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峰
【摘要】山西的文化稱之為晉文化,聲樂與晉文化的最直接結(jié)合無異于和演唱藝術(shù)的結(jié)合,能用聲樂表達的就是晉文化中的民間歌曲,或是戲曲,再或是說唱音樂,其中,民間歌曲較戲曲和說唱而言在聲樂教學中更具實踐性。在聲樂教學中,老師糾正字音是以普通話語音為標準的,便于更好地為演唱打基礎。山西民歌是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瑰寶,只有用當?shù)胤窖匀ピ忈?,表情達意才更準確,聽上去才更正宗更有味道。山西有11個地級市,120個縣、市、區(qū),挖掘各地語言的發(fā)音特點讓學生運用山西各地方言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成為教學研究的重點。
【關(guān)鍵詞】山西民歌;方言特點;方言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聲樂藝術(shù)的風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構(gòu)成的,比如國家、民族、地區(qū)、風俗習慣、歌曲體裁等都是使風格產(chǎn)生變化的因素,然而就聲樂表演本身而言,語言的不同更能體現(xiàn)出風格的不同。以民歌為例,南方的民歌細膩委婉、曲調(diào)柔美;北方的民歌粗獷奔放、剛勁有力;高原的民歌高亢嘹亮、跳動性大;平原的民歌舒緩寬廣、曲調(diào)悠長,這些風格特點的形成,除了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的差異外,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在方言的發(fā)音特點和說話腔調(diào)上。歌曲的風格是在詞曲的結(jié)合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語言是表現(xiàn)獨特風格的關(guān)鍵所在。作為應用型高校的聲樂教育者,要考慮培養(yǎng)能服務于地方經(jīng)濟的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嘗試根據(jù)學生各自的聲音條件使其掌握多種民族風格的作品演唱,尤其是本土的民歌作品(山西民歌)。
下面以山西地方語言和民歌結(jié)合為例,闡述語言與歌曲的融合。
一、較準確地掌握語言特點
語言,由于地域性差異它的發(fā)音是特別復雜的,語言表述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各地都有獨特的方言,在此只研究各類方言基礎共性。
(一)晉中方言特點
晉中地區(qū)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在詞匯方面與普通話比較相似,但在聲韻調(diào)及詞匯構(gòu)成上是有獨特風格的。晉中地區(qū)人在說話習慣上有四個特點。
1.詞匯的重疊(愛用疊詞)
晉中方言的重疊現(xiàn)象非常常見,是該方言中很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不僅數(shù)量多,其形式也很豐富。晉中方言詞匯在語素和音節(jié)上都有重疊,比如,冰糖蛋蛋、西瓜瓣瓣、耍笑耍笑、個轉(zhuǎn)個轉(zhuǎn);不來來、光溜溜等。這些重疊現(xiàn)象是語言生動的一種表現(xiàn)。它使晉中方言顯現(xiàn)出鮮明活潑的特性,不僅帶有晉中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情趣,同時也使其表義更加生動形象。
2.方言感特別強的詞(普通話語音沒有的語言)
晉中方言中有很多語言是普通話語音沒法解釋很清楚的,也是常用文字沒法書寫得很準確的一些詞語,這些詞是晉中方言中特有的。有以下幾種。放在要表達的實際意思前面的襯詞:“圪、忽、日、卜”等。如圪揪(蹲下)、忽繞(繞來繞去)、日搗(哄騙)、卜烙(亂動);放在要表達的實際意思中間的襯詞:“圪、忽、濫、不”等。如毛圪親(特別可愛)、虛忽塌(空的,沒心兒)、沒油濫水(不靠譜)等;放在要表達的實際意思后面的襯詞:“來來、處處、打蛋、馬趴、五濫、性眼、處眼”等。如不來來(來回搖晃,擺來擺去)、木不處處(感覺某部位麻木,也形容人性格木訥)、日臟五濫(臟的厲害)等。
3.分音詞(普通話語音中沒有的雙字組合)
普通話語音中的陰平和陽平在晉中方言中讀去聲,去聲讀陽平。如:
A:卜浪(棒)圪楞(?。┎穪恚▉砘負u擺);B:撥攔倒(拌倒)圪梁(崗)骨攏(滾)地留(提)。
4.特殊意義的實詞(同一事物的多種表達)
如:太陽——日頭、日婆、日頭爺、陽婆婆;溜達——游萬、圪溜、轉(zhuǎn)悠;一起——塊兒、一搭兒、一伐子。
此外,晉中方言還有許多聲韻調(diào)發(fā)生變化的詞,無法用普通話的文字表達和書寫的語言來準確詮釋,其中多表現(xiàn)在聲韻調(diào)均、韻母和聲調(diào)、聲母和聲調(diào)發(fā)生變化等,在民歌中的體現(xiàn)也非常明顯。
(二)晉南方言特點
1.聲母變化
sh變f。普通話中的“sh”在晉南方言中大多讀為“f”,所以“水”在晉南方言中讀為fu;書、樹同樣讀fu;z變s:“早”讀“搔”。
2.韻母變化
u變ou、uo,翼城方言中,u同d、t、n、l相拼時,一律變成ou,而同g、h、ch、r相拼時則變成uo,所以在翼城方言里“毒”與“豆”同音,讀成tou;“出”與“戳”同音,都讀cuo。ei讀i:晉南大部分地區(qū)沒有ei韻母,如“美”讀“米”,“飛”讀fi;ang變ing音,如太陽(ying)、一樣(ying);ang變eng音,如當(deng)然、商(sheng)人;un變ui音,如滾(gui)吞(tui)等。
3.聲韻變化
zhang讀chu:翼城話中的“搟杖”與“搟出”
(三)晉北方言特點
晉北方言和晉中晉南相比較變化更多一些,聲韻調(diào)變化比較大,比如:
聲韻調(diào)變化:t變q:“天”讀“qie”,“前”仍讀“qie”。
聲、調(diào)變化:sh變s:“啥”讀“sa”,讀去聲。
韻、調(diào)變化:ai變ei:“太”讀“tei”,“快”讀“kuei”,“壞”讀“huei”,讀陽平;an變ie:“眼”讀“ye”,讀去聲;uan變yue:“遠”讀“yue”,讀去聲。個性方言:“給”說“ge? ne”;“丟下、扔下”說“爾開”等。
二、運用方言特點來演唱山西民歌
(一)晉中民歌
在左權(quán)民歌和祁太秧歌中方言的運用:
1.左權(quán)民歌:《親個蛋下河洗衣裳》
普通話語音歌詞:“親個蛋下河洗衣裳,雙圪頂跪在石頭上呀小親個蛋;小手手紅來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頭辮兒甩呀小親個蛋;小親親來小愛愛,把你的小臉兒扭過來呀小親個蛋;你說扭過就扭過,好臉兒要配好小伙呀小親個蛋。”
運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詞:“親(夸張的后鼻音)個蛋(兒化)下(接近ang但又無法用普通話語音準確表達)河(聲母咬用力些)洗衣裳,雙(接近ang但又無法用普通話語音準確表達)圪頂(兒化)跪(kuai)在石頭(tao)上呀小(xiu)親(夸張的后鼻音)個蛋(方言中特有的發(fā)音);?。▁iu)手手(接近shao但又無法用普通話語音準確表達)紅(huang)來小(xiu)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頭(tao)辮兒甩呀?。▁iu)親(夸張的后鼻音)個蛋(方言中特有的發(fā)音);?。▁iu)親親(夸張的后鼻音)來?。▁iu)愛愛(舌中后頂軟腭,方言中特有的發(fā)音),把你的(wai)?。▁iu)臉兒扭(niao)過來呀?。▁iu)親(夸張的后鼻音)個蛋(方言中特有的發(fā)音);你說扭(niao)過就(接近zhao)扭(niao)過,好臉兒要配(pai)好?。▁iu)伙呀?。▁iu)親個蛋(方言中特有的發(fā)音)?!?/p>
2.祁太秧歌:《歌唱俱樂部》
普通話語音歌詞:“農(nóng)村俱樂部,真正就好,業(yè)余的時間把它就搞,男女老少都歡笑,呀得兒呀得兒呀得兒呀得兒呀得兒呀得兒呀,男女老少都歡笑?!?/p>
運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詞:“農(nóng)村(cong)俱樂(la)部,真(夸張的zeng)正(夸張的zeng)就(接近zou的特殊發(fā)音)好(ha-e),業(yè)(ya)余的時間(ji)把(接近bang的特殊發(fā)音)它(接近tang的特殊發(fā)音)就(接近zou的特殊發(fā)音)搞(ga-e),男(na)女老(la-e)少(sa-e)都(due)歡(hua)笑(xu-e),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得兒呀(接近yang的特殊發(fā)音),男(na)女老(la-e)少(sa-e)都(due)歡(hua)笑(xu-e)?!?/p>
(二)晉南民歌
以襄汾民歌為例:《五哥放羊》
普通話語音歌詞:“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紅燈掛在大門外,不知五哥來不來?!?/p>
運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詞:“正(zhei)月里來正(zhei)月正(zhei),正(zhei)月十(shie)五掛(guang)紅(hui)燈(dei),紅(hui)燈(dei)掛(guang)在(zei)大(te)門外,不知五哥來(lei)不來(lei)?!?/p>
(三)晉北民歌
以定襄民歌為例:《進城》
普通話語音歌詞:“家住在的那個定襄城的那個鼓個樓樓東哼哼哼哼,鼓個樓樓東哼哼哼哼,小妹妹我跟上哥哥進了那個城,哎跟上哥哥進了城?!?/p>
運用方言咬字后的歌詞:“家住在(zei)的(di)那個(guai)定襄城的(di)那個(guai)鼓個樓樓東(du-eng)哼哼哼哼(夸張的后鼻音),鼓個樓樓東(du-eng)哼哼哼哼(夸張的后鼻音),小妹(mai)妹(mai)我跟(geng)上哥(gou)哥(gou)進了(lao)那個(guai)城,哎跟(geng)上哥(gou)哥(gou)進了(lao)城?!?/p>
山西像以上這類型的民歌數(shù)不勝數(shù),在此只舉例說明其中的一小部分晉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我將繼續(xù)研究晉文化中的語言特點,進一步充實聲樂教學。
用同樣的語音標準表達不同地區(qū)的民歌不太貼切,人民創(chuàng)作民歌是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傳情達意的,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并沒有意識認為普通話語音會更適合作品本身,所以最準確的演繹就應該用貼近生活、貼近人物的語言去表達。通過學習研究,把“晉文化”融入到聲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運用地方語言演唱地方民歌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shù)[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0.
[2]韓沛玲.山西方言音韻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2.
[3]安亮山.山西民歌演唱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