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玫
文學畫面,顧名思義是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也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讓讀者感受到的圖畫或者是場面,它可以是美麗的、傷感的,也可以是雄壯的、開闊的,等等。而生活場景則是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是真實的,有的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觸手可及。但是這兩個概念不是相對的,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我們都知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學作品雖然有夸張有變形,但是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是反映生活的,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也才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現(xiàn)實。
一、問題的成因
當然萬事皆有因,之所以出現(xiàn)不能從文學畫面走向生活場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生活。為什么這么說呢?從前面所說我們知道,好的文學作品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并且反映生活。要想深入地了解作品、讀懂作品,就必須了解生活、懂得生活。知道在某一條件下人的情感有怎樣的特殊性;某種畫面的出現(xiàn)能給人傳遞出哪些特定的東西和內容。反過來就像我們在寫作時常說的:沒有生活就寫不出好的作品。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在寫作之前都會去體驗生活??墒乾F(xiàn)在的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生活是怎樣的呢?
首先,生活枯燥,兩點一線,根本沒有時間體驗生活。城區(qū)的孩子自不必說,就連農村的孩子又有幾個真正下地干活呢?說一件事,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我課堂上親身經歷的。一次我說到雷抒雁的《麥天》,隨口問了一句:“說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季節(jié)的事情,都知道吧?”結果一個孩子卻說“秋天”。我問:“為什么呢?”大家都想不到他竟然給出這樣的回答,說:“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边@足以說明這些孩子與勞動完全脫節(jié),你讓他怎么理解相關的內容呢?
其次,沒有時間真正地讀書。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做題,讀的書也就是課本上的一些課文,還不能一一遍讀。嚴格意義上說也根本不能算做真讀書。即便是在假期有了一些相對自由的時間,也被手機、電腦游戲或聊天占去了。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
既然文學畫面和生活場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就必須有生活。當然,獲得這方面的知識有多種途徑,個人認為有下面幾種途徑。
1.多體驗生活、多實踐
獲得真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行萬里路”。通過自己親眼看、親耳聽獲得最直接的東西,這是最寶貴的生活實踐,這時候的感受也才是記憶最深刻的。只有你經歷了,在讀到相關的內容時,記憶中的東西就會被調動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如,如果我們大家真正參加了勞動,真正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在讀到有關勞動艱辛的畫面時就能理解,個中的滋味才能真正體味,否則“艱辛”也就是兩個字而已。
當然,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孩子視野開闊的重要性,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多經歷,這是好現(xiàn)象,加上現(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假期的時候,只要有條件的家長都會帶孩子去旅游;這也是增加生活實踐的有效途徑,是真正的“行萬里路”。試想,我們的學生在書本上讀黃山的奇秀、江河的壯闊、高山的巍峨、沙漠的開闊,只是知道了它們的特點而已,心里可能沒有任何的波瀾,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好,更不會理解作者寫這些內容時內心的激動和驕傲。相反,如果孩子們真正面對波濤滾滾的長江,壯闊之感必會油然而生;面對一望無際的沙漠,自會有一種蒼涼之感;站在泰山腳下,就能切實感受到高山的巍峨。
我的一個學生曾經對我說,當他到北京旅游,真正在天安門看升旗的時候,激動得一下子哭了,這是在課本上讀再多的升旗所沒有的感受。大家想,如果文本中再出現(xiàn)相關的內容,這個學生的理解自然就深切得多。
2.多讀書、多積累知識
“行萬里路”固然重要,但是有時候條件不允許,不能出去多實踐,又或者即便走很多路也不一定獲得想要的東西。比如,要了解古代的東西,但是我們不能穿越回到過去,距離現(xiàn)代有一定時間的事情,或者一些外國的東西我們不可能親自去看,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讀萬卷書”。通過廣泛的讀書,我們會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歷史背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人物性格特征、文化特點、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等。特別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畫面,講述的故事,如果了解了一定的背景,就很容易理解內容。
比如說,我們讀馮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講述的是文革時期的一對特殊夫妻的故事,文章的主人公當然是這一對在當時被人們看做極不正常的夫妻,但是文章中以裁縫老婆為首的一類人也是不能忽視的,他們有著極強的干涉別人生活的欲望,心懷叵測,去捏造所謂的事實,上演一出出的鬧劇?,F(xiàn)在看來,我們簡直無法理解他們的做法,但是不要忘了,這樣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在中國,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個時代使得他們對別人的干涉欲望合法化,能力和興趣也得到發(fā)揮。你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類的做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時代悲劇。
3.多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和假設
我們即便能“行萬里路”,也有到不了的地方;“讀萬卷書”也有不能知道的情況。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怎么辦呢?那就需要我們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和假設。為了便于理解,我舉個例子:張虎生的《草根畫家》,有一部分是描寫虹先生作畫的,文章是這樣的:
“……初見虹先生作畫,是在南藝后山坡的香樟樹下??纯涂偸且种撇蛔∨d奮,……虹先生卻入了禪定,唯見一支畫筆,游走在一柄闊不盈尺的宮扇上,細細沙沙,旁若無人。虹先生的筆端,蘸上了一點點的紅,非燈籠的艷,也非辣椒的火,而是紅里暈著些微藤黃,似有似無,有點日出時那份輝煌。朱砂啊!有人低聲道。話音剛落,老干虬枝,嫩蕊點點,一枝雪里紅梅,亭亭玉立,于空渺的潔白處,盎然地妙曼地生長出來。自然又是一陣驚呼。有數(shù)人同時請教:此畫可賣?虹先生沒搭話,持著扇柄,反反復復地揣摩,這才落款、鈐印,印不大,僅一個字:虹。“舒服了!”畫家自言自語道。
對于“舒服了”所體現(xiàn)的虹先生的精神狀態(tài)應該怎樣理解呢?很顯然我們不是畫家,不能親身體驗,我們只能設身處地地假設自己是一名畫家,完成了一幅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這時我們是怎樣的狀態(tài),虹先生就應該是怎樣的狀態(tài)。很顯然,此時的“自己”應該是開心、愉悅的,那么虹先生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開心、愉悅”。這樣就很好地將文學中的東西轉化成了生活中的場景。對文學作品中的內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在理解文學作品時這種做法其實非常多。
總之,要想更好、更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就要學會把文學畫面轉化成生活中的場景。多實踐,多讀書,多設身處地地聯(lián)想。只要做到了,在理解文學作品方面一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第二中學(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