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文化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宣布退休,繼任者為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相比于網紅“故宮看門人”單院長,這位自稱為“山里人”的王旭東似乎并不為公眾所熟知。但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中,單霽翔與王旭東兩人一東一西,同時把故宮和敦煌打造成國內頂尖的兩個文博IP。
20世紀90年代,敦煌莫高窟遠不如今天這樣熱門,當時的它環(huán)境惡劣,文物殘破,還是一個急需“搶救性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而1991年王旭東剛到莫高窟的時候,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在窟區(qū)掃沙子。當時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不僅要面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還深受專業(yè)性人才不足等問題的困擾。王旭東至今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次敦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美國的一位學者曾說,“莫高窟文物保護現(xiàn)在是由我們來做,但也希望你們參與進來,遲早是要交給你們自己做的”。
自此之后,王旭東一步一個腳印,用半年時間將492個有彩塑的洞窟挨個走了一遭。值得一提的是,故宮原院長單霽翔也曾在上任初期耗費五個月走遍了故宮的9371間古建筑,在面對歷史留下的寶藏時,兩人大抵抱有同樣的好奇心與責任感。
從1991年從事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以來,王旭東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三十余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的勘察設計和現(xiàn)場施工,承擔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達的文物保護重點研究項目二十多項。在敦煌,王旭東一待就是近三十年。至于是什么使他堅持下來,在一次采訪中,王旭東解釋道,“我在這里26年,26年跟一千年相比,算什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會給我們一種精神的力量和慰藉”。
隨著公眾關注度的提高和文物情況的改善,敦煌莫高窟逐漸成了國內旅游勝地。早在1990年前后,敦煌莫高窟每年的參觀人次不過萬人,可到了2015年,敦煌每年參觀人次已經突破100萬。但與此同時,如何平衡古遺址保護與旅游開放之間的矛盾,成了王旭東的一大“心事”。為確保文物及游客安全,敦煌研究院2014年開始實施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以網絡預約為基礎、分時段參觀為措施、數字展示組合實地參觀為內容。這極大地緩解了這處古老洞窟的“壓力”,也讓游客參觀體驗更為“精致”。
隨著數字技術趨于成熟,王旭東提出在網絡上“數字重建”莫高窟的想法,力爭讓莫高窟“青春永駐”,并且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這些寶貴的藝術財富獲得新的生命。目前,在總計500多個敦煌石窟中,已有至少180個洞窟實現(xiàn)數字化,占整個規(guī)模的近三分之一。至少有30個洞窟的中英文版數字資源都已上線,實現(xiàn)全球共享。其中的高清圖像,甚至比到洞窟現(xiàn)場借著手電筒光看得還要真切。與此同時,故宮的“數字化轉型”正在穩(wěn)步推進中,而王旭東在“數字重建”莫高窟過程中積累下的經驗,或許會加速推動故宮的數字化發(fā)展。
實際上,王旭東與已經從故宮博物院退休的單霽翔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不僅都是工科博士出身,更是經驗豐富的博物館專家,但不同的是,作為單霽翔的繼任者,王旭東的起點更高,面臨的挑戰(zhàn)也更加嚴峻,而他的舉措與故宮的變化也必將受到社會與公眾的持續(xù)關注。(因版面原因本文乃節(jié)選)
(摘自微信公眾號“姜鵬歷史沙龍”)
【適用話題】責任感;堅守崗位;數字化發(fā)展
鏈接:單霽翔如何面對領導視察
故宮收藏了各種奇珍異寶,比如巨大的印章,大到一個人都抬不動。據說,這是乾隆皇帝在自己85歲退位時用和田玉刻的。但是,因為太大,搬運不方便,所以很少示人,連院長自己都沒見過。有一天,領導來故宮視察,工作人員把這方印搬出來了。院長很好奇,怎么把這方印拿出來了?工作人員說:這方印印殼壞了,你跟領導匯報一下吧。于是,館長就如實匯報了一下:因為地下庫房是80年代建造的,只能設定一個溫度和濕度,因此為了保護那些嬌貴的字畫,就先委屈其他類型的文物了,這印章就是其中之一。領導一下子就讀出了院長的言外之意:“那改善這個保管條件需要多少錢?。俊痹洪L脫口而出“4個億”。鑒于文物眾多,領導很快批準了。后來單霽翔總結如何面對領導視察:“越是重要的領導,越要給他看最不好的地方,這樣,領導的責任心油然而生,就會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