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斌 段曉梅
摘要: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洪澇災害頻發(fā)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不斷加深,城市人居環(huán)境要求不斷提高,集雨型綠地理念開始引起國內學者與政府的關注。參考國外雨水管理方法,結合國內雨水管理情況及海綿城市理論的發(fā)展,對山地公園建設中集雨型綠地應用的原則、措施等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以期為構建山地公園集雨體系提供幫助。
關鍵詞:集雨型綠地;集雨設施;山地公園
1集雨型綠地的形成與發(fā)展
1.1集雨型綠地的概念
集雨型綠地是指通過適宜的規(guī)劃設計,在一定降雨量條件下合理安排集雨型設施,消納雨水徑流的綠地。集雨型綠地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低影響開發(fā)理念的微觀體現(xiàn)。
1.2集雨型綠地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國外研究現(xiàn)狀?!白罴压芾泶胧庇擅绹钤缣岢?,強調通過如生態(tài)滯留池、生態(tài)溝渠、過濾設施、植被淺溝、雨水濕地等雨水設施就近處理雨水,減少雨水徑流量、控制徑流速度以及污染物;LID理念由美國馬里蘭州環(huán)境資源署首次提出,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現(xiàn)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技術,出現(xiàn)了收集利用雨水的雨水花園,被許多發(fā)達國家運用??沙掷m(xù)性排水系統(tǒng)起源于英國,強調通過建造水塘、濕地等集雨設施對水體進行凈化。水敏性城市設計起源于澳大利亞,常在公園綠地中利用滲透池、透水鋪裝等雨水滲透設施貯留雨水。
各國針對山地公園集雨型綠地的規(guī)劃設計研究暫無,有將以上理論用于公園綠地建設的案例,這些理論和實踐為山地公園構建集雨型綠地提供了戰(zhàn)略指導和技術支撐。
1.2.2國內研究現(xiàn)狀。在海綿城市背景下,集雨型綠地逐漸引起國內學者與政府的關注。羅金芳以株洲市為例,對綠地雨水滯留、滲透、凈化、蓄積的方法與途徑進行研究,認為集雨型綠地建設應從規(guī)劃層面進行把控。宋佳以萊州福祿山公園為例對山地公園雨水管進行研究,提出結合LID技術的集雨型山地公園的設計方法。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理念下,高兆提出山地城市雨洪管理技術框架體系,認為宏觀上要構建區(qū)域雨洪調控系統(tǒng),中觀上調整雨洪管理格局,微觀層面采取“滯留一傳輸一受納的措施”。
國內目前對集雨型綠地的研究與實踐總體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區(qū),山地公園集雨型綠地的建設尚少;規(guī)劃設計側重于具體工程技術措施,還未形成能全面指導集雨型綠地規(guī)劃設計實踐的理論和方法。
1.2.3研究展望。目前,山地城市公園綠地集雨功能嚴重缺失、綠地的低影響開發(fā)雨水體系不健全,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集雨型綠地在山地公園中的運用將越來越廣泛。
2山地公園中集雨型綠地的設計原則
2.1注重豎向設計
由于山地公園具備豐富的高差,因此設計集雨型綠地需要與環(huán)境相結合,充分考慮地形、坡度、坡向、高程、水流向、流量等一系列因素,豐富豎向設計,合理設計綠地與地面的豎向銜接,使雨水不對綠地與土壤造成沖刷。首先,地面與綠地應保持適宜坡度,有利于雨水緩慢流向綠地,不會造成沖刷。其次,為解決因山體坡度大不好收集雨水的問題,可根據(jù)地勢橫向開挖坡地蓄水溝,使雨水能夠分散流入綠地。最后,因地制宜將各類集雨設施如透水地面、植草溝、坡地蓄水溝、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池、濕塘與調節(jié)塘、雨水濕地等相結合布置,形成集雨與凈化體系,使其發(fā)揮最大的集雨與生態(tài)保護功能。
2.2注重植物選擇,關注植物淹水時間
淹水時間過長會造成植物長勢差甚至死亡,因此規(guī)劃設計時應重點考慮植物的種類選擇是否適宜,土壤滲透能力是否充足,綠地下沉高度及雨水口設置高度是否合理等問題。
(1)選擇植物時,在保留場地原生植被的基礎上,多選擇耐水濕的草本植物,適當選擇耐水濕的木本鄉(xiāng)土園林植物,為發(fā)揮植物的集雨功能與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園林景觀提供條件。(2)土壤滲透能力對于植物的淹水時間有較大影響,土壤滲透能力過差常造成植物淹水時間過長,故可以通過添加爐渣等措施來增強土壤的滲透能力,以保證植物良好的生長狀況。(3)因地制宜選擇綠地下沉深度。砂土地區(qū)滲透性較好,一般設計綠地的下沉深度為150~300mm,使得植物淹水時間小于24h。滲透性較差的黏土地區(qū),設計綠地的下沉深度應小于100mm,否貝0會對植物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4)合理設計雨水溢流口與綠地間的高差,有助于綠地集蓄的雨水較快下滲。
2.3注重景觀效果的打造
目前在山地公園中集雨型綠地的規(guī)劃設計不能有效地積蓄雨水,景觀效果也較差,因此在規(guī)劃設計中,在收集雨水與利用的同時,也應考慮景觀效果的營造,增加綠地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
首先,可以在山地公園中合理運用植草溝、雨水濕地、濕塘與調節(jié)塘等設施,發(fā)揮良好的集雨功能。其次,注意常綠與落葉相結合,草本與木本植物相結合,耐淹與耐旱植物相結合,形成豐富的植物配置,打造良好的植被景觀。再次,山地公園最終是要向公眾開放的,應強調游覽時的趣味性和觀賞性,遵循一定的藝術原則,并在規(guī)劃設計中融入當?shù)氐臍v史文化,在景觀中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最后,填挖結合,以臺地方式營造景觀,既能節(jié)約工程費用,也能打造獨特的綠地景觀。
3集雨型綠地在山地公園中的應用措施
3.1集雨型綠地在山地公園中的技術體系
山地公園中可充分運用集雨措施,將植草溝、透水地面、坡地蓄水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池、雨水濕地、濕塘、調節(jié)塘等集雨設施與地形有機結合,形成體系,使之兼?zhèn)溆晁占c景觀效果營造的功能(見圖1)。
3.2集雨技術的具體運用
結合山地公園中豐富的地形變化,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將集雨技術措施合理運用到規(guī)劃設計當中。
3.2.1植草溝。植草溝一般用于接納雨水,呈長條狀,截面呈倒拋物線形或倒梯形,主要用于處理場地或道路的地表徑流,既能起到徑流傳導、增加滲透及過濾水質的作用,還能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植草溝主要沿山地公園道路級向分段設置,每段內需設置溢流口,從而能夠在降雨量較大時雨水能夠通過溢流口排入下一級雨水設施。
3.2.2透水地面。選擇山地公園中園路、廣場等硬質鋪裝材料時,應盡可能選擇如透水地面的透水性材料,增加雨水的下滲。透水材料的運用,能有效緩解硬質鋪裝積水頻發(fā)的狀況。
3.2.3坡地蓄水溝。坡地蓄水溝可以起到雨水收集與滯污的功能。雨水降落至山體表面,經(jīng)過綠地與植物的阻礙,當流速降低后雨水中的污染物會隨之沉淀,雨水下滲于土壤,從而起到儲存與調節(jié)雨水的作用。
坡地蓄水溝適宜建于山地公園中坡度較陡的地段,可每隔一定高差建立蓄水溝使其平行,便于雨水收集。由于地形本身具備豐富的高度差,坡地蓄水溝的設計可以延續(xù)山體的匯水線走勢,從而形成豐富多樣的自然跌水景觀。
3.2.4下凹式綠地。在山地公園中,下凹式綠地常用于綠地高程低于地面的地塊,有利于地面的雨水匯入綠地,從而進行雨水的收集。
3.2.5生物滯留池。生物滯留池一般設于現(xiàn)狀地形高程較低處,種植耐水濕草本及木本植物。滯留池與植物根系的結合,對于雨水有較強的凈化吸附作用,凈化后的雨水下滲還可補充地下水。
3.2.6雨水濕地。雨水濕地一般設置于山地公園中地形低洼的匯水面處,使其能夠充分收集雨水徑流。濕地中的濾料及種植的植物均具備吸附與凈化的作用,因此雨水經(jīng)過雨水濕地的滲濾,能夠下滲補充地下水,也可通過滲管流入雨水罐,用于公園本身的生活用水與景觀用水。
3.2.7濕塘與調節(jié)塘。山地公園中,可根據(jù)其地形的現(xiàn)狀條件與土壤條件等,合理設置濕塘與調節(jié)塘。在降雨來臨之際調蓄凈化雨水,平時則作為景觀水體為人們提供親水空間。濕塘與調節(jié)塘的設置,削減了雨水徑流,也有效節(jié)約了水資源。
4結語
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水資源危機頻發(fā)、旱澇災害頻繁的嚴峻形勢下,為解決城市雨水問題,集雨型綠地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對于山地城市來說,山地公園的雨水管理對建設海綿城市具有積極的作用,集雨型綠地在山地公園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因此,在規(guī)劃設計中應多方位、多角度、多區(qū)域的合理運用集雨設施,才能讓山地公園成為真正的綠色海綿體,從而緩解城市洪澇災害頻發(fā)與水資源短缺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