.三仁湯加減治療脾胃病的體會[J].山西中醫(yī),2012,28(1):56.
(收稿日期:20187-11-15 編輯: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