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泡茶跟水溫的關系,說到浸泡時間跟茶湯的關系,都說差個一點,就會令茶湯不一樣,我就獨自一人在房間里做實驗,因為沒有人干擾,特專心地去體會85℃跟90℃泡出茶湯的不同、留意50秒跟一分鐘的差異。一面體會它們的差異,一方面也逐漸帶出了與茶的感情,喝著喝著就像彼此在聊天一樣,我深刻理解了這泡茶的個性,我發(fā)覺獨飲是與茶為友的最佳途徑。不同的人泡同一款茶也會有不同嗎?如果這兩個人都很會泡茶,它倆使用同樣的水,同樣材質(zhì)的壺,而且又都是要把這壺茶泡得是這款茶的最佳狀況,得出的茶湯會有什么不一樣嗎?當這樣的兩個人其中一個在泡茶時,我把茶具也搬了過去,泡好了茶,我給他一杯,也向他要了一杯。確是不一樣的感覺,已經(jīng)不是泡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風格的差異。另外,我還留意到他的行止,發(fā)現(xiàn)了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美感。我恍然大悟,專心泡茶、專心相處、不要講話的好處。我們?yōu)槭裁床灰赃@樣的方式舉辦茶會呢?讓更多的人,十個、二十個、一百個,專心泡茶,一起奉茶、喝茶,專心地與茶為伍,清楚地體悟到彼此的存在與美感?我認為只是一個人泡茶,其他的人喝茶,不能把茶道的精神完全顯現(xiàn)出來。就因上述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可以有許多人專心一起泡茶,已經(jīng)可以做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了,剩下的就只是如何串聯(lián)成一個茶會形式而已。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 “大家自備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好茶,每個人都依同一方向單邊奉茶,不就可以達到串聯(lián)成一體的目的了嗎?”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興奮,越想越找出了許多如此進行茶會的道理,其中還孕育了許多茶道的精神呢,于是把這樣的茶會形式寫了下來,并稱它為“無我茶會”。大家圍成圈圈泡茶,如果再加上以抽簽決定座次,就增加了“無尊卑之分”的意義。大家自帶茶具、茶葉、泡茶用水來參加茶會,如果再加上茶具與泡法不拘,就增加了“無地域與流派之分”的意義。茶葉自行準備,如果再加上種類不拘,就增加了欣賞各類茶葉, “無好惡之心”的意義。泡完茶,大家都以約定的方向與對象來奉茶,也就是所謂的單邊奉茶,就具備了“無報償之心”的意義(因為我奉茶給他,但我喝到的茶卻來自另一邊)。每道的奉茶,都要留一杯給自己,也就是同時喝了自己與別人的茶,如果自己沒有把茶泡好,是對不起喝茶人的,于是鞭策自己,要把茶泡好, “求精進之心”。整個茶會如果不要有人指揮,大家以事先約定的公告事項為依規(guī),就顯現(xiàn)了“遵守公共約定”的習慣。如果開始泡茶之后,大家都不要說話,專心地泡茶、奉茶、喝茶,再加上會前分發(fā)到與會者手上的公告事項,每一個人的進度就會受到規(guī)范,動作太快的人自己會放慢腳步,動作太慢的人,自己會設法加快,不但培養(yǎng)了大家的默契,還“體現(xiàn)群體律動之美”。上一段在“圍成圈圈與單邊奉茶”的基礎上自然產(chǎn)生的七層意義,就是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無我茶會的誕生是先有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形式,才從中發(fā)掘出茶道精神的。茶道精神應該自然潛沉在泡茶、奉茶、喝茶之中,不是先訂下七大精神才設計茶會形式的。感。丁未春,許才甫攜然明《茶疏》見示,且征于夢。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獨以清事托之故人,豈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經(jīng)》不朽與。昔鞏民陶瓷,肖鴻漸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讀其書者,并挹其豐神可也。萬歷丁未(1607年)春日,吳興友弟姚紹憲識明月峽中羅廩:種茶十年著《茶解》自“茶圣”陸羽寫出第一部茶學巨著《茶經(jīng)》以來,歷代茶著不下數(shù)十種,誰能稱為第二茶書呢?由著名茶學專家鄭培凱、朱自振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的《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給出了答案,該書在介紹明代寧波茶人羅廩及其茶書《茶解》時,有如下評語: “除陸羽及其《茶經(jīng)》外,其人其書幾無可與比者!”羅廩(1553-?年),明代寧波慈溪慈城(今寧波江北區(qū))人。書法家、詩人、學者、隱士。萬歷(1573-1620年)年間諸生,擅詩。工書,行書、草書得法于二王和懷素,縱橫變化,幾入妙品。筑有別墅日秫莊,有《秫莊晚歸》、《春莫秫莊I乙》等詩作。羅廩愛茶,其在《茶解-總論》中記載: “余自兒時,性喜茶,顧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產(chǎn)茶之地,采其法制,參互考訂,深有體會。遂于中隱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春夏之交,手為摘制,聊足供齋頭烹啜。”這說明他不僅兒時即愛茶,還周游各地茶鄉(xiāng),并植茶十年,親自采制,因此對茶別有體會。 “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篤好不能得其當。蓋知深斯鑒別精,篤好斯修制力?!彼J為茶中的奧妙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篤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對茶有深切的體驗和認識,才有鑒別的能力,才能長期品味茶之真味。據(jù)羅廩所述,其在當?shù)刂须[山南面,曾種茶十年。未知此山名尚存否?《茶解》多有獨到之處,尤為突出的是,作者在“藝”之章節(jié)中,首次提到茶葉園藝概念。首次提出“茶園不宜雜以惡木,惟桂、梅、辛夷、玉蘭、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下,可蒔芳蘭、幽菊及諸清芬之品”。這一說法符合科學原理,為當代專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溫季節(jié)樹茶可以防止曬傷,而漫射光有利積累茶葉營養(yǎng)成分;二是適當套種桂、梅、蘭、菊及桃、李、杏、梅、柿、桔、銀杏、石榴等花木、果木,或經(jīng)濟類、觀賞類良木,尤其是秋冬季與茶樹同花期的遲桂花、四季桂等花木,花粉及花香、果香可以為茶樹的花、葉吸收,增添獨特的花果香。這些良木嘉樹,也是優(yōu)良生態(tài)茶園開展觀光旅游難得的景觀。羅廩對植茶技術有獨特見解: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曬去濕潤,沙拌,藏竹簍中,勿令凍損。俟春旺時種之。茶喜叢生,先治地平正,行間疏密,縱橫各二尺許。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為佳,聚水向陰之處,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惡相懸?!奔确穸颂扑我詠怼爸捕泵钡膫鹘y(tǒng),又提出以焦土草木灰覆蓋肥茶的種植技術,這在當時來說是先進的。羅廩總結綠茶采制的要點是: “須晴晝采,當時焙”,否則就會“色味香俱減”。采后萎凋,要放在簞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內(nèi),也“不宜見風日”。炒制時,“炒茶,鐺要熱;焙,鐺宜溫。凡炒止可一握,候鐺微炙手,置茶鐺中,札札有聲,急手炒勻,出之箕上薄攤,用扇扇冷,略加揉擔,直至烘干?!薄安枞~新鮮,膏液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發(fā)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擋中焙操,而厚罨籠內(nèi),慢火烘炙?!庇H身實踐使羅廩對制茶工藝了然于胸,這在當時的文人中是少見的。這些經(jīng)驗,被一些茶學專家稱為是是我國也是世界古代茶書中有關制茶最全面、系統(tǒng)和精確的總結。無我茶會的形式與精神是這樣產(chǎn)生的蔡榮章說到泡茶跟水溫的關系,說到浸泡時間跟茶湯的關系,都說差個一點,就會令茶湯不一樣,我就獨自一人在房間里做實驗,因為沒有人干擾,特專心地去體會85℃跟90℃泡出茶湯的不同、留意50秒跟一分鐘的差異。一面體會它們的差異,一方面也逐漸帶出了與茶的感情,喝著喝著就像彼此在聊天一樣,我深刻理解了這泡茶的個性,我發(fā)覺獨飲是與茶為友的最佳途徑。不同的人泡同一款茶也會有不同嗎?如果這兩個人都很會泡茶,它倆使用同樣的水,同樣材質(zhì)的壺,而且又都是要把這壺茶泡得是這款茶的最佳狀況,得出的茶湯會有什么不一樣嗎?當這樣的兩個人其中一個在泡茶時,我把茶具也搬了過去,泡好了茶,我給他一杯,也向他要了一杯。確是不一樣的感覺,已經(jīng)不是泡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風格的差異。另外,我還留意到他的行止,發(fā)現(xiàn)了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美感。我恍然大悟,專心泡茶、專心相處、不要講話的好處。我們?yōu)槭裁床灰赃@樣的方式舉辦茶會呢?讓更多的人,十個、二十個、一百個,專心泡茶,一起奉茶、喝茶,專心地與茶為伍,清楚地體悟到彼此的存在與美感?我認為只是一個人泡茶,其他的人喝茶,不能把茶道的精神完全顯現(xiàn)出來。就因上述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可以有許多人專心一起泡茶,已經(jīng)可以做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了,剩下的就只是如何串聯(lián)成一個茶會形式而已。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 “大家自備茶具,圍成圈圈泡茶,泡好茶,每個人都依同一方向單邊奉茶,不就可以達到串聯(lián)成一體的目的了嗎?”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興奮,越想越找出了許多如此進行茶會的道理,其中還孕育了許多茶道的精神呢,于是把這樣的茶會形式寫了下來,并稱它為“無我茶會”。大家圍成圈圈泡茶,如果再加上以抽簽決定座次,就增加了“無尊卑之分”的意義。大家自帶茶具、茶葉、泡茶用水來參加茶會,如果再加上茶具與泡法不拘,就增加了“無地域與流派之分”的意義。茶葉自行準備,如果再加上種類不拘,就增加了欣賞各類茶葉, “無好惡之心”的意義。泡完茶,大家都以約定的方向與對象來奉茶,也就是所謂的單邊奉茶,就具備了“無報償之心”的意義(因為我奉茶給他,但我喝到的茶卻來自另一邊)。每道的奉茶,都要留一杯給自己,也就是同時喝了自己與別人的茶,如果自己沒有把茶泡好,是對不起喝茶人的,于是鞭策自己,要把茶泡好, “求精進之心”。整個茶會如果不要有人指揮,大家以事先約定的公告事項為依規(guī),就顯現(xiàn)了“遵守公共約定”的習慣。如果開始泡茶之后,大家都不要說話,專心地泡茶、奉茶、喝茶,再加上會前分發(fā)到與會者手上的公告事項,每一個人的進度就會受到規(guī)范,動作太快的人自己會放慢腳步,動作太慢的人,自己會設法加快,不但培養(yǎng)了大家的默契,還“體現(xiàn)群體律動之美”。上一段在“圍成圈圈與單邊奉茶”的基礎上自然產(chǎn)生的七層意義,就是無我茶會的七大精神。無我茶會的誕生是先有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形式,才從中發(fā)掘出茶道精神的。茶道精神應該自然潛沉在泡茶、奉茶、喝茶之中,不是先訂下七大精神才設計茶會形式的。
茶道2019年6期