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 要:在新軍事革命的推動下,現代化戰(zhàn)爭對裝備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裝備保障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戰(zhàn)爭的需求,因此裝備保障信息化是裝備保障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從裝備保障信息化的概念、內容、目標,建設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研究
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武器裝備類別、質量、性能出現了質的飛躍,戰(zhàn)爭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即:機械化戰(zhàn)爭轉變?yōu)樾畔⒒瘧?zhàn)爭,戰(zhàn)爭形態(tài)的變化使得裝備保障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信息化戰(zhàn)爭對裝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適應信息化戰(zhàn)爭的需要,使裝備保障同步達到信息化?,F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裝備保障信息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我軍正處于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的關鍵階段,面臨各種挑戰(zhàn),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轉變觀念,制定和貫徹切實可行的對策,加速裝備保障信息化的建設進程,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化跨越式發(fā)展。
1.裝備保障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裝備保障信息化就是指在裝備保障領域,以現代高科技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創(chuàng)新裝備保障手段,不斷提高裝備保障的信息化及智能化水平,從而實現精確高效、靈活機動的保障效果,適應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對裝備保障的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講,裝備保障的現代化就是在傳統裝備保障的基礎上實現裝備保障的信息化。它即涉及平時對裝備的“管、修、供、訓、儲”及理論研究,還包括戰(zhàn)時精確高效、靈活機動的實時保障。裝備保障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精確化保障: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手段,在籌劃、建設和運用裝備保障力量過程中做到足夠精確、實時,為部隊作戰(zhàn)提供準確數量和高質量的物質技術保障,從而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保障資源。智能化保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相應的裝備保障智能系統。對保障力量和保障物資的需求進行預測,進一步提高裝備保障科學決策水平。經濟性保障:經濟性保障主要是從保障中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等因素方面進行考慮的,就是如何最大化的節(jié)約保障成本。比如在裝備維修過程中,可以采取遠程維修技術,通過網絡設備實時與后方維修中心保持聯系,獲取裝備的各種相關資料信息,或者可通過視頻、語音在專家的指導下對損壞的裝備進行檢測維修。這樣,損壞的裝備就不必返回后方進行維修,也不需要派技術人員到實地維修,如此一來,不僅節(jié)省了昂貴的維修費用,而且也保證了作戰(zhàn)任務的完成。
2.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通常來講,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裝備保障管理信息化、裝備保障技術信息化、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
2.1裝備保障管理信息化
裝備保障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裝備管理的自動化,為提高裝備的戰(zhàn)斗力提供一定的信息化保障。目前,在裝備保障管理中應用較為普遍的就是裝備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主要是提供一個數字化平臺,可對裝備的發(fā)放、存儲、出入庫管理、調撥、性能等方面的數據進行實時查詢、添加、修改、維護等,并迅速生成各種統計報表,從而達到對庫存武器裝備電子信息化管理。同時實現維修保障信息的實時、準確管理,使保障人員便于掌握和控制裝備的狀況,依據各種不同狀況來制定和管理裝備更新與維修計劃,從而提高維修工作的效率和裝備的戰(zhàn)備完好性。在實際應用中,要依據部隊裝備體質編制原則,不同層級根據本級配備的裝備進行裝備數據采集,主要包括裝備的名稱、數量、型號、特征、參數、性能、使用情況等,數據采集一定要詳細準確,系統開發(fā)上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系統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從而實現對裝備的一種動態(tài)管理過程。
2.2裝備保障技術信息化
裝備保障技術信息化是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的集中體現。裝備保障技術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裝備保障技術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裝備的在作戰(zhàn)中的實時搶修能力。裝備保障技術信息化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及通信設施、保障系統等方面所需的硬件、軟件及各種技術保障人員。要做好保障技術信息化,就要結合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中的特點,廣泛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建設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統。技術保障人員要能夠熟練操作和應用,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和故障維護。
2.3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
裝備保障指揮是整個保障過程實施全局指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化保障系統把整個作戰(zhàn)空間的技術保障力量、保障任務、裝備保障物資聯為一體,通過對整個保障行動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及指導實現快速化、精確化保障。通過構建裝備保障指揮信息化平臺,對各類保障信息進行處理,輔助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快速而正確地指揮決策,使裝備保障部隊和各種保障設施發(fā)揮好最大作用。在戰(zhàn)時能夠快速獲取作戰(zhàn)部隊對裝備保障提出的申請,及時對作戰(zhàn)部隊提供保障。
2.4 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
裝備物資保障信息化是在現代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模擬技術來實現快速、準確、及時的物資保障供應。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可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各種保障物資的信息數據庫,對各類保障物資的生產、運輸、儲存、分發(fā)等情況實現全程監(jiān)控和跟蹤,從而能夠面對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對裝備保障的各種需求,在空前廣闊的戰(zhàn)場上對數千種、數千萬噸物資進行科學的調配與補充,達到全方位多任務的保障效果。
3.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滿足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要求,實現信息化裝備保障。即以充分發(fā)揮信息優(yōu)勢在裝備保障領域的作用為主線,憑借和依靠信息技術完成對傳統裝備保障結構模式向信息化保障模式的轉變,實現從戰(zhàn)略到戰(zhàn)術上全軍“無縫銜接”的裝備保障模式。通過信息技術使保障集約化、社會化、遠程化、智能化。要著眼于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發(fā)展趨勢,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保障力量的整體效能。
4.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裝備保障信息化是信息化戰(zhàn)爭對裝備保障提出的重大挑戰(zhàn),它要求我軍保障人員特別是裝備保障指揮人員,必須擯棄“機械化裝備保障思維”模式,樹立“信息化裝備保障思維”觀念,把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納入到我軍信息化建設的范疇。在制定裝備保障發(fā)展規(guī)劃時堅持以系統化思想為指導,實現裝備保障指揮自動化系統與軍事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協調發(fā)展,實現技術保障裝備與主戰(zhàn)裝備的協調發(fā)展,實現裝備保障物資可視化和零備件的科學決策與管理。同時加大裝備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承擔起未來信息化戰(zhàn)爭中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的重任。人才隊伍建設應堅持“寧可讓人才等裝備,也不能讓裝備等人才”的原則,用跨越式的思路培養(yǎng)人才,用超前的知識造就人才,用有效的機制保留人才,形成一支擁有高新技術、能夠駕馭高新裝備、善于組織指揮和管理的復合型保障人才隊伍。
5 結束語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戰(zhàn)爭的鐵律。未來要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zhàn)爭,做好與戰(zhàn)爭相適應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裝備保信息化建設是我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我軍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因此我們在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方面要不斷研究,加緊建設步伐,在實現我軍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實現裝備保障的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曉康,賈紅麗,趙蘇. 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7.02-10
[2] 楊學強,黃俊等.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概論[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1
[3] 張磊,欒超,宋振寶.裝備保障信息化建設研究[J].青年科學,2013-11
[4] 張振忠,袁筱剛.裝備保障信息化研究初探[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04-23
[5] 賀波,劉曉東.論保障裝備體系發(fā)展的趨勢與建設思路[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