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在長江邊長大,對于長江里所產(chǎn)的鰣魚、刀魚和河豚都很熟悉。這三種魚以味美鮮嫩而著稱,是難得的美味佳肴。三種魚形狀不同,吃法也不一樣。鰣魚形狀像鯉魚,身子比鯉魚要扁一些。做鰣魚時不能把魚鱗刮掉,因為其美味全靠魚鱗傳遞。刀魚的形狀就像一把匕首,魚肉極其細膩,但吃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因為小小的一條刀魚就有上千根刺,很容易被卡著。河豚有著滾圓的身子,身上長的不是魚鱗,而是帶小刺的皮。吃河豚時通常連皮吃下,據(jù)說對胃有好處。但河豚極具毒性,一不小心中毒無挽救余地。幾乎每年都有吃河豚丟掉性命的事情發(fā)生,所以有句話叫做“冒死吃河豚”。
漁民捕這三種魚用的是同一張網(wǎng),形狀很像排球網(wǎng),漁民把網(wǎng)攔在江中,讓魚鉆到網(wǎng)眼中去。鰣魚頭小身子大,頭鉆過去后身子就過不去了,這時鰣魚只要向后一退,就能逃脫而去。但由于它愛惜魚鱗,死不后退,就被漁民捕獲了。刀魚看到鰣魚被捕后,心想這家伙真笨,向后退一下不就行了嗎?于是刀魚穿過網(wǎng)眼后迅速后退,結(jié)果兩邊的魚鰭卡在了網(wǎng)上,其實這時刀魚只要繼續(xù)向前就能穿網(wǎng)而去了,但它吸取鰣魚的教訓(xùn),拼命后退,終于也被漁民捕獲。河豚看到它們被抓,心想你們真笨,碰到網(wǎng)只要不前進也不后退,不就不被抓住了嗎?于是河豚碰到網(wǎng)后就拼命給自己打氣,把自己弄得圓鼓鼓的,結(jié)果漂到江面上被漁民輕而易舉地捕獲了。
小時候聽父親講這個故事只覺得很好玩,現(xiàn)在再回憶起來,覺得是如此的深奧和讓人回味。人就像上面的三種魚一樣,常常被自己的習(xí)慣和天性害死,卻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里;常常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永遠也找不出自己的弱點;常常因為看到別人出了問題想避免重蹈覆轍,結(jié)果卻陷入了另外一個更致命的錯誤之中。人類似乎永遠逃不出自己的陷阱和宿命。父親已去世十多年了,我現(xiàn)在才開始明白他講完故事后那迷茫和痛苦的眼神。
但我們總要生活下去,要逃避陷阱和宿命,并且要盡可能比前人生活得更好。我們有辦法嗎?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但為什么總有一些人比別人活得更快樂幸福和豁達呢?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劣根性,認識自己的局限性,認識其他動物和植物生命的神圣性,認識人類愛心和仁慈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人類作為自覺動物,只有自己編織的網(wǎng)能把自己捕獲。因此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小心一點,收斂一點,不要自己為自己編織一張無形的致命的大網(wǎng)。
認識自己有多難?關(guān)于這個提問,“知乎”上有一條恰到好處的解釋:“單純自身的話,正確認識很容易,性別、年齡、健康狀況、興趣愛好,要認識很簡單。難以認識的其實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因為這需要大量認識他人,知道他人的平均值和分布后,才能正確給自己定位?!边@句“認識”正好和俞敏洪所說的觀點,“認識你自己!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劣根性,認識自己的局限性”殊途同歸。所謂“劣根性”和“局限性”,其實就是自己的“習(xí)慣”和“天性”,這兩樣“枷鎖”,會編織一張無形的致命的大網(wǎng),輕而易舉地羈絆我們成長的腳步。所以,一個人成功與否,快樂幸福與否,都要看他能否擺脫這張“大網(wǎng)”的束縛?!罢J識你自己”,在與自然、與他人、與其他生命的比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看到世界的神圣性和豐富性,從而謙遜低調(diào)、智慧豁達地為人處世。
【文題延伸】認識自己;戰(zhàn)勝自我;成功的秘訣……(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