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谶@一點,小學習作教學應該生活化,讓生活“有聲”,使習作“有色”。
活動“有聲”,敘述 “有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要從生活實際中尋找作文的切入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就是激發(fā)學生說寫欲望的契機。如學生都喜歡天文科普進校園活動,我便抓住這一契機,對學生說:“同學們,又到了你們最喜歡的天文科普進校園活動時間了,據說這次的內容很精彩,可惜老師要打印一份材料不能去參加,那就麻煩同學們認真看,回頭給我講,好不好?”學生個個興趣高漲,一副保證完成任務、躍躍欲試的架勢。記得那次是講星座知識,匯報的學生說:“神奇的宇宙,美麗的星空,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美麗的星空,神奇的星座,將我?guī)нM無限的遐想之中?!边€有的說:“老師你知道天鵝座嗎?很美麗的,就像我們美麗的哈爾濱,哈爾濱不就被譽為天鵝項下的明珠嗎!”“星空是美麗的,有趣的,更是神奇的?!薄懊款w星一閃一閃地,在訴說奇妙的故事?!泵钫Z連珠,讓人激動不已。可見活動 “有聲”,敘述自然就 “有色”了。
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有關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記錄見聞和感受,會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必然會寫出“有聲有色”的作文。
場景 “有聲”,表達 “有色”
生活的場景發(fā)生變化時,同樣是引導學生“有聲有色”表達的契機。季節(jié)交替,校園周圍景物的變化,是訓練學生說寫的好素材。比如:2017年3月份,少見的一場大雪過后,早晨到校后我便領學生到校園里去觀察,楊樹上、松樹上、花壇里……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學生平日積累的好詞都脫口而出:亮晶晶的銀條、沉甸甸的銀球、粉妝玉砌、銀裝素裹等。我繼續(xù)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說得更加生動形象。看到校園內小松樹整個被雪覆蓋上了,小旭說:“校園內松樹讓雪這么一武裝,一閃一閃的像個大銀球。”另一個受到啟發(fā)立刻接上一句:“楊樹被雪那么一美容,像一簇簇美麗的大珊瑚!”還有學生說:“學校甬路旁的一個個大銀球,一閃一閃的,真想抱一個回家?!边@些生動的句子充滿了童趣,從學生口中娓娓道來,真是讓人興奮不已。然后我又引導學生由景到人,讓學生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參加掃雪勞動。學生在作文中寫到:“我們在雪地里互相追逐、嬉戲,真正感受到了雪趣。”還有的寫:“校長的眉毛、頭發(fā)上都是銀白的霜,像圣誕老人從天而降?!边@就是生活帶給學生的寫作樂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是學生不會寫,而是學生沒有內容可寫。寫作的素材源于生活,只要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寫作素材,再加以恰當的引導,學生定會思如泉涌,寫出佳作。
活用教材 “有聲”,貼近生活 “有色”
語文教材中個別內容學生無法完成,我們就應該結合實際改編教材。以前我們是教教材,現在是用教材教,要不拘泥于教材,適當地改編教材。這里舉一個例子,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要求以“奇石”為題寫一篇習作。農村的學生見到“奇石”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當時恰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修鄉(xiāng)間小路,一車車鋪路用的石頭就卸在了學校旁邊的村政府院里,學生對這種鋪路石太熟悉了。我?guī)ьI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石頭的形與色;用耳朵聽石頭放在攪石機里發(fā)出的聲音;用雙腳走在已經用石頭鋪完的一段路上;用頭腦去聯想當各種車輛從路上壓過;用心去感受鋪路石的“奉獻精神”,每個過程都用真情去訴說。最后學生寫出的作文“有聲有色有靈魂”。小韜在作文中寫到:“別看鋪路石其貌不揚,但作用可大了,蓋房、建橋、修路都離不了它?!毙P說:“村政府院里拉來了很多石頭,我太熟悉了,有時我是踢著一個小石子回家的。以前我沒有覺得它有什么不同,但現在我對它可就刮目相看了?!毙⌒竦恼Z句更精彩:“當它們被放在攪石機里的時候,雖然被攪得粉身碎骨但依然唱著歡樂的歌;當它被人們踩在腳下的時候卻不發(fā)出一絲聲響;當汽車從它身上壓過的時候它依然毫無怨言。有了它,我們的鄉(xiāng)間小路晴天不再塵土飛揚,雨天不再泥濘不堪。”這樣源于生活的習作,留下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記,生命的律動。
在生活中,永遠會有新奇的事物使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閃現。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點滴靈感,適時指導,從學生切身的生活中來,到繽紛的生活中去,讓生活 “有聲”,使習作 “有色”。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太平鎮(zhèn)太平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