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輝(土家族)
永定區(qū)謝家埡鄉(xiāng)高坪村——一個傳說充滿詩意、美麗而又古樸的土家原生態(tài)山寨。我們此行,除了進行“魅力鄉(xiāng)村”的考察,還有一個說來有點雷人的目的。聽說與朱元璋爭天下建立過大漢政權(quán)的大漢皇帝陳友諒有一支后裔就在高坪村,我們想求證真?zhèn)巍?/p>
我開著越野車在曲折的山道上浩浩蕩蕩蜿蜒前行。透過車窗向外望去,我不時看見一棵又一棵站立在山際的樹,在隆冬的涼風中漸漸脫去華美的葉子,蕭瑟的樹枝向明凈的天空伸展,似在頑強抗爭,又似在沉默守望,彰顯出幾許孤獨。我覺得這些樹很像傳說中大漢皇帝陳友諒遺落在此的一支后裔,他們像這些蒼涼的樹木一樣,在大山深處守望寧靜的歲月,自生自滅……
高坪村終于到了,兩岸絕壁高聳的青山環(huán)抱之間,有一塊曠闊的平地。難怪,高坪村的古地名是“平窩”,真好比是平地里的一個“安樂窩”。信步高坪村,山奇水秀,一條小溪靜靜流淌。溪里橫臥有一座仿古的石板橋,名叫“來福橋”。四周碧綠高大的樹木秀美挺拔,溪畔的青瓦木樓,曲曲折折的卵石護墻,依山面水,古樸壯觀。一群羊兒在溪邊時隱時現(xiàn),一座小亭子安臥溪邊,粗野簡陋,不事雕琢,以供人歇息、納涼、擺龍門陣。溪邊約200米處,已有幾百年歷史的永定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巍峨聳立在荒野。溪兩岸與地面坡度近90度的群山相對,與溪邊的古老建筑及仿古樓宇交相輝映,恰似一幅于天地之間徐徐展開的神奇秀麗的土家風俗畫卷,昭示著土家人自然自在的建筑理念。
蘊藏在這些石木交錯間的生存智慧,天然農(nóng)居,既震撼了我的感官,更引發(fā)了我萬千思索:此時此刻,我們不能不回顧一下這塊熱土上曾經(jīng)演繹的驚天故事。我們一路走來,已經(jīng)考察了四塊古碑。這些古碑上的記載就是鐵證,可以充分證明大漢陳友諒的二皇妃張氏婆婆當年在陳友諒鄱陽湖兵敗歸天后,在陳友諒心腹衛(wèi)將龔曾京父子率半百精銳護侍下,一路喬裝乞丐長途跋涉,越井岡山、經(jīng)瀏陽、穿長沙渡洞庭分溯沅,投武陵大山來到這里定居……我們發(fā)現(xiàn)的《十家廟記》碑文清晰記載:“壯哉!五岳崇昆藏龍臥虎納山川靈秀,三星拱照左桂右楠聚日月精華。戊戌仲夏,吾主戰(zhàn)朱敗北,失誤歸天……幸有曾京公率半百輕騎,攜陳公后裔,兵分建平,夜過津澧入安福。后東行辰郡之西北陲,意圖安居……”不僅如此,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陳友諒兒子陳必達的墓地及墓碑,上面也有清晰記載,和《十家碑》上的記載高度吻合。此外,在另一塊明朝六世祖志殷公墓(高坪村云凸崗西側(cè))碑刻有“一世祖必達父友諒母張氏”等清晰碑文。
在尋找古墓及墓碑的路途,我發(fā)現(xiàn)這里古老的吊腳樓、木板房極多,真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啊”!我想,千百年來,這些古樸建筑的功能在土家山寨絕不僅僅只為肉身擋風遮雨。在那些已然逝去的漫長歲月里,陳友諒后裔為避追殺求生存圖發(fā)展,終日與大自然奮力拼搏,在崇山峻嶺間跋涉,在陰冷濕滑中摔打。當他們在辛勤勞作之余,走進堂屋里喝一碗粗茶,在伙房里嘬一桿旱煙,泯一口苞谷燒,在釅釅的茶香中,在白色的煙霧里,在微醺的酒意內(nèi),講起諒公一生創(chuàng)造烽火的歷史,與朱元璋決戰(zhàn)鄱陽湖的英雄壯舉等先輩們無數(shù)的英雄傳奇,唱起蘊含著祖祖輩輩無數(shù)心事的山歌,跳起世代相傳祭祀祖先的擺手舞,生活的嚴苛感便會消弭得無影無蹤,此時的高坪村便成了土家人盡情抒懷,調(diào)節(jié)心緒的精神家園。
建筑是后人與前人對話方式中最直接的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運用于生活,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建筑和諧融入自然中。千百年來,這群陳友諒后裔于千難萬險中建造的古建筑以她質(zhì)樸優(yōu)雅的姿態(tài)和諧地融入高坪村秀美的山水里,以她豐富的功能融入土家人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生活、代代相傳的基因里,漫漫時光悠然逝去,而土家人骨子里的精魂依然隱秘地藏在古建筑的每一個榫頭里。漫步于高坪村,感覺空氣中四處彌漫著清新的氣息,我仿佛聽到時空中傳來遠古時木板的吱呀聲、大明追兵的吶喊聲、原野上的人群喧鬧聲……由遠及近,又由近漸遠,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靜謐。于是頓悟:美是歷經(jīng)歲月風雨后的永恒。
漫步高坪村,我想,這里應(yīng)該是牛郎居住的地方,也明白了織女為何厭倦深宮,不顧一切地下了凡,她定是想感覺這生機勃勃的人間春秋、活色生香的俗世恩愛,真真實實地活一場,轟轟烈烈地愛一生!高坪村眾多的陳氏土家兒女不僅是陳友諒的后裔,更應(yīng)是牛郎與織女的后人,他們用汗水和愛情編織出這人間最美的風景……
晚飯后,告別高坪村的時刻已然來臨,而我的心已被這一溪碧水洗滌得干干凈凈,被這里大漢陳友諒后裔們桃花源般的人生境界浸潤得激情淋漓,孤獨感早已了無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