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辛亥革命? ?四川? ?保路運動? ?民族危機? ?階級矛盾
辛亥革命,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學歷史教材必不可少的考點。四川在這場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鄒容、喻培倫、吳玉章… 成都血案、保路運動、榮縣獨立…? 一串串耳熟能詳?shù)拿?,一個個驚天動地的事件,把四川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辛亥革命的導火線源于四川保路運動,四川為辛亥革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辛亥革命,廣義是指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1辛亥年推翻清王朝;狹義則指1911年發(fā)生的“武昌起義”。這場影響巨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四川的貢獻最突出。1911年農(nóng)歷辛亥年,有兩次起義將名垂青史。黃花崗起義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四川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發(fā)生在四川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tǒng)一。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國門大開。一個獨立完整的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的一系列侵華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逐漸走向深淵。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竟相勾結(jié),導致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激化,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后,當西方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蓬勃展開時,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仍占主導地位;當民主、平等、人權(quán)的思想深入西方世界時,中國還處在君主專制的濃厚氛圍中。
滿清王朝為了挽救瀕臨滅亡的統(tǒng)治,先后推出了洋務(wù)運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但都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出路何在?先進的中國人在探索:農(nóng)民階級奮起抗爭、資產(chǎn)階級各派前仆后繼在求索。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嚴重受挫,維新變法運動行不通。中國又將何去何從?時代把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推到了前臺。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要順應(yīng)世界潮流,中國的唯一出路只有革命,不革命就會亡國滅種,不革命只有死路一條。革命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革命如箭在弦,勢在必“發(fā)”。
四川地處中國的內(nèi)陸腹地,“全蜀之大,地利之廣漠,物產(chǎn)之富饒,為外人之所垂涎,欲攫取者久矣!” ?!疤旄畤钡乃拇ㄎ锂a(chǎn)豐富,人口眾多,市場廣闊,是一塊肥缺,外國侵略勢力早有侵呑之意。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侵略者的魔爪已伸向四川。
《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重慶開埠通商。帝國主義列強在四川大量傾銷商品,進行資本輸出,紛紛在四川建廠,爭奪川江航運。這樣進一步擴大了對四川的侵略和爭奪,加強了對四川的經(jīng)濟控制。清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外國商品大量輸入,對四川城鎮(zhèn)手工業(yè)和農(nóng)村家庭手工業(yè)起了顯著的破壞作用,加速了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清政府為支付帝國主義巨額賠款大舉外債,各國加緊向內(nèi)陸擴大侵略權(quán)益?!疤旄畤毕萑霛M目瘡痍,哀鴻遍野的悲慘境地。加之地震、水旱災荒頻發(fā),還有饑餓和死亡的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四川人民行動起來反抗封建黑暗勢力的決心,各地起義不斷,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洋務(wù)運動、維新變法和清末“新政”一系列運動的推動下,廢八股、廢科舉和興學堂成為一股潮流。四川積極響應(yīng),設(shè)立學堂,派遣大批學生留日,極大地推動了四川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八拇ㄅ沙龉儋M、自費留日的學生最多的時候,達二三千人[1]”。吳玉章、鄒容、喻培倫等就是這一時期東渡日本求學中的佼佼者。
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四川的青年學子紛紛拋妻別子,抱著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軍事救國的愿望出外留學。然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現(xiàn)實黑暗的政治。他們別無選擇,革命、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鄒容就是他們的卓越代表,他撰寫的堪稱近代中國“人權(quán)宣言”的《革命軍》,振聾發(fā)聵,震撼了當時中國的思想界。他們學成回故鄉(xiāng)后,積極辦學辦報,大力宣傳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使閉塞的四川被一股新鮮的革命氣息完全包圍。這為后來四川的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和群眾基礎(chǔ)。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狅潮,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在中國搶奪鐵路修筑權(quán),筑路的危害甚大,鐵路修到哪里,帝國主義經(jīng)濟侵略和政治控制的勢力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竟相爭奪筑路權(quán)。1904年,由四川總督倡議成立的川漢鐵路公司成立。所謂的川漢鐵路,是指從成都到漢口的鐵路。此前中國鐵路大多由外國人把持修建。川漢鐵路公司明確規(guī)定,如非中國人之股,概不承認。這一舉動意味著川漢鐵路的所有權(quán)和經(jīng)營權(quán)全部歸民間。它是四川有史以來第一次憑借本省財力籌備修建的鐵路。這一行動明顯帶有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反侵略性質(zhì)。
當時的大好形勢,用吳玉章先生的話來說。那就是“全川六七千萬人民,不論貧富,對民辦鐵路都發(fā)生了經(jīng)濟上的聯(lián)系。[2]”這種情況下,誰要是做出對這條鐵路的任何不利之舉,都會招致全川人的堅決反對。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清政府的目的是以出賣鐵路權(quán)為擔保,向帝國主義各國借款,以解決極度困難的財政。而這種飲鴆止渴、竭澤而漁的方式只能火上澆油,加速其政權(quán)的滅亡?!拌F路國有”,這一消息傳到成都,全川嘩然,幾乎所有人都對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任。1911年6月川漢鐵路總公司在成都決定成立“保路同志會”,并派代表到北京請愿。清政府態(tài)度強硬,改派以血腥和暴力聞名的趙爾豐為總督控制四川。隨后,趙爾豐將保路同志會的首領(lǐng)張瀾等人逮捕,同時下令搜查川漢鐵路公司。
這一消息引起了巨大震動,成都人民奔走相告,到總督府請愿。20多個請愿者遭到屠殺。緊接著清兵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開槍掃射,整個成都陷入一片血雨腥風之中。這就是有名的“成都血案”?!俺啥佳浮钡南⒀杆賯鞯街苓叺貐^(qū),同盟會會員吳玉章等在榮縣發(fā)動起義,并做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舉動,他們宣布不承認清政府的合法地位,榮縣即日獨立。榮縣獨立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被稱為是“首義實天下先”。孫中山先生曾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的”。
榮縣的獨立及四川同志軍的紛紛起義,清政府派大批新軍從武昌入川鎮(zhèn)壓。這樣造成武昌空虛,武昌同盟會會員趁機發(fā)動起義,此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黑暗統(tǒng)治于1911年結(jié)束。這一年是辛亥年,被稱為“辛亥革命”。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的催化劑,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1911年是農(nóng)歷辛亥年,是清王朝的統(tǒng)治多事之秋的一年。當年3月發(fā)生的黃花崗起義,敲響了清王朝滅亡的喪鐘。四川的仁人志士沖鋒在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四川有喻培倫、饒國華、秦炳三位反清勇士,他們是四川人民的“驕傲”。中華民國剛成立,孫中山先生追封了幾位大將軍,四川占三位:有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炸彈大王——喻培倫,刺殺良弼的成都英雄——彭家珍。黃花崗起義反映了四川的個體英雄形象,那么保路運動則反映了吳玉章等為代表的四川群體英雄形象。
綜上所述,保路運動發(fā)生在四川給我們一個清晰的印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的沉淪是其根源;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空前激化是其主要原因;新式學堂的開辦,留日學生歸來大力宣傳西方思想,力主改革社會現(xiàn)狀是其重要原因;四川人民愛國愛家,反殘暴的傳統(tǒng)以及“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勇氣是其歷史原因;清政府推行賣國的“鐵路國有”政策是其直接原因。由此可知,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發(fā)生在四川不是偶然的,是各種因素促成的必然性。
一部辛亥革命的歷史:鄒容與《革命軍》,成都血案與保路運動,吳玉章與榮縣獨立,一串串震耳欲聾的名字,彪炳史冊的事件,無不與四川緊密相關(guān)。辛亥革命四川功不可沒,值得大書而特寫。它的光輝業(yè)績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長存。
參考文獻:
[1]鐘小敏.國共兩黨在四川的早期活動論述[J].中共黨史研究,2014,(07).
[2]吳玉章.辛亥革命[M].人民出版社,1961:60.
(作者簡介:唐先義,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學歷史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