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你一定很向往阿爾卑斯山“白色的山峰”,被那激流之瀑、嶙峋之石、夢幻之云所牽引,尤其被那輕狂可愛的車夫所感染。隨著文字的汩汩流動,你的嘴角悄悄向上彎曲,甚至于要敞開笑懷。而這得歸功于馬克·吐溫幽默風(fēng)趣且華麗俊美的語言,更得益于作者積極樂觀、率真自信的個性和生活態(tài)度。
1.勃朗峰周圍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狀——都為淺棕色的光禿尖巖。有些頂端尖峭,并微微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纖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作者用語簡潔,比喻新穎、形象,將峰端尖峭比作美女的纖指,可見山峰之尖之細(xì),動態(tài)十足,給人以美好的想象。用“塔糖”比喻山峰,其形可感,隱約中竟有糖的甜味。這些都表現(xiàn)出作者登勃朗峰時心中的喜悅與美妙。
2.我們曾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但見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細(xì),宛如游絲蛛網(wǎng)一般。
這句話不僅富有詩的節(jié)奏、畫的色彩,更有歌舞的曼妙,同時運(yùn)用神奇的比喻和華麗的詞藻,一下子就將讀者帶入夢幻王國,突出勃朗峰云彩的美妙,表現(xiàn)出作者對山川自然的贊美之情,流露出一種積極、率真的生活態(tài)度。
3.乘坐在緩慢爬行的騾子背上和轔轔前進(jìn)的馬車?yán)锏哪心信怪擞诨鹄崩钡钠G陽之下,真是可憐可憫。
這句話中,那些騎騾乘車的游人,寧愿忍受著火辣辣的艷陽,也不愿享受避暑納涼的自由,難怪作者諷刺他們“可憐可憫”。雇馬車本意是為己所用,卻反被馬車牽絆,喪失了享受自然的愜意。兩相對比和些許調(diào)侃中,襯托出作者游山玩水時的愜意縱情,其樂觀豪放的生活態(tài)度可見一斑。
4.假如世上只有一個肥皂泡,其價值會是多少呢?
這一句感嘆很有味道,作者獨(dú)具匠心地將勃朗峰華麗的云彩比作陽光下破裂蔓延的肥皂泡,種種色澤變幻莫可名狀。如此至精至美且唯一之景,卻如同肥皂泡一樣轉(zhuǎn)瞬即逝,不由得,作者感嘆其價值之珍貴。肥皂泡只有瞬間的燦爛,卻將美好留在世間。所以這一問,含蓄又富有意蘊(yùn),是對云彩的盛贊,也在幽默中飽含了對人生的思考。
5.有時一兩個輪子著地,但大多數(shù)時候騰空而起。
這一句運(yùn)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車速之快,把一個醉駕狂奔的車夫形象烘托出來。不是車夫太狂妄,實(shí)則是他車技高超,對路況非常了解,所以表現(xiàn)出車夫自信、熱情、灑脫的個性。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車夫的欣賞,實(shí)則表現(xiàn)出作者和車夫有相似的個性和追求。
此外,文中還有很多句子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積極向上、樂觀自信、詼諧有趣的個性和人生情趣,值得我們反復(fù)琢磨和體會。
延伸練習(xí)
1.體會下面句子所表達(dá)出的作者的情感。
(1)我們可在樹林中避暑納涼,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錢坐車,就一定要使他們的旅行物有所值。
(2)有一處需經(jīng)隧道,穿山而過;俯瞰腳下峽谷,只見其間一股清流急湍,環(huán)顧四周,巖壁巉峻,丘崗蔥綠,美不勝收。
2.閱讀馬克·吐溫的故事,說說他具有怎樣的性格。
馬克·吐溫一次乘車外出,火車開得很慢,當(dāng)查票員過來查票時,馬克·吐溫遞給他一張票,查票員調(diào)侃道:“我還真沒看出您還是個孩子呢!”
馬克·吐溫回答:“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不是孩子了,但我買票上車時還是個孩子哩?!?/p>
3.閱讀下面和登山有關(guān)的古詩,說說帶給你什么啟示。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2)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